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书画函授专修学院书法班外出学习考察纪实(二零二一年四月七日至十三日)

刘世界

<p class="ql-block">根据宁夏书画函授专修学院名誉院长丁生俊的教学意图,副院长马文组织学院书法班外出进行为期七天的学习考察。行前,马副院长作了精心安排:制定了学习考察方案;选择了行程最佳路线;拟定了接站地点、时间,反复进行落实;强调按年龄、身体情况安排坐位。学员们积极配合,按时乘车,于四月七日一早提前半小时从银川出发。</p> <p class="ql-block">一路欢声笑语一路歌,中午来到陝西子州服务区。</p> <p class="ql-block">下车后,同学们不顾长途跋涉的劳顿,立即投入了做飯的行列。这几位女同学拿起菜刀埋头娴熟地切菜。为大家用午餐赢得了时间。</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组的女同学在配莱</p> <p class="ql-block">龙龙在炒菜</p> <p class="ql-block">开车的师傅忙着做面。</p> <p class="ql-block">飯前,马副院长要求年纪大的先用餐。孟令霞同学主动为大家捞面,直到最后才用餐。</p> <p class="ql-block">年长的吃饭在前。</p> <p class="ql-block">年轻人排队在后。</p> <p class="ql-block">在后面用餐的年轻人,精神饱滿,吃得很香甜!</p> <p class="ql-block">每次飯后,学员都主动地洗锅收拾桌凳。各班班长以身作则,尤其是女同胞积极主动。这是李克昌夫妇在洗锅。</p> <p class="ql-block">马文的夫人、高宁霞、王洪的夫人等用面汤清洗油锅。</p> <p class="ql-block">芮建国的夫人在洗锅。</p> <p class="ql-block">芮建国、赵全璧在倒洗锅水。</p> <p class="ql-block">四月八日早餐后,学员们乘车来到傅山碑林进行参观学习。这是集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八级书法班学员在傅山碑林公园合影留念。高宁霞供稿。</p> <p class="ql-block">马文、李克昌,张廷智同志合影</p> <p class="ql-block">傅山生平简介</p> <p class="ql-block">丁生俊老师在拍摄碑文。</p> <p class="ql-block">傅山碑林公园以收藏、展示、鉴赏和社会教育及旅游观光为主要功能。收藏各种碑418座,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一个缩影。被省市教委命名为“德育教育阵地"。</p> <p class="ql-block">傅山碑林藏有傅先生十二条屏、十条屏、四条屏、对联和单幅作品;篆、隶、楷、行、草五体俱全。大字生龙活虎,小楷温和淳厚,行草尤为精绝。其书法碑刻作品正是傅先生博大宏深的学养和光明峻洁人格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傅山先生行草书代表作。傅先生的书法及美学思想,四百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傅山先生为三晋冠冕,一代宗师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四月八日下午参观晋祠合影。晋祠位于山西省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唐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到晋祠撰写了碑文。</p> <p class="ql-block">晋祠飛龍阁下面为好运氣洞,谁走这里过,谁就会有好运气。参观的同学们王宁宁、王平正往里面走去。瞧,韩荣、秦斌也要从此处通过。</p> <p class="ql-block">马文老师等在认真听取导游的讲解。王洪、王宁宁等边听边拍摄美景。</p> <p class="ql-block">水母娘娘的祠堂。传说远古晋祠干旱无雨,一片荒芜。吃水要到后山去担来回走七、八里路。有个新媳妇叫柳春英,善良贤惠,乐于助人,有求必应,乡亲们都喜欢她。可她常遭恶婆婆的调难,却全然不顾。后来得道成仙,风调雨顺。人们为了纪念她,修了水母祠。每年六月十五日,人们都来为她烧香祭祀。</p> <p class="ql-block">人们在建水母娘娘祠时,为她栽了两棵树纳凉,现也成了千年老树。</p> <p class="ql-block">晋祠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大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寬7间,进深6间。大殿四周设围廊,前廊进深两间,极为宽敞。廊柱上飾八条木雕盘龙,亦是现在古建中的孤品。恢宏壮美的圣母殿是中国式古建筑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中央是邑姜坐像,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身上穿的蟒袍,沿着膝盖垂向坐位下边,整个塑像显得稳定而端庄。左右四十多位侍者青秀漂亮,但从侧面看,面部都不同存在各异的表情。充分展示了古人雕塑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左侧千年以上的古树发生倾斜,另一棵古树撑着。保护了圣母殿安然无恙。</p> <p class="ql-block">晋祠千年古树数千棵。</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晋祠听导游介绍结束时,马文老师与高学武夫妇、李克昌、张廷智、王洪、高凤萍、刘世界等学员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四月八日晚,下榻河南林州宾馆。</p> <p class="ql-block">在宾舘一楼三姐妹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晚上喝点酒,既增加乐趣又解除疲劳。</p> <p class="ql-block">一八级书法班师兄妹聚餐,互相祝福:出行第一天快乐、第二天还要快乐,“春节七天乐",天天快乐。为快乐慷慨解囊乐于买单更快乐。</p> <p class="ql-block">四月九日早餐后,乘车来到红旗渠,这是观前合影。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西部太行山麓,是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历尽千辛万苦建设起来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该渠1960年2月动工兴建,1969年4月全部竣工。</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支书测量水平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高宁霞、祁宝萍两姐妹美滋滋的合一个影。