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行之六一一拉萨掠影

揚子船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八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十七世纪第五世达赖拉嘛时重修,从此成为历代达赖喇嘛住息地和政教合一的中心。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主楼十三层,高115.7米,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组成。白宫横贯两冀,为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地,有各种殿堂长廊,摆设精美,布置华丽,墙面上绘有与佛教有关的各种图画,多出自名家之手。红宫居中,供奉佛像,松赞干布像,尼泊尔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像,以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灵塔镀金,并以珠宝镶嵌其间,配置彩色壁画,金碧辉煌,整个建筑群占地10多万平方米,房屋上千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体现西藏建筑工匠技艺超群。布达拉宫是西藏政教合一政权中心。1990年中央政府拨款重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恢宏,有横空岀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岩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流鎏宝瓶,幢和经幡,交相辉映,红、白、黄三色分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古藏族建筑特色,布达拉宫是藏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精华之作。布达拉宫石木交错的建筑是宫殿本身蕴藏着文化内涵,以及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背的装饰,使整座宫殿富丽堂皇,大殿内的巨型壁画长廊既载有西藏佛教的发展史又有五世达赖的生平和文成公主进藏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是根据西藏高原地区的阳光照射规律,墙上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屋内有柱子、斗拱、雀替、横梁、椽木组成架构。铺地和盖屋顶叫"阿尔嗄"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都安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节室内空气,宫廷内的柱和梁有精美的雕刻,还绘有大量的壁画,先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先后有近200人参加绘制。宫内还收藏西藏特有的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布达拉宫和各殿内收藏有大量文物和佛教艺术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五世达赖喇嘛灵塔座落在灵塔殿中,塔高14.85米,是宫中最高的灵塔,用黄金包装,并嵌有各种珠宝玉石,建造耗11万两黄金,还有几座灵塔虽不如这座灵塔高,但也同样镶嵌了大量的珠宝和玉石,座座灵塔都价值连城。在其他殿中还挂有清朝皇帝的匾额,表明了历代达赖与中央政府的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半山腰上有一座1600平方米的平台,名称叫"德央厦"。是历代达赖和高级官员观看歌舞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此处就历代达赖兴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要政治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从1653年开始起,清朝顺治皇帝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起,历代达赖转世都须得到中央政府正式册封,并由中央政府驻藏大臣为其主持坐床、亲政仪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布达拉宫在建筑艺术美学上达到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创造出世界土木工程建筑史上令人惊叹的杰作。众多建筑虽属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但各个宫殿的建造都巧妙的利用地形山势,宫宇叠砌,迂回曲折,高高耸立,巍峨挺拔,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各个建筑物之间同山体有机融合,使整座宫殿建筑雄伟壮观,而布局又十分完美。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的建筑艺术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建筑艺术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布达拉宫收藏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如释迦牟尼的舍利子;108函2500卷经书;特别是金字善写的甘珠尔、天竺等地的贝叶经;明清以来中央政府关于封敕达赖喇嘛的金册、玉册、金印和乾隆皇帝御赐的为挑选达赖喇嘛转世灵童而设的金本巴瓶。还有布达拉宫内设置的八座灵塔,最大的是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的,耗费黄金3721公斤,灵塔以黄金包身,镶嵌大量珍宝,塔内安放历代达赖喇嘛肉身,还有藏族匠师制作的各种金银器物,镶嵌的珠宝的法器、供器和民族工艺品,琳琅满目,价值连城;布达拉宫内还收藏有大量的书章典藉,从佛教经典到医学、天文历算,十明(十类学问)学科无所不有。这些书藉对于研究西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9年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西藏布达拉宫的保护维修管理十分重视,先后五次拨巨款对布达拉宫进彻底维护修理,布达拉宫才得以更加雄伟,更加金碧辉煌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每年要吸引无数的国内外僧俗游客前来参拜游览。