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清江东流 图/网络</p> <p class="ql-block">《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滥觞,但公认的高峰是唐诗,盛唐之诗犹如珠穆朗玛峰群山巍峨,屋脊世界,后世只能仰望。假如中国文学是一顶皇冠,唐诗无疑就是皇冠顶上最耀眼的那颗明珠,熠熠生辉,光照千秋。</p> <p class="ql-block">唐诗如古井,幽幽深沉,渊渊无底。井水清甜,滋养后人。源源不绝,取之不尽;唐诗如老酒,窖藏悠悠,日月绵绵。芬芳浓香,甘甜醇厚。存之愈久,味之愈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诗是一座富矿宝藏,丰富厚重,博大精深,挖掘不断,用之不竭。这里有庙堂高章,也有江湖烟火;有铁马秋风,也有杏花春雨;有大漠孤烟的旷野苍凉,也有小桥柴扉的乡间温馨。在长安,我们看见杨柳依依,别意深深;在秦淮,我们听见玉人箫箫,天籁袅袅。“天生我材必有用”让我们壮志豪情,“无边落木萧萧下”又让我们悲从中来。世界多姿多彩,命运起伏跌宕,“日照香炉生紫烟”,“月落乌啼霜满天”。云起“空山新雨后,雾锁“天寒梦泽深”。虽然“人生在世不称意”,终究“此情可待成追忆”。</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唐诗伴随着读书人吟风诵月,走山越水,代代传唱,历久弥新。三岁孩童可以“笑问客从何处来”,八旬老翁依然能够“春风不改旧时波”。</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和唐诗已经水乳交融,无法分割,唐诗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浸入了我们的骨髓,唐诗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基因密码。假如没有唐诗,犹如夜晚没有月亮,欢乐时不能“举杯邀明月”,惆怅时做不到“天涯共此时”。没有唐诗,文章会少了多少美感,生活将失去多少光泽。</p> <p class="ql-block">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不会作诗,更写不出唐诗里的锦言妙语,但在不断的吟诵欣赏中,慢慢地,我也品出了自己的味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每逢佳节倍思亲”。余秋雨在北大授课时,曾叫学生们按顺序写出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前十位唐朝诗人。在此,我却想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三首诗。唐诗共传下来几万首,内容丰富,风格各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只是我自己的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按在我心目中地位轻重的顺序排,我喜欢的第一首诗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p><p class="ql-block">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p> <p class="ql-block">不知李商隐写此诗时与妻子分别多久,我与妻一别就是六年二个月,要知道,之前的十六年共同生活中,我们最长的一次分别也不过二十天。而且与诗人情况不同的是,他是到异地任职,仅是离别之苦,而我是被迫与妻分离,境况之凄惨,非义山可比。我能理解他的相思之苦,他却体会不到我的思亲之痛。再过五十六天,我就能够回家,与妻“共剪西窗烛”。二千二百三十九个日日夜夜,有多少“巴山夜雨”要与妻子“却话”啊!此时此刻,翻遍唐诗三百首,唯有《夜雨寄北》能道出心声,与吾共鸣。</p> <p class="ql-block">第二首是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p><p class="ql-block">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p> <p class="ql-block">两个因素让我喜欢这首诗,一个是年过半百的年龄,另一个是当前的处境。无论从人生走过的旅程,还是事业追求的遭遇,现在的我都是进入了秋天。自古文人悲秋,看到的是秋天的萧条,寂寥,死气沉沉。作者却一反传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初发,欣欣向荣的春天更好。因为诗人看穿了古来悲秋的本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感到失望,对前途感到悲观。所以,他要鼓舞他们的气势,振作他们的情感,让他们看到秋天并不寂寥,而是很有生气。不信你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它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顽强奋斗,别开生面,让志士精神为之振奋。从这冲天一飞的秋鹤身上,我看到不屈的斗志,向上的力量,从而对未来充满信心。另外,这首诗后两句的画面感非常强,美不胜收,视觉效果强烈,而且寓意深刻,振人奋进。</p> <p class="ql-block">我最最喜欢的是第三首诗,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p><p class="ql-block">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p><p class="ql-block">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p><p class="ql-block">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p> <p class="ql-block">每次诵读此诗,即有草木之香随风拂来,顿感素洁清新,风骨高雅,使人精神升华,品格美美。每读一遍,心灵得到一次洗礼,一次净化,一次升华。</p><p class="ql-block">此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在中国这样皇权专制历史悠久,又深受儒家文化浸润的国家,读书人历来的理想就是为了自己的“芳香”被“美人”闻到,希望得到“美人”的折取,从屈原到李白,从古代到现代,莫不如此。作者处于盛唐初期,曾官至宰相,应该说是深得“美人”赏识,芳香四溢,尽显风流。失宠后,诗人并未像其他众多的先人一样,觉得怀才不遇,从此意志消沉,抑郁寡欢,反而因此看清了官场的龌龊本质,并坚决与之划清界限,远离政治,归隐山林。</p> <p class="ql-block">兰遇春而葳蕤,桂逢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取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认为洁身自好,进业修德是贤人君子的应有美德,是一个人的本分,不是为了求取功名,富贵利达。这也是全诗的主旨,正是这一点让我心动。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好学进取,谦虚豁达,乐观正派,坚守正义,是我人生应该坚持的信念,不求回报,不求赞扬,化为源自本心的自觉行动。他人如何评价,与己无干。</p><p class="ql-block">“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后半生的座右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