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渡江!东线渡江第一船:24号船和扬中那些事

扬中博物馆文史研究室陆尊

<p class="ql-block">“一泻千里向扬中",《渡江一日》和全国课本虽然都有24号船的文章,但文内并没有提到“扬中“2字,所以学术界一直对于24号船是否为扬中渡江第一船,还是有质疑的,昨天和倪加辉老师为“微扬中"整理“纪念扬中解放72周年“资料时,突然发现了《江南解放史歌》一书(1949年11月上海杂志公司出版),书中有24号船一文,其中“一泻千里向扬中"一句,坐实了24号船为攻打扬中岛的事实,这为扬中革命史增添了极为重要的证据。</p> <p class="ql-block">巜江南解放史歌》</p><p class="ql-block">原版,本馆珍藏</p> <p class="ql-block">封底</p> <p class="ql-block">目录</p> <p class="ql-block">出版社</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四号船》这篇课文,全国人教版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五册,1955年至1964年各版本。</p><p class="ql-block">原版,扬中博物馆文史研究室藏</p> <p class="ql-block">课本全文</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1日,解放扬中战役打响,当晚22时30分,第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五团按原定计划起渡,抢占铁匠港阵地,第五连第二十四号船冲在最前面。行驶了约三里,敌军的一颗炮弹打在二十四号船的桅杆上,船桅被打断了,战士和船工们连忙拿起桨,用力向前划去。战船由于没有帆,顺水流向东南飘去。</p><p class="ql-block">忽然敌军发出照明弹,把江面照的雪亮,南岸敌军的机关枪集中火力向第二十四号船射击,战士和船工们冒着弹雨,更加用力划桨,继续前进。离铁匠港阵地还有三四百公尺,敌军一颗炮弹落在船的后舱,江水立即涌进来。王金文排长一边指挥战士们堵住进水的洞,一边喊“只有前进,没有后退”。</p><p class="ql-block">又一颗炮弹落在前舱,掌舵的船工牺牲了,战船不能继续行驶。战士们就跳入江中,隐蔽在船后,凫水推船前进。敌军的火力继续集中射击,最后只剩下排长王金文、副班长包荣生、战士郭少义、王有身等5人。战船离南岸不远了,王排长一声令下,5人就推开破船,英勇地冲上江岸,向敌人扑去。</p> <p class="ql-block">2015年1月捐赠部分史料给扬中渡江文化园,其中有《渡江一日》《渡江战》等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巜渡江一日》有“第二十四号船“文章</p><p class="ql-block">原版,捐赠予扬中“渡江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渡江一日》 原版,现藏于扬中“南湖红色记忆馆“</p> <p class="ql-block">《渡江一日》中廿四号船全文,作者:陈夫丶孙皓月</p> <h3>1951年2月出版</h3> <p class="ql-block">内页照片,原经邹建东本人确认,此照在扬中拍摄</p> <p class="ql-block">"登上扬中岛"《解放镇江》书中一页,此照片全国各大报刊及纪念馆运用极广。</p> <p class="ql-block">同样上过全国课本的毛泽东文章:百万雄狮过大江,手稿中的“扬中“</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手稿中的“扬中县"</p> <p class="ql-block">书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月21日傍晚,我们在苏北发起渡江作战。五连三班是二十军渡江突击班之一,由排长王金文带领,坐在24号战船上。当听到冲锋的命令后,这个加强班一马当先直驶江中。船将近江心时,由于掉换方向过急,桅杆被折断了,风帆哗哗落下来,船在江中打转转。英勇的三班战士和船工脸无惧色,立即拿起双桨和江流拼搏。</p><p class="ql-block">对面扬中岛上的敌人看到了24号船,从三个碉堡里向战船射击,机枪子弹成串地打在船上。船工们冒着弹雨划桨,掌舵的船工牺牲了,划桨的船工和战士们用各种工具划水,船继续前进。</p><p class="ql-block">当船离岸只有三四百米时,一颗炮弹落在船边,一声巨响,江水进了船内。排长王金文站起来大声说:“只有前进,没有后退,不能慌!”同时组织大家堵塞漏洞。敌人的子弹不停地射来,负伤和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船内全是水,也不能再前进了。王排长下令战士们下水推船前进,强行登陆。</p><p class="ql-block">可是下水的同志只有郭少义、王有良、包荣生和王排长自己四个人了。战士们眼看牺牲的同志,只有一个信念—冲上岸去,为战友。当船离岸只有二三十米时,他们弃船涉水,分散向南岸冲去,终于登上了岸,消灭了碉堡里的敌人。</p> <p class="ql-block">《二十军史话》1</p> <p class="ql-block">第24号船最重要证据,巜二十军史话》中专文介绍攻打扬中</p> <p class="ql-block">《第24号船》的课文,讲的是渡江战役中,解放军某部的王排长带领战士们冲锋在前,在长江东线率先冲上对岸的事迹。