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的人生

城南旧事

<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为什么渐渐迷上了听戏,或许是这个年龄才真正听懂了戏吧,又或许是自己久在戏中,看戏、演戏都太多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看戏,是忙忙碌碌的农村人一年到头不可多得的奢侈时光,农闲时的庙会,或者乡上偶尔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而举办的物资交流大会,必然是要邀请外地的秦腔剧团来演出的。提前半个月就发了通知,我们叫“过会”。于是乡亲们所有的农活一下都提上了议事日程,犁耙耕种的农家时光因为那个“挂灯”开戏的日子一下被注入了节奏感、紧迫感。能赶在“过会”前干完的活绝不再拖拉,尽早完工;带话给外村的亲戚,及早安排好家中事宜,到日子了好过来看戏浪门子;也让儿媳妇告诉娘家父母一声,处理好家里的事儿,女婿将会提前去接他们来“跟会”、看女儿、浪亲家“三凑一”。年轻的媳妇子、丫头和后生,家境好的自然还要赶在“逢会”之前,添置一两件新衣服,好在人前风光一回。</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小,对“过会”唯一的奢望就是几天内不用干农活,而且可以穿着过年才能穿上的新衣服、拿到几块“巨额”的零花钱,美美的疯上几天。五毛钱一斤金灿灿的“黄元帅”、三毛钱一个油汪汪的大麻花、一毛钱十个色彩缤纷的水果糖,在那些小贩卖力的吆喝声中,勾着所有乡里孩子的魂儿。</p><p class="ql-block"> 依然清晰记得那时候的戏园子里,那个须发皆白的卖水老人。一张干干净净的矮脚桌上,用那个年代特有的撬盖子的玻璃罐头瓶,装满了一瓶瓶清澈透亮的水,无色的是清水凉白开,二分钱一瓶;深红色的砖茶水三分钱一瓶;浅红色的是红糖水,五分钱一瓶。物美价廉,也有不少人去喝,便宜又解渴。那时候,还没有可乐、凉茶之类的饮料,冷饮品也就是个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或者二毛钱的奶油雪糕,那时候的冰棍雪糕真的好吃。一块钱一瓶的“小香槟”绝对好喝又够档次,但极少有人买。</p><p class="ql-block"> 过去了这么多年,我最怀念的竟是卖水老人桌上的那罐清水。那罐水在回忆的旧时光中折射着耀眼的光芒、明净透彻,就像那个时候我干净的灵魂。那罐清水里面似乎也溶化着我人生中的某个年代、甚至前半生所有的原味。人生,平平淡淡才是永恒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戏台上锣鼓骤然响起,苍凉悲情的板胡、幽怨含情的二胡,把所有人的思绪拉进了千百年外的前朝往事,历史在这一刻被艺人们用抽象的手法重现,一个个历史人物在小小的舞台上都被还原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兵困河东的宋太祖、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忠贞保国的杨家将、教子有方的薛三娘、啼笑皆非的拾黄金…</p><p class="ql-block"> 从改朝换代的风云人物,到布衣耕种的平常百姓;从庙堂之上的贤良奸佞,到市井百姓的人性善恶。鼓乐丝竹声中、说唱脸谱变换之间,讲的都是几千年来我们这个民族亘古不变、忠孝节义的家国情怀,惩恶扬善与爱憎分明的道德基因。潜移默化中,我们接受着最初始的道德情操教育。</p><p class="ql-block"> 看了戏,我和发小们也学着演戏。揪出来地里正在灌浆的玉米棒子头上五颜六色的玉米须子,扎在铁丝上做了“髯”;削一根杨柳枝或者木头片子就是随身佩带的“刀剑”;用纸壳子裁出“刀鞘”拿针线缝了,刀剑归鞘;再用破衣服撕下来的各色布条子做了刀剑穗子,悬在腰间,自己感觉也是威风凛凛。踱起方步、曳长了嗓子,我们这戏就算是开场了。只是没有台词、没有剧情的戏实在是不好演,有时候两军对垒、刀剑出鞘时嘴里实在没词了,难免憋出来一句“你妈今儿做啥饭”……笑场之后,我们又喊着:撇来!