布达拉宫是西藏高原上一颗灿烂的明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通过一小时的奋力攀蹬,终于到达红山顶上。看看也只有100多米高,爬上来可真不容易,自从踏上红山的第一个台阶起,心跳就明显加快,台阶每一快条石都是精光透亮,有的拐弯处必踩之处踏痕特别明显,踏石留痕在这里留下了印证。经过千年踩踏,谁能告诉我,1300多年来,有多少僧俗在此走过,有多少虔诚的信徒一步一叩首,叩长头来到这里表达自己的诚心,这上山的每一块条石都是布达拉宫的传奇。经过一个星期的磨练,适应高原的环境气候,但缺氧是无法改变的,只好五步一小歇,十步一大歇,尽管如此,呼吸困难从头至尾一直伴随着我们,心跳一直在加剧,有时觉得心脏就要跳出胸腔,这时只能停下脚步,手扶栏杆歇一会儿,今天天气特别晴朗,高原的太阳温度特别高,阳光直射头顶,爬了不一会就浑身燥热,接着就是冒汗,靠边停歇脱衣,回头看看几个同伴,个个都张大口呼吸,亦步亦趋,一边擦汗一边艰难前行,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僧人苦修的不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用这句诗来鼓励自己,约摸一小时左右,我们终于走完了这垂直距离只有100多米的之字路,登上了布达拉宫最高处,展望四下,真有登天的感觉,脚踏祥云,头顶蓝天,远处的雪山深遂而不见边际、近处的青山连绵起伏不断,整个拉萨城尽收眼底,房屋高矮错落有致,公路街道纵横其间,人流看不真切,只是缓缓流淌,车辆穿流不息,象征着城市的繁忙。我们站在布达拉宫的最高处,任凭山风吹拂,惬意无比。走过布达拉宫顶层通道,透过古老的木格窗花,看到里面都是闪着金光的物件,有精雕细刻的小楼、宝塔,许多物件都是从来没有见过,极其精美,美得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因为规定宫内不允许拍照,所以只能过过眼瘾,前面提到建布达拉宫耗费了3721公斤黄金,看到那么多金光闪闪的东西,我真信了。看到这么多佛像,看到这么多僧人,看到他们千百年来始终如一地坚守,初心不变,令人感动。藏传佛教慈悲为怀,尊重大自然,尊重生命,崇尚平等,提倡仁爱、宽厚、以诚相待、以理服人等观念。而这些观念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今天,被许多人所抛弃,取而代之是自私和贪婪。腐败横行,贪婪无度,金钱成了所有人追求的唯一目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严重扭曲,是这个社会真实的写照。面对布达拉宫,我双手合十,口中念着六字真言,希望佛教把道德法庭建立在每个人的心嵌上,让污秽远离我们。我心中祈祷默念着,灵魂深处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在驱动,佛光(人民)在刹那间普照大地,还原神洲一片净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面对布达拉宫,我忽然想起一位名人说过的一段话:宗教是一种神感,一种生活的情感,有信仰,灵魂才有皈依,有信仰,人生才有意义。藏民对信仰的执着感人至深。在西藏,无论在郊区的公路上,还是偏远的山区,还是在各大寺院里,还是在大昭寺的转经道上,还是在布达拉宫的周围人行道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藏民手握转经筒,口中念着六字真言,神情专注,虔诚致至。更有甚者,有虔诚的信徒从很远的地方开始,历经数月甚至更长时间,不管风霜雨雪,备尝艰辛,三步一长头,又三步一长头来到拉萨,艰苦拔涉来到布达拉宫,他们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移至胸前,然后双手向下俯下身来,紧贴地面,额头轻轻触地,一步一叩,又一步一叩,循环往复。尽管马路上人潮涌动,城市喧嚣,他们目不斜视,旁若无人,不紧不慢,许久才走过一小段路。他们经过长时间长途拔涉,面容憔悴黑亮,衣服滥褛,但他们眼神清澈,神情自若坚定,他们坚信,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罪孽,求得福报。望着他们的背影,我不得不佩服信仰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大昭寺。大昭寺建于公元七世纪吐番王朝时期,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统治时期所建,在藏传佛教中有至高无尚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最早的土木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寺庙布局规式,它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经过唐、元、明、清历代的整修拓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拨巨资维护修善,大昭寺才形成了现在25100平方米的规模。1300多年过去了,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昭寺主殿高四层,整个建筑为全金顶,斗拱飞檐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为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103尊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殿内有近千米长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弥勒佛殿主尊是一尊小而精致的弥勒佛像,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分列两边。观音菩萨殿主殿,有骑在一头狮子身上小观音菩提像,而不是那尊大的无量光佛,其余五尊都是观音菩萨不同化身。祖孙三法王殿供奉着藏王松赞干布,左边是藏王赤松德赞,右边是藏王赤祖德赞。这三位赞王执政时期是吐蕃的鼎盛时期。在他们的扶持下,佛教才得以传到吐蕃,并发展繁荣。他们是西藏历史上三法王,传统上称他们祖孙三法王。度母殿佛堂供奉的是度母,殿正中大佛像是度母,她身后的玻璃柜中是她的主要化身"二十一身度母"像,佛龛的右侧有六尊佛像,前三尊是被称为"师君三尊"一组佛像,即寂护堪布、莲花生轨范师以及法王赤松德赞。另外三尊是"师徒三尊",即宗喀巴大师及两个大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进大昭寺小广场,就可以看到大昭寺全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块石碑,一块是唐蕃会盟碑,公元九世纪,唐蕃和好,故立此碑,"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当时的赞普赤松祖赞为表示两朝百姓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词恳切,现碑身已有风化,但大多数碑文仍清晰可见,石碑旁边有一颗柳树,据说是文成公主亲手栽种,当地人称为公主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宗喀巴及八大弟子殿是为了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咯巴而建。