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修家谱这些常识你必须知道(二)谱牒中特定词汇解释

聿曰土旦

<p>  家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支柱,家谱的作用,是传家的瑰宝,是治家的利器,是修身的榜样,也是治国的基础。上篇文章跟大家略谈修谱的用字规则。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谱牒中特定词汇解释</p> <p>  家谱记录一个家族的历史传承脉络,其中对每位族人尤其是优秀族人的介绍占有大量篇幅,如生卒、婚配、子嗣、功名、职务、职称、官阶等各种不同的名词,使人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指,现把传统谱牒中所涉及各类名词归纳一起并做出解释,方便大家阅读对照,欢迎批评指正。</p> <p>【考】</p><p>①老。②父亲。后只称亡父曰考。《礼·曲礼》:“生曰父……死曰考。”</p><p><br></p><p>(注意:考只可用于男性。本地习俗:以儿子的名义为父亲立神主、墓碑等首书“显考”,同理以孙子名义首书“显祖考”,以曾孙名义首书“显曾祖考”,称谓同。详情请参考本号“民俗”篇相关文章)</p><p><br></p><p>【妣】</p><p>①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②母亲。《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后来只用于亡母。《礼·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p><p><br></p><p>【配】元配(原配)。初娶的妻子,也称“嫡妻”。继配。元配亡故后,继娶之妻。</p><p><br></p><p>(拓展:古代称“元配”而如今称“原配”,相比之下其含义发生了改变,“元”即为初始,一元复始。“元配”亡故,继而再娶称“继配”,而“原”有原来、原先的意思,也就是说离婚以后称原来的妻子为“原配”,而并不一定存在亡故,继而再娶同称“继配”。)</p> <p>【嫡、庶】</p><p>“嫡”与“庶”相对,“嫡”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同理正妻所生之子为“嫡子”;“庶”指妾,又称副室、偏房,同理非正妻所生之子为“庶子”。</p><p><br></p><p>(拓展:嫡庶涉及到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只要是正妻生的男孩子,不管年龄大小都是首选继承人,继承绝大多数遗产。尤其在古代册立太子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更是理所应当之事,不过这个制度在清朝康熙时期改为了用所谓的“密折”,也就是提前把册立谁的诏书写好,放到“正大光明”匾后边,等皇上去世以后取下来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做相对以前可以说是一种进步。)</p><p><br></p><p>(题外:说个题外话,就拿电视剧“雍正王朝”来说,二阿哥的母亲在临死前被封为皇后,所以二阿哥生下来就是太子,战战兢兢当了三十几年,几度被废,直到最后一次彻底没有希望,那时候最高兴的自然是大阿哥,因为“无嫡立长”的原则存在,以至于得意忘形,被康熙训斥一番。奈何他的几个阿哥都不是等闲之辈,加上康熙在位时间又长,到了晚年更是眼看阿哥们“自相残杀”无能为力,所以索性谁也不立,直到去世前写好“遗诏”,届时直接宣读。有人会说那八阿哥也毫不逊色,这中间其实和八阿哥出身也有一定关系,说白了就是他的母亲身份地位不高,致使他一直不怎么受康熙待见,这也是“嫡庶”的另一种表现。)</p> <p>【昭穆】</p><p>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长沙公于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p><p><br></p><p>(拓展:去曲阜旅游,三孔是必须逛一逛的,如果去了孔林,那么孔子的墓是必须要看的,而孔子与其儿子孔鲤以及其孙子孔汲的墓制便是符合昭穆形式,但而后直至唐宋时期,族人墓碑大多不存,是否也是如此则不得考证。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世家谱》中每一支脉不称“支”或者“房”而是称“户”,而后诸世子孙墓碑大体在本户内,以户主为始祖延续使用昭穆形制排列。当然导游或许会说:孔子祖孙三代墓制成“品”字形,有“携子抱孙”之意。)</p> <p>【出嗣、嗣】</p><p>嗣即继承,接续。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p><p><br></p><p>(拓展:古代的嗣子是正儿八经的过去做儿子,而不是口头上的约定,需要立下相应字据,并由族内有威望的长者做为见证人,嗣子负责为其养老送终,而同时作为儿子继承其所有遗产。)</p><p><br></p><p>【嗣子、嗣孙】</p><p>无子者以同辈兄弟之子过继为后人,称“嗣子”。过继孙辈的,称“嗣孙”。</p><p><br></p><p>【乏嗣、绝嗣】缺乏或没有承继人。</p><p><br></p><p>(拓展:古代宗法制度下,儿子作为合法继承人,如果自己没有儿子,则需在同辈兄弟里儿子多者过继一人作为嗣子。