24号船成了渡江第一船,王排长成了东线渡江第一人,事后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p><p class="ql-block">王排长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呢?他就是江苏省通州市四安镇徐桥村8组86岁高龄的农民宣进锋。原来,1944年1月宣进锋参加新四军后,为了家人不受连累,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金文,也就是后来渡江战役中有名的王排长。</p><p class="ql-block">2006年11月1日,,笔者(注:南通记者)来到宣进锋的农家小院,见到了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正在家门口忙着晾晒咸菜,看起来和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我们怎么也想不到,他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渡江英雄——王金文。</p><p class="ql-block">他顶着枪林弹雨打头阵时光倒流,往事历历在目。老人清晰地记得,渡江战役打响的日子是1949年4月21日,他所在的东突击集团在这一天奉命强渡长江。出发前,一位姓胡的团长找王金文谈话,说:“今天晚上渡江,你的任务是打突击。背水作战没有退路,有我无敌,你一定要率先打过长江去!"当晚,天空黑沉沉的,正刮着西北风,在江边整装待发的木船早已一字排开,准备从泰兴县的西家桥开始渡江。时任排长的王金文带领一个24人的加强班,登上了24号船。这条船上,有3名船老大。“渡江的命令传来后,首批打突击的船迅速扯起了帆篷,向江南扑去,我所在的船冲在最前面。船过了江心,我就命令将船调成顺风线。”</p><p class="ql-block">宣进锋回忆道,</p><p class="ql-block">“船借着风力向东南方向快速前进。这时,对岸的敌人发现了我们,密集的炮火打了过来,江面上连续扬起高高的水柱。突然,一发炮弹击中了24号船,桅杆被打断了。桅杆倒在船上,船开始晃动起来。我大吼一声,命令大家不准乱动。我晓得,此时不能慌,如果一乱,船就有翻的可能。”“我们急忙把断了的桅杆和炸坏的船篷扔进了长江,然后用木桨划着船继续前进。这时,不断有敌人的子弹击中渡船,为阻止船舱渗水,我和战士们急忙从身上扯下棉絮用来堵漏洞。可是接着船舱又被炸了一个大窟窿,水一个劲地往上冒,我好不容易用一条棉被才堵住了窟窿。此时,船上陆续有人牺牲和负伤。3名船老大只剩下1人,战士也减员了一半。”说到动情处,宣进锋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突然,一颗子弹从我的腰际穿过,幸运的是只擦破了一点皮。我已经顾不得这些了,当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快冲到对岸去!”宣进锋边说边解开衣扣让我们看他身上的伤疤。“不一会儿,最后一名船老大也不幸倒下了,无人掌舵的木船顿时停止前进。我就和4名战士一起跳进水里,扶在船舷上,奋力用手划水前进。寒冷的江水,对我们来说并不怕,可怕的是将要到达南岸时遇到了旋涡,船猛地打起了转。我和战士们使出全身力气,才使船冲出旋涡,终于在天亮之前到达了南岸。事后才知道,我们是东线渡江靠岸的第一船。”整整57年过去了,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渡江战役,双眼仍闪烁出异样的光彩。他身上的每一处伤疤都记录着一个感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宣进锋老人离开部队已50多年了。他在短短10年军旅生涯中,参加了许多战役和战斗,著名的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他都参加过。他身上留下的每一处伤疤,都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40年代的解放战争中,王金文所在部队奉命解放山东兖州城。在攻城战斗中,王金文和往常一样冲在前边。战友把爬城墙的梯子架好后,王金文就拼命地往上爬。他突然觉得左手麻了一下,因战情紧迫,他来不及分神察看。等战斗结束后,他才发现左手食指没有了,永远留在山东战场上。战争是残酷的,可宣进锋回忆以前受伤的经历时,总是谈笑风生,说得非常轻松。他说:“没有坚强的意志当不了兵。”老人记得,1950年年底的抗美援朝二次战役是一场恶战。王金文时任连长,他回忆道:“当时我们守在192高地上。山顶上气温零下二三十度,战士们只穿着几层单衣,脚都冻肿了,袜子和鞋子粘在了一起,脱都脱不下来。战士们把头缩在衣领里,呵出来的热气一会儿就在胸前结成了冰。然而,比寒冷更为可怕的是后方的补给跟不上。我们连与美军打了7天7夜后,伙夫才冒着枪林弹雨匍匐来到高地,背来了一袋土豆,每个战士只能分到3个。可这救命的土豆冻得硬邦邦,啃都啃不动。”在这次战斗中,敌人的一颗子弹击中了王金文的胳膊,当时药品紧缺,在没用麻药的情况下,军医为他取出了子弹头。有个刚刚入伍不久的新战士看到后有些害怕,问王金文子弹打进去时疼不疼,王金文幽默地说:“一点不疼,要不是我用胳膊把子弹头夹住了,它早就穿过去打别人了。”这次</p><p class="ql-block">战役,王金文率全连122名官兵浴血奋战,最后只剩下不到30人。现在,每逢刮风下雨,战场上留下的旧伤会使宣进锋老人浑身酸痛;一到冬天,他的手肿得像馒头一样,而且一沾水就疼得钻心,可他总是以达观的态度对待这一切。他常对家人说:“比起18岁就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弟弟,还有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们,我算幸福多了!”