佛殿中央是宗喀巴主尊像,其余八大弟子依序排列两边,其中最著名的两大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分别位于宗喀巴左右两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除以上列举之外,还建有神变塔、八药师佛殿、无量光佛殿、莲花生佛堂、班丹拉姆护法神殿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昭寺的典藏文物。大昭寺建于公元七世纪,它的檀木门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象金属一样坚硬,敲打一下有金属之声。另外,释迦牟尼殿前有8根木柱同样经过了1400多年的风雨,木门木柱上的木雕在西藏其他寺院是看不到的。由此,大昭寺在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是佛迦牟尼佛在世时按照本人当时形象塑造的。塑像揭幕仪式请佛祖释迦牟尼亲自开光加持,塑像的珍贵不仅仅是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最重要的是塑像与2500年前的佛祖真身没有区别。世上只有三尊释迦牟尼等身佛像,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释迦牟尼临终时只同意以身前三个不同时段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在三尊佛像中,以释迦牟尼12岁为皇子鎏金铜像最精美尊贵。该佛像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过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供奉大昭寺至今。绕大殿一周有380个转经筒,每个转经筒都精光赤溜,绕大殿一圈是多数虔诚的信徒必做的功课,以求功德圆满。</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八廓街(八角街)。八廓街是为了建筑大昭寺并隨着大昭寺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距离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下令在臥堂湖建筑大昭寺,并且在湖边修造四座宫殿,这四座宫殿即为八廓街最早的建筑。大昭寺建成后,引来众多朝圣者朝拜,后来就陆续建造了18座家族式建筑。为远道而来朝圣的信徒和商贾提供食宿地。15世纪后,大昭寺成为佛教传播中心,其周围出现了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小型寺庙建筑,众多信徒们纷纷迁居大昭寺周边生活,逐渐形成生活区,大量民居、店铺、旅馆、手工作坊集聚如此。随着大量昭寺的地位不断提高,来自蒙古、汉地、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地区国家的众多商人、香客、游民,发展成为集宗教街、观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业街于一身的街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八角街转经道是藏族民众心中的一条重要转经道。一到傍晚转经开始那一刻,所有集聚在这里的人们都象接到无声的命令,刹那间都行动起来,沿着这条转经道顺时针走下去,一时间转经声四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仓央嘉措是六世达赖喇嘛,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宗教领袖,它还是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仓央嘉措为了寻找至尊度母,走遍了西藏山山水水。有一天,仓央嘉措在八角街一个黄色小酒舘里休息,门外有一位月亮般的娇美少女掀帘窥望,由此,仓央嘉措写了一篇著名的浪漫主义的诗篇《在那东方的山顶上》,诗中写道:"在那东方高高的山顶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未嫁姣娘的面容,时时浮现在眼前"。未嫁娇娘在藏语中就是玛吉阿米,玛吉阿米是流传在藏区的一个美丽传说,意为圣洁母亲,纯洁少女,或可引申为美丽的梦。仓央嘉措写给玛吉阿米的浪漫诗篇一直流传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八廓街保留了拉萨古城的风貌,铺设在街道上的石板全是手工打磨的,街道两旁保留着藏区老式建筑,街道中心有一焚香炉,终日香烟缭绕,弥漫不息,街道两侧商舖林立,有120多家手工艺品商店和200多家售货摊点,经商人员有1300多人,经营商品有8000多种,有铜佛、转经筒、酥油灯、经幡旗、经文、念珠、贡香、松柏枝等宗教用品;有卡垫、氆氇、皮馕、马具、鼻烟壶、火镰、藏被、藏鞋、酥油、酥油筒、木碗、青棵酒、奶茶、风干肉等等一系列生活用品;有唐卡绘画、手工藏毯等手工艺品以及古玩和西藏各地的民族特色的商品。另外,还有来自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缅甸等地的商品。街内的名胜古迹众多,有下密院、印经院、席德寺废墟、仓姑尼庵、小清真寺等寺庙和拉康12座、松赞干布行宫曲结颇章、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佛学辩论场松曲热遗址、中央政府派驻藏84任大臣衙门旧址,原拉萨治安机构和监狱郎子厦。信徒们早晚绕大昭寺顺时针方向转经也成为重要民俗文化景观。八角街在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中,榜上有名。千年八廓街集宗教、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西藏从古至今发展的缩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沿着八角街转经路有许多古迹。在环形路与公路交叉路口竖着一个高高的"觉牙达金"的大柱子,藏族姑娘年满16周岁就要到觉牙达金大柱子前举行庆贺成年仪式。在八角北街24号院子里有一幢叫"曲结颇章"二层小楼,就是赫赫有名的"法王宫"是四座大殿中第一座,也是八角街的第一所房子,是松赞干布给自己修的简朴行宫。在供奉香草的白色香塔北面,有一幢顶部红色草墻的三层小楼,那是清朝雍正时期起到辛亥革命止,183年间派了84任驻藏大臣,那三层小楼就是驻藏衙门。木鹿宁巴也就是旧木鹿寺位于八角北街西北巷10号院内,它是为了解决来大昭寺事佛的僧人喇嘛住宿而建的,如今物是人非,已没有多少僧人了,变成了一般居民乐居的大杂院了。吐巴位于八角街转经路南端,三层建筑,它是藏文的创造者、松赞干布时期最有名望的重臣吞弥.桑布扎的府邸。</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