本地古代传统:兄弟两人如果老大家里没有男孩子,老二家里有两个男孩子,则需要把老二家的大儿子过继给老大家作为嗣子。)</p> <p>【承祧】</p><p>承奉祖庙的祭祀。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祧:古代称远祖的庙。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称承祧。</p><p><br></p><p>【双承】</p><p>继承两支的祭祀。</p><p><br></p><p>(拓展:“双承”的情况在我们本次修家谱中也曾遇到。其实应该和“承挑”联系起来看,所谓“承挑”上文也有解释,是谓:承奉祖庙的祭祀,而这个职责自然落在“嫡长子”身上,也就是所谓的“长子长孙”,如果“嫡长子”那边没有男孩子,但其弟弟家有两个儿子,把大儿子过继到“嫡长子”这边继承祭祀任务,就是所谓的“承挑”,二儿子顶替原来大儿子的职责,但还有种情况就是,其弟弟家就一个儿子,那怎么办呢?只能让这一个儿子“全包”了,这就是所谓的“双承”。)</p> <p>【谥号、谥】</p><p>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p><p><br></p><p>(拓展:“谥号”是人死后的殊荣,皇帝也有,大臣也有,同样皇后嫔妃等女性也有。文官中以谥号“文正”为最优,武官中以谥号“忠武”为最优,比如我们所知的“范文正”也就是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先生。而下边图片则是先祖岳鄂王飞在宝庆三年改谥“忠武”的诏书,古往今来先祖岳飞被世人称为“岳武穆”,“武穆”是其最初的谥号,随着南宋周围局势不断恶化,偏安一隅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朝廷为鼓舞人心只能重新树立“典范”,所以先祖的谥号在此时由“武穆”进阶为了“忠武”。只可惜昔人已乘黄鹤去,南宋颓势已不可阻挡。)</p> <p>——(以下名词在古代谱牒、墓碑、神主中经常可以见到,不同官阶品级有不同的用词,同样通过不同的用词可以看出其所处官阶品级)——</p> <p>【封赠】</p><p>封建时代施恩臣下,实行封赠之制。即将文武官员的官爵、有关名号授予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及本人妻室的制度。存者称“封”,殁者称“赠”。一品高官可封赠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连同妻室共四代。以下有两代、一代,品位低流官只封赠妻室而不追及上代。</p><p><br></p> <p>【诰命】</p><p>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授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含五品)以上授诰命,而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时,存者叫“诰封”,殁者叫“诰赠”;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授”、“敕封”、“敕赠”。</p> <p>【例授】</p><p>循例授官。清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授予本人者为“例授”;因推恩而授给本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之存者为“例封”,其殁者为“例赠”。</p><p><br></p><p>【貤封】</p><p>清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远祖、伯叔或外祖父母等)称为“貤封”、“貤赠”。</p> <p>【议叙】</p><p>清制,吏部考核官吏后,对成绩优良者加级或纪录,以示奖励,称“议叙”。功多者加倍议赐奖励称“优叙”。又由保举而任用的官员亦称“议叙”,如议叙知县等。</p><p><br></p><p>【承荫】</p><p>明清时,凭借上代的余荫而授的官职叫承荫。</p><p><br></p><p>【恩荣】</p><p>由皇帝批准下旨,赐与荣典,予以褒奖,为“恩荣”。清中期以后,冠以恩荣的官秩,多由朝廷筹饷特许而捐纳取得的品级。</p> <p>【庠生】</p><p>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为庠生。有府庠生、邑庠生等称谓。</p><p><br></p><p>(拓展:“庠生”又称“童生”,宽泛一些讲就是“学生”,但古代不比现在,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单单书本费就是一个不小的开支。写到这想到《宋东阳马生序》里几句话,可以比较贴切的描述古代穷苦人家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字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佛之怠。”所以可想而知古代家族内出个“知识分子”又多么不容易。除了“庠生”以外常见的还有贡生、太学生、监生等称谓,“贡生”通俗一些说就是地方每年把当地优秀的学生“上贡”到国家,以便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贡生”又有“增贡生”、“岁贡生”等很多叫法,每年按照惯例送去培养的称为“岁贡”,有时赶上皇帝大寿、大婚等喜事,会增加培养名额,这样的称为“增贡”。