<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历史剧</div>历史剧:指的是根据题材内容划分的戏剧种类之一。指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剧目。在西方,属于这一剧种的作品,古已有之。<br> 而我们今天介绍的《桃花扇》,便是历史剧与戏剧的结合体。从历史剧层面来看,作者则是以静穆超脱的胸襟汇入易代之后人们普遍的痛定思痛,从历史的潮流中提取主题,分层解析,进一步阐述儿女之情与国家存亡的关系,这层关系犹如人体皮和毛的关系,相互牵连。同时孔尚任还在作品中塑造了侯方域与李香君这两个具有丰富文化信息的人物,从对他们的细致刻画中体现南明金陵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特征。<br>在历史长河中,作为历史剧赏析的《桃花扇》来说,它的存在在文学史上并不希罕的,但是和其他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相比,它的特点又显得那么十分地出众。它以一种不同寻常的真实性刻画人物以及社会,以至作品的真实程度到达怎样的程度,我们可以通过:“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骰借”(《花扇·凡例》)进行理解。在这历史剧中,作者为了显示剧作的真实性,在每出戏中都标明了历史相对应的时间,并且在剧本前还附上可供参阅的十几种书目,名曰“考证”。不仅如此,作者还在剧中强调着“当年真如戏,今日戏如真”,而且司马迁在《史书》中曾这样记载道:东方朔上场人”(《孤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先声》),我们且不说《桃花扇》除了“儿女钟情,宾客解嘲,稍有点染”外,是否事事俱,而是要同孔尚任对话,为什么对《桃花扇》的真实性这样斤斤在意,反复倒白?<br><br> 《桃花扇》与清初的”明季史实,一一根据”(李调元《雨村曲话》),“以一寸余纸,括明季万历、天启、崇三朝史事”(《芒龛记·序》)的历史剧也不同,清初的众多历史剧以史实为依据,以史实为文采,以数演历史,褒贬历史人物为目的,但孔尚任的《桃花扇》则是与之皆有不同,在其中不仅告诉了人们“三百年之基业,携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歌于何地”(《桃花刷·小引》》,而且还表现了自己对沧海横疏的历史巨变和沉抑下慷、闲曹冷局的经历所激发起来的历史感慨以及现实的人生思考,上述便是个人与历史,个人与国家兴亡的关系,这一点是晚明史籍“兴亡之感”中所不具备的。<br>明清易代,思想家们称为“天别地解”,巨大的历史变故引起了人们巨大的心灵震颤和情感沉痛,愤积于恩,不能不吐,遂发而为文章,在清初形成了反观历史的时代心理。可以说这是一个产生历史家的时代,创作史书人数之多,写成的稗史数量之富都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全祖望集一生精力整理明季奔史,曾说“明季稗史,不下千种”(谢国桢《增订晚明史斯考)序)。<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情境跌宕、悬念丛生的戏剧性</div> 在明清传奇中,《桃花扇》的戏剧性显得出类拔萃。<br>1.戏剧冲突贯穿始终,扣人心弦“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个中外一致的经验总结,说明戏剧性与有无冲突大有关系。孔尚任显然意识到了戏剧冲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全剧几乎自始至终冲突不断。可以认为,第一出中,柳敬亭的“现身说法”就是一种表现冲突的巧妙方式;此后冲突之波澜起伏,自不待言。这足以说明,孔尚任对戏剧冲突的认识,虽未明确地形诸文字,但实在是很深刻的。遍翻《桃花扇》以前几百年之传奇,像这样把冲突贯串始终的,虽不敢说史无前例,即使有,也实属凤毛麟角。也许可以说,这是孔尚任的一个创造。 <br>2.戏剧悬念此起彼伏,引人入胜 戏剧性强的剧作,总是不断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密切注视剧情的发展,在悬念的陆续解开和期待的陆续满足之中得到艺术享受。《桃花扇》要在较短的篇幅中反映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广阔的社会生活,不少人物和情节之间关系不大又须交错写到,这就使制造戏剧悬念和创造戏剧情境一样面临着颇大的困难。<br> 另外,作为历史剧,制造悬念还要多受一重的限制,即史实的限制。尽管如此,《桃花扇》在制造戏剧悬念上仍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简单说来,《桃花扇》的戏剧悬念有如下特点: 一是各出之间大多有悬念,且多数悬念埋得较深;二是悬念方向始终正确,有效地推动了剧情向高潮进展,有助于体现主题;三是悬念一直保持到底(“入道”),高潮(“沉江”)过后,悬念并未中断,反而得到加强;四是,第十二出(“辞院”)之后,侯、李能否团圆的基本悬念同其他悬念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并互相推动,把剧情一步步引向高潮。 <br>3.戏剧性动作入情入味,心理刻划细腻传神 戏剧在本质上要求剧情通过剧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直观地表现出来,而不是通过叙述间接地表现,不是靠关于剧情或人物情况的外加说明;也就是说,戏剧是代言,而不象说唱文学那样是旁言。有没有剧中人物自身的动作,是戏剧与否的基本界限。《桃花扇》为了渲染情节,突出人物性格的鲜明特色,安排了大量的戏剧性动作。如此紧扣戏剧情节、意趣横生的动作设计在全剧中比比皆是。不仅如此,孔尚任对《桃花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作了细腻传神的描述,对于加强人物性格的真实性、丰富性,对于揭示主题思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br><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 精巧的艺术结构</div>《桃花扇》 通过李侯的聚散哀乐这条主线,将关乎南明王朝兴亡的朝野上下的芸芸众生,續密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描画出-幅生动的社会图卷。而李侯的爱情又通过一把具象的点染着一朵艳丽桃花的扇子贯穿始终,由第五出的"赠扇题诗“始,到第二十二出的“血溅诗扇”、第二十三出的寄扇",直到最后第三十九出的“嘶扇”,细针密线,环环相扣,将扇子主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br>单从结构上讲,作者以侯、李爱情悲欢离合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即“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在结构中,侯、李爱情悲欢离合以一柄桃花扇来穿插联络,致使桃花扇成为全文的一个主题意象,是作者根据自己特定的创作意图和剧作选题、构思、立意等方面的需要而创造,寄托了人类精神追求和自身命运的、富有人格魅力的、包括作者审美思想、审美情感的现实生活景物。“桃花扇”在剧中经历了一个从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最后撕扇的过程,简言之,也就是经历了一个从“诗扇”而变为“桃花扇”的过程:侯、李定情以扇为信物;李香君拒嫁田仰以扇防身;血溅诗扇而成桃花扇;李香君寄扇给侯生,中经几多磨难;久离则合,桃花扇相认,张道士撕碎诗扇斩断情根,二人又由合而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