撇来!(方言:重来)</p><p class="ql-block"> 很多年后才知道,我们这出戏本来就没有剧本,哪来的情节和台词。每一出都是现场直播,每一幕都在不停的被定格、不停地变成再也回不来的过去。谁都不许反悔、也无法重来。年少无知的时候总想着拼命的入戏,好让舞台上能有自己的故事和声音。沧桑浮沉后,真的很想走下戏台,找寻那些当初曾经不以为然的简单和纯真,却发现自己已深陷其中,太多的情节波折已经不在自己掌控之中,我们都被人生这场大戏波澜起伏的剧情裹挟着越走越远,渐渐麻木、渐渐的习以为常、渐渐的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天有不测风云,也会有没演完的戏。偶尔一场大雨,看戏的仓惶而去,演戏的草草收场,冷清了戏台。就如人有旦夕祸福,总有些人没来得及走完全程,便在忽如其来的意外变故中,美好的生命如昙花一现、匆匆凋零。想起他们就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尚能站在这舞台上,伤春悲秋的感慨着。</p><p class="ql-block"> 戏里戏外都是人生,台上台下皆是过客。当别人在台上倾情演绎时,记得喝彩鼓掌,在你走上舞台时,才会有人为你呐喊助威。相互成全,是做人的一种境界。</p><p class="ql-block"> 虚虚实实的人生里,我们都在竭力演出,努力想给观众呈现一个完美的角色,谁都不想在自己的戏份里塑造出一个失败的人物。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的确都活在别人的眼光里。</p><p class="ql-block"> 真真假假的舞台上,我们都在生活的预谋中被不停地切换着角色定位,为人子女、父母、员工下属、或者陌生路人,不论角色如何转换,但我们永远都是自己的主角,无论剧情如何发展,都要记住属于自己的台词和位置。别去抢别人的戏,那个角色未必就适合你;不要去争不属于你的彩头,有些东西,争来了也不见得就是赢。唱戏有唱戏的规矩,生活有生活的法则。</p><p class="ql-block"> 镜花水月的演绎中,你要学会迎合剧情的需要;功名利禄的争斗里,也记得遵循内心的真实。有人在荒唐的戏里迷失,也有人在真情演绎中悟透: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学会盛装出演,也要学会卸妆放下。</p><p class="ql-block">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唱戏也是讲究真功夫的。你不知道那一声高亢入魂的亮嗓,是多少次五更摸黑于无人处的咿呀吊嗓;也不知道舞台上一个漂亮惊艳的空翻,是夜半寂寥的练功房里多少次遍体鳞伤的摸爬滚打。所有酸甜苦辣的打拼,只为舞台上短短一幕的表演和台下或有或无的掌声。</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是戏子,我们也都是观众。只有做好了足够的积累,才不至于在自己的戏份里留下让人嘲笑的败笔。</p><p class="ql-block"> 有些戏,剧情是苦的,但唱戏的人心里是快乐的,因为这只是表演。有些戏,剧情是欢快的,但唱戏的人心里却掩藏着哀痛,可再苦再痛也得压下去,咬牙把戏唱完。一半脸儿哭,一半脸儿笑,是哭是笑只有我知道。人这辈子,太多时候的表演都是言不由衷、身不由己。</p><p class="ql-block"> 盛装入戏,适时淡出。脱下凤冠龙袍道具的加持,回归油盐酱醋的平凡生活。要分清戏台和生活的边界,别一味沉湎于戏中不能自拔,也不要总是盯着日子里那些鸡毛蒜皮身心俱疲。学会转换角色,换个角度去看戏、看人生、看山看水,那都是不一样的烟火。</p><p class="ql-block"> 某个月明星稀的深夜,睡梦中,那些熟悉的锣鼓梆声缓缓响起,走过二胡幽怨的转场,台上水袖轻舞、衣袂飘飘,把红尘俗世这万千惆怅、百般无奈缓缓诉说。台上唱戏的是我,台下看戏的,还是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