古代朝廷设立“太学”,而“太学生”就是说在地方上的学校接受完教育,并且成绩优异,被推荐到“太学”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学生。至于“监生”,可以理解成“后补人员”,哪里有缺可以直接顶上。)</p><p><br></p><p>【拣选】</p><p>各省若因本省人员不敷差遣,可要求于候补人员中挑选相宜者委用,经吏部奏请后,由特派大臣负责拣选。</p><p><br></p><p>【署理】</p><p>是指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的意思。</p> <p>【廪生】</p><p>明洪武二年,朝廷令府、州、县皆置学,府学生员四十人,州、县以次减十,人月给廪米六斗。后来名额增多,食廪者谓之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无廪米;后来名额再增,称附学生员。清沿明制,廪生名额及待遇视州县大小而异,月给廪饩银四两。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称补廪,廪生可依次升国子监学生,称岁贡。童生应试,例须觅廪生具保无冒籍、顶替、匿丧等情,称廪保。</p><p><br></p><p>【处士】</p><p>古时称德才兼备而不为官的人士。</p> <p>【司厅】</p><p>即驿丞。明清时,各州县设驿站之地,均设驿丞。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p><p><br></p><p>【翰林院】</p><p>官署名,唐初置翰林,为内廷供奉之官,本以文学备顾问,得参谋议,其时医、卜、伎、术、方士僧道,皆得待诏翰林,非尽文学之士。玄宗开元初始置翰林院,以张九龄、张说、陆坚等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开元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制。宋设翰林学士院,职掌在内朝起草诏旨。此外在内侍省下设翰林院,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明将著作、修史、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清沿明制,翰林院掌编修国史及草拟制诰等,其长官为掌院学士,满、汉各一人,由大学士、尚书中特派,所属职官有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无定员。</p><p><br></p><p>【国子监】</p><p>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设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国子监设祭酒、司业以及学正、助教、主教、主事、收掌、对读等学官,品秩为从正四品到九品。</p><p><br></p><p>【内三院(内翰林)】</p><p>清官署名,天聪十年,置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合称内三院,康熙九年改为内阁。</p> <p>【守节】</p><p>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在丈夫死后,立志不嫁,直到老死就是守节的行为,这样的妇女称为“节妇”,当地官府“旌表”其家以示嘉奖,族人引以为荣,遂为其立碑建坊。</p><p><br></p><p>(拓展: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守节”在古代的重要性,我录入一段清光绪《邹县志》中对于我们家族中“节妇”的一段旌表记录:“孙氏,年十八妇岳生瑛为继室,时翁丧在堂,生瑛耳聋病废,氏脱簪营葬,又二年,夫殁,氏志节不渝,育前妇姜氏所生四龄幼子喦及襁褓中二女,不啻己出,后二女次第遣嫁,喦读书盛名,氏节孝而慈,县旌其家,阖邑交称不置。”本次续修家谱针对此项目是否纳入谱牒产生了分歧,主要侧重点还是在其本质不符合当下社会发展要求,但确是家族兴衰过往的见证,况且能在古代方志中寻得着实不易,经过商量作为史料参考录入谱牒。)</p><p><br></p><p>(题外:我们当地至今还保留有一座清代乾隆时期的“节孝兼完”牌坊,作为封建礼教下的产物,它影响着古时我们家族一代又一代的妇人,那一层层飞檐斗拱凝结了多少青春年华。直至改革解放以后,听爷爷讲,他姑姑也就是我老姑奶奶,十八岁嫁到隔壁村庄一位申姓人家,结婚刚两个月那位老姑姥爷便南下参军了,而后生死未卜,再也没有回家,我这位老姑奶奶孤苦伶仃,无儿无女,时不时回娘家住一段时间,那时爷爷奶奶他们都劝说她改嫁,结果老姑奶奶严肃的对爷爷奶奶说说:也不看看咱们这边是什么家庭,世代书香底子,我要是那么做,你爹他们兄弟几个一辈子也抬不起头来……,我小的时候好像还见过这位老姑奶奶,只是印象有些模糊了,听说她活到将近九十岁,守节六十多年,去世的时候我们家这边去了很多人,当时家里的四老爷爷还健在,曾提议给他这位姐姐立“节孝碑”,爷爷他们商量说时代不同了,最后不了了之……)</p> <p>——解读优秀传统文化,记录经典人文风俗——关注我持续更新——😬😬😬</p><p><br></p><p> ——聿曰土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