</p><p class="ql-block">居功不傲回乡务农,英雄事迹成为历史1954年,中央发出军队团以下干部回乡支援地方建设的号召,时任营部参谋的王金文响应号召复员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普通农民。乡亲们见他10年没有回家,还这样好好活着回来,都非常高兴。而且,乡亲们仍习惯叫他原来的名字宣进锋,王金文便成了他在部队期间的专用名。复员后的第二年,35岁的宣进锋结了婚。婚后,妻子</p><p class="ql-block">为他生了4男1女,他先后把老大和老三去参军。他当过生产队长和村委会主任,</p><p class="ql-block">周边的学校经常请他去讲革命传统故事,讲打仗的经历。附近乡村的人都知道,以前小学课本上的王排长就是他,曾在部队立过多次战功,获得的奖章、勋章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到底有多少了。“文革”期间,有人诬蔑宣进锋是叛徒、特务、逃兵。宣进锋说:“我是革命者,渡江第一船上的王排长就是我!”造反派要他交出证据来,他却无法提供。原来,宣进锋回乡四五年后,他以前所在的部队要搞一个陈列室,要他提供所获荣誉的有关资料,他就把自己所获的奖章、勋章和纪念品全交给了部队。因此,老人除了满身的伤疤和少了一根食指外,却拿不出任何证据。后来,公社专门派人到部队调查过。调查的人回来后,就再也不批斗他了。如今,老人除了耳朵有些不灵外,身体尚好,有时还喜欢和邻居打打牌呢。平时,政府每年都给他补助虽然不多,但是他很满足。他每天都要到责任田里去转转,在村里的小路上走走。</p><p class="ql-block">当地有个风俗,去当兵的人都要在家门口种一棵银杏树。他家当年种的那棵银杏树,如今长得枝繁叶茂。老人每每抚摸它,就像在抚摸一段难忘而辉煌的历史⋯⋯</p><p class="ql-block">题头照片:86岁高龄的宣进锋老人,就是当年的王排长。他家门口的这棵银杏树,是半个多世纪前他参军后,家里按当地风俗种植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解放兖州的战斗中,王金文被打掉的手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二十军立)</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战士故事》</p> <h3>赵纪福先生、施大瑜先生专文</h3> <h3>施大瑜先生</h3> <p class="ql-block">紫石英号事件,震惊世界(丘吉尔扬言派2艘航母报复,毛泽东发文),发生地是扬中水域,搁浅在扬中雷公岛(英国人称玫瑰岛),64名英国伤员(包括5名中国伙夫)逃上雷公岛,又过江到太平洲主岛,后换成三辆卡车到常州再至上海。</p> <p class="ql-block">英国皇家海军博物馆的“紫石英号"逃亡路线图,第一搁浅地在雷公岛旁150米</p> <p class="ql-block">65名英国兵逃上了太平洲</p> <p class="ql-block">《渡江战》陈山著,原版藏于扬中南湖红色记忆馆</p> <h3>1955年作家出版社</h3> <p class="ql-block">以下篇目作者用诗歌形式,描写渡江攻占扬中岛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扬中岛</p> <p class="ql-block">扬中岛</p> <p class="ql-block">扬中岛</p> <p class="ql-block">扬中岛</p> <p class="ql-block">增援扬中岛</p> <p class="ql-block">你们是飞过来的?</p><p class="ql-block">扬中岛上</p> <p class="ql-block">三处扬中</p> <p class="ql-block">强渡功臣徐官福奖状,现藏于扬中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二十军英模纪念册,现藏于扬中“南湖红色记忆馆"</p> <p class="ql-block">三野渡江船工光荣证,空白原件,现藏于扬中“南湖红色记忆馆"</p> <p class="ql-block">扬中解放日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原版,现藏于扬中“南湖红色记忆馆"</p> <p class="ql-block">【大公报】,京沪之间大军渡江,扬中先后解放。</p><p class="ql-block">原版收藏于扬中博物馆文史研究室</p> <p class="ql-block">《大众日报》百万雄狮过长江,攻占扬中,原件现藏于扬中“南湖红色记忆馆"</p><p class="ql-block">《红色江洲》内页用此报。</p> <p class="ql-block">《中央日报》报道紫石英号事件</p> <p class="ql-block">《申报》报道紫石英号英国受伤船员登上扬中岛。</p> <p class="ql-block">渡江速写</p><p class="ql-block">“红旗飘扬在扬中",万中原作(刊于1949年中学生杂志)</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战士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渡江战斗报告,作者万中原</p> <p class="ql-block">本文介绍了渡过扬中的全部过程</p> <p class="ql-block">文中描写24号船与王金文</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解放扬中之战。原版报纸,现藏于扬中“南湖红色记忆馆“</p> <p class="ql-block">此文证实渡江战役时,扬中有飞机轰炸,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难度。