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西餐》

寂恒

<p class="ql-block">  文革后期七十年代初,北京重新恢复营业了两家可供百姓用餐的西餐厅。一家是位于北京展览馆的“北京展览馆餐厅” ,即是俗称“老莫”的莫斯科餐厅。</p><p class="ql-block"> “北京展览馆餐厅”是反帝反修中苏关系紧张时期更改的名字。1984年11月又恢复了“莫斯科餐厅”的名号。菜品是正宗的俄式。另一家是位于崇文门的新侨饭店西餐厅(现在的新桥三宝乐西餐厅)。</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去新侨饭店西餐厅,四个人点上两份面包,两份黄油果酱,一盘泡菜,一盘沙拉,一份罐焖牛肉,一份红烩泥肠,四份奶油口蘑汤,结账十块钱出头儿。去北京展览馆餐厅,常点面包黄油果酱,酸黄瓜,土豆沙拉,奶油烤鱼,罐焖鸡,烧牛肉,红菜汤……有时还来瓶葡萄酒,结账大约20来块钱。 </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食品种类困乏,除了不多的国营饭馆,就没啥新鲜的东西可吃。西餐厅的恢复,可是让当时经济略微宽松点儿,生活上讲究点儿,过去接触过西方文化的人们眼睛亮了。当年就是我的二叔二婶带我去吃西餐,他们是老师,又都是早年的大学生,所以生活上很是讲究点洋派情调,后来大哥师范毕业后当了老师,挣工资了也带我去吃西餐。</p><p class="ql-block"> 新侨饭店西餐厅门朝东,开向街道外面。营业时间到,大家就往大转门里拥,每个格子里挤的满满,大转门咣咣的一停一转的。那时候我们都是提前商量好,要配合着挤进门后立即往右跑,抢站最佳位置,靠窗第二张桌子。那时三弟还小,有时就会被挤哭[流泪]。我们冲进来后,看准桌位就立马坐下,再用帽子放在旁边椅子上。动作一定要快、要猛、要狠,经常是稍微慢一点儿就有人坐下来不走了,最后还要吵一架的。</p><p class="ql-block"> 当时吃顿西餐,可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付出过的代价就是曾经为抢座,挤丢了一只鞋(两块五一双的凉鞋),饭后只能光着一只脚走回家。还挤丢过毛线帽子[破涕为笑]。无论是在新桥饭店还是在北京餐厅,似乎每次吃西餐都要挤丢个衣服扣子或挤撕破衣服袖子什么的。那个年代为了吃顿西餐,就得疯狂抢座,然后再文明就餐。现在听起来,会感到很滑稽,也不可思议的。</p><p class="ql-block"> 1983年在崇文门路口的西南角,开了一家法国餐厅“马克西姆” 这家餐厅经营的是法式西餐。餐厅的经理是个姓齐的法籍华人,他是我发小的堂兄。后来我和发小就去搓了一顿,具体点的什么菜记不太清楚了,第一道是冷菜;第二道是汤;第三道是热菜;最后是甜点和冰激淋。花了多少钱现在还记得,600多元外汇券+%15的服务费(当年黑市外汇券换人民币是1:1.9)。另外,万一能蹭一顿或是优惠一下的美梦破灭。经理热情接待和介绍,结账时非常客气的就跟不认识似的。出来时,我悄悄瞪了笼子里的大鹦鹉一眼。心里想的是,好吃,真贵,没吃饱!</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中国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大事,也是历史的一个转折时期。见证过,经历过;不忘过去,珍惜和享受现在的好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一至图八图片来自网络,图九为本文作者和二婶、三弟的儿时照)</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