</p> <p class="ql-block">马文、马占斌、谢建华夫妇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劈开太行山集毛主席字体,气势恢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p> <p class="ql-block">弟兄俩红旗渠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司宁、红梅同学在红旗渠创业洞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丁生俊老师和同学们谈红旗渠青年洞开凿的艰难。</p> <p class="ql-block">王宁宁等在创业洞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祁宝成等学员在红旗渠留影。</p> <p class="ql-block">四月九日午飯后,来到甲骨文博物館。甲骨文从1899年被发现至今,共出士约15万片,共15万字,单字5000多,其中考释成功的1500多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是汉字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姓氏对照表。以下六份资料均由祁宝成提供</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生肖对照表</p> <p class="ql-block">天干地支对照表</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甲骨文字片。以下七份资料均有祁宝萍提供。</p> <p class="ql-block">这是司母戊鼎。</p> <p class="ql-block">这是丁老师在殷墟碑林拍摄甲骨文。王宁宁供稿</p> <p class="ql-block">这是宁夏函授学院名誉院长丁生俊先生提供如下的甲骨文资料十五份。</p> <p class="ql-block">这是丁老师、马文老师、司宁等同志在观看殷墟博物舘殡藏现场。王宁宁供稿</p> <p class="ql-block">这是丁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购买甲骨文辞典,鼓励同学们认真学习争取能够研究注释一、二个字。王宁宁供稿。</p> <p class="ql-block">四月十日一早,考察团来到云台山,参观红石峡谷。</p> <p class="ql-block">考察团在云台山红石峡谷合影。强健摄影。</p> <p class="ql-block">丁生俊老师与吴燕、祝晓红、汪冲、王洪夫妇、刘应虎、芮夫人、祁宝成等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马文老师与夫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王宁宁、祁宝萍、祁宝成、李秀梅、李月霞等和“悟空"在红石峽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炊事班长暖男秦斌、李秀梅等同学在红石峡谷观看。</p> <p class="ql-block">李克昌夫妇在红石峽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吴燕、高宁霞、张瑞芬、王宁宁合影留念。强健提供图片。</p> <p class="ql-block">李旭波在红石峡谷寻觅风景的最佳拍摄点。</p> <p class="ql-block">云台山红石峽谷,丁生俊老师和部分同学稍事休息。強健同学拍摄。</p> <p class="ql-block">高宁霞、王宁宁不是亲姐妹胜似亲姐妹。</p> <p class="ql-block">这是丁老师和部分同学们在云台山红石峽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李旭波学长尽管身体不舒服,仍向学友介绍摄影如何取景、如何按下快门等技巧。</p> <p class="ql-block">、祁宝萍、祁宝成、李秀梅、李月霞、薛冬梅、王宁宁等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丁老师、薛冬梅、龚春林、刘世界在红石峡谷登顶之前稍事休息。</p> <p class="ql-block">这是丁老师、赵全璧、刘世界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李旭波拍摄。李旭波年过七旬,有恐高症,在攀登云台山过程中,眼里的栈道、护栏都是双影,行走困难。他不仅坚持走下来,还一路积极为大家服务,拍摄了一些单人、合影的好作品,最后走下山的。这是他拍摄红石峡谷的风姿。</p> <p class="ql-block">书法敎授和弟子们练坐禪功,吸纳仙气。</p> <p class="ql-block">四月十日下午,来到王铎故居。</p> <p class="ql-block">丁老师向学员们介绍:王铎生于明未清初(1592一1652),一生博学好古,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倘有“南董北王"之称。他的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p> <p class="ql-block">丁老师实地介绍王铎不仅是中国的书法大师影响几代人,在日本也很有影响,村山三岛学得最好。</p> <p class="ql-block">丁老师与一八级部分学员在王铎故居谈论如何正确评价王铎的历史为人。高宁霞供稿。</p> <p class="ql-block">丁老师、马老师与研修班部分学员合影留念。高宁霞供稿。</p> <p class="ql-block">王铎是中国千年十大书法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参观王铎书、画展以后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四月十日下午十六时,来到河南的洛阳牡丹花园。丁老师在欣赏牡丹花</p> <p class="ql-block">祝晓红、高宁霞等五兄妹在河南省洛阳市牡丹园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王宁宁等同学在牡丹花亭观花</p> <p class="ql-block">丁老师、薛冬梅在欣赏牡丹花。</p> <p class="ql-block">刘世界在欣赏牡丹花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四月十一日一早,来到老君山老子修练的地方。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出生在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71一471年,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称为始祖。图片由李旭波提供。</p> <p class="ql-block">人们从这里乘坐索道栏车登山,</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中有个著名的论断:“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天道通过削减多余弥补缺足来使世界达到平衡;而人道却是削减不足充盈富足。揭示了天道为公,人道为私。