</p> <p class="ql-block">国民党欺骗老百姓,共产党来了要杀人。</p> <p class="ql-block">公信桥店门大开</p> <p class="ql-block">中原日报</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30日:扬中一线,匪军溃逃。原版报纸,现藏于扬中“南湖红色记忆馆“</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5日《北平解放报》:攻克扬中。原版报纸,现藏于扬中“南湖红色记忆馆“</p><p class="ql-block">《红色江洲》以此报做内页</p> <p class="ql-block">淮海报</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淮海报》:连克扬中。原版报纸,现藏于扬中“南湖红色记忆馆“</p> <p class="ql-block">镇江支前司令部原件,副司令施光前。现藏于扬中南湖红色记忆馆</p> <p class="ql-block">支前司令部原件,副司令施光前</p> <p class="ql-block">小学课本“第二十四号船"原版</p> <p class="ql-block">西安版</p><p class="ql-block">小学课本“第二十四号船"原版,</p> <p class="ql-block">太原版</p><p class="ql-block">小学课本“第二十四号船"原版</p> <p class="ql-block">甘肃版</p><p class="ql-block">小学课本“第二十四号船"原版</p> <p class="ql-block">福建版</p><p class="ql-block">小学课本“第二十四号船"原版</p> <p class="ql-block">新华社4月22日电</p> <p class="ql-block">渡江前国民党报纸报道</p> <p class="ql-block">渡江前国民党报纸报道</p> <p class="ql-block">渡江前国民党报纸报道</p> <p class="ql-block">二十军战士党员介绍信</p> <p class="ql-block">扬中老烈士塔</p> <p class="ql-block">八桥永胜红旗村原渡江七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八桥永胜红旗村现渡江七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丹徒革命史料》</p> <p class="ql-block">二十军渡江侦察纪实</p> <p class="ql-block">国民党报纸报道:侦查机发现,解放军渡江侦察,从三江营到新坝</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12日《申报》报道解放军过江到扬中新坝侦察</p> <p class="ql-block">新坝24圩丶79圩</p> <p class="ql-block">《抹不去的记忆》周文江战斗故事</p> <p class="ql-block">书中介绍全国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在扬中渡江。据杨根思的亲戚介绍,杨根思原名羊庚玺,泰兴人,少年时曾在扬中周姓地主家放了很多年的牛。</p> <p class="ql-block">杨根思(1922年11月6日-1950年11月29日),原名羊庚玺,江苏泰兴人,革命烈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 他在小高岭战斗中,率部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后被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p> <p class="ql-block">《英雄指导员周文江》原版,现藏于扬中南湖红色记忆馆。</p> <p class="ql-block">周文江是渡江第一个登上扬中岛的指导员</p> <p class="ql-block">《红色江洲》</p> <p class="ql-block">二十军59师175团陶喜生是扬中油坊鸣凤村西十组人,渡江战役中攻占扬中岛的扬中籍战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渡江战役中攻占扬中岛的扬中籍干部</p><p class="ql-block">吴涌军</p> <p class="ql-block">朱庆云,油坊中滩3组人,2O军58师老战士</p> <p class="ql-block">倪治安,八桥人,二十军173团</p> <p class="ql-block">后任合肥客车厂厂长</p> <h3>以下《我送亲人过大江》百余张照片、邹建东原信、报道等均由当年发现及报道者冯鸿鸣先生捐赠本馆,特别鸣谢</h3> <h3>大辫子颜红英与拍摄者邹建东受邀登上天安门</h3> <p class="ql-block">邹建东书信手稿(本馆珍藏)</p> <h3>激动会面</h3> <h3>八一晚会</h3> <h3>同游扬中一桥</h3> <p class="ql-block">《扬中县关于渡江前后的检讨》,</p><p class="ql-block">原件,扬中博物馆文史研究室藏。</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5日,扬中县委会</p> <p class="ql-block">谨向为解放扬中作出贡献的战士、群众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