历代统治者都是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利用老百姓将前朝统治者推翻。</p> <p class="ql-block">老子认为:凡事有两面性,互相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道德经》特别重视对立面的作用,认为如果能从反面考虑问题,产生的作用会胜过从正面考虑问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辩证的看问题,被后人称为朴素的辩证法。</p> <p class="ql-block">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体现了人们征服自然的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古人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是如何将建筑材料搬上山的?如何建造这么气势宏伟辉煌的宝殿、楼阁?奇迹!这是马文老师和朋友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赵全壁夫妇在老君山宝塔合影留念。这次学习考察过程中,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长;无论男女老少、身体强弱;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共同登上顶峰。体现了人心齐泰山移、“人高脚长”的哲理。</p> <p class="ql-block">这是秦斌在伏牛山主峰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老君山顶部的赵全壁夫妇。</p> <p class="ql-block">马文和谢建华夫妇在老君山顶部亭子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赵全璧夫妇与刘世界在南天门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旭波与赵全壁游览老君山以后准备下山。</p> <p class="ql-block">四月十一日,参观黄河小浪底。丁老师、马老师与(二零二一级)书法硏修班学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黄河小浪底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与济源市交界处。水利枢纽工程于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O月28日实现大河截流,2001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李中歧、龚春林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丁生俊老师、刘应虎合影留念。刘应虎提供了下列素材:担任建设小浪底工程的三家公司出现点事故,个别地方螺丝没拧紧。为了警示后人注重工程质量,在左边用了三个水泥柱中间夹了一块石头,在右边做了一个螺丝和老虎钳模型。意思是工作要落到实处,对每个螺丝钉的处理都不能马虎。</p> <p class="ql-block">芮建国、张廷智、龚春林、孟令霞、王平、薛冬梅、芮夫人在“黄河小浪底”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兄妹四人在黄河小浪底桥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丁老师和一八级书法班同学们在黄河小浪底合影。</p> <p class="ql-block">丁老师与王洪夫妇、刘应虎、薛冬梅、王宁宁、张廷智、刘世界在黄河小浪底堤坝左侧休息。</p> <p class="ql-block">四月十二日下午来到黄河壶口住袁家大院。在北京知青曾居住过的宅院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龚春林、李中岐哥俩在黄河壶口袁家大院,北京知青们曾用过的餐厅聊今非昔比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好姐妹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四月十二日晚的篝火晚会,将人们欢乐的氛围推向了高潮。何团长舞动手中的旱伞扭出大气的陝北大秧歌,立即调动了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从未上过场的人也都跟随队伍扭起了秧歌。每个人的脸上都绽开了幸福快乐的太阳花。</p> <p class="ql-block">大家异常地兴奋,伴随音乐翩翩起舞,八仙过海,千姿百态、充分激发调动了每个人的舞蹈潜能,欢乐无比、笑声不断。</p> <p class="ql-block">秧歌扭得高兴,兄妹,、姐妹互斗起来,增加了欢乐的气氛,留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连欢以后合影留念。留下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四月十三日早晨,游览黄河壶口瀑布。</p> <p class="ql-block">丁老师、马文老师与李中歧、王平、刘应虎、王洪等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丁老师在黄河壶口瀑布留影</p> <p class="ql-block">云舒霞女、祝哓红供稿。</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在忙着包包子,将方便留起别人。何团长一行三人,又要开车,又要坐飯。保障了生活,赢得了时间,深受大家的好评。视频由龙龙提供。</p> <p class="ql-block">当日下午安全返银。一路欢声笑语歌声不断。何团长的“拉手手、亲口口"的陝北民歌激发了大家的热情;马文老师“咱当兵的人"振奋了每位在坐的精神;尾声的“难忘今宵",不能结束,还没有尽兴;夏明同学还要“把根留住"。国家计划一个为五年,而同学们拟订的计划是一年一次相聚为二十年,希望过了二十年还要再相会,啤酒、白酒、葡萄酒再来干一杯。</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稿件,主要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几天来,按照丁老师、马老师的意见进行了修改、调整、补充。主要是想反应正能量:一是组织严密细致:上车排座位用餐按顺序、定路线定时间、编组、指定专人负责运行顺利;时时处处将安全放在首位,学员们互相帮助密切配合、一路走来毫发无损;同志们积极主动帮厨坐飯、收拾卫生;摄影录像为他人服务,甘做无名英雄;慷慨解囊为同学们用餐、坐车买单等等。几天以来,、老师和同学们给予了一定鼓励,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对给予支持帮助的丁老师、马文老师、李旭波、薛冬梅、王宁宁、高宁霞(云舒霞女)、祁宝萍、祁宝成、强健、王平、高学武、刘应虎、汪冲等学友,在此表示由衷地感谢。</p>

合影留念

老师

宁宁

合影

同学

马文

晋祠

书法

学员

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