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州

云南红……赵仲民

<p class="ql-block">  2021年清明节,经过近18个小时(早6:10出发,在22:40到达),终于从昆明回到故乡大理喜州,没有想到在路上,会几次受堵,但总算顺利到达喜州,还是欣慰。</p><p class="ql-block"> 4月3日,在喜州镇住了一晚,4月4日一大早,就在喜州镇上转悠,用手机拍照,从两棵大榕树开始,到喜州小学——四方街——彩云街——农贸市场——锡杖泉——大慈寺——本主庙——上苍山祭祖——段思平故里——神都——德化碑——下关,记录着在喜州的点点滴滴。4月5日一大早,和四叔一起,到龙尾关,到将军洞,下午从大理返回,但路上不顺利,来时从安宁西下高速,走老路,到天生桥才上高速,从大理返回昆明时,也是堵,从下庄下高速,走老路,一直到南华,才上高速,其后算运气好,晚上近21:00,安全返回昆明。</p><p class="ql-block"> 回到昆明后,一直想写回到喜州的感受,但找不到感觉,今天(4月21日)凌晨4:35醒后就睡不着,想写喜州啦,于是开始写,现在是6:10分,记录一下,备忘。</p><p class="ql-block"> 喜州,是故乡,父亲从这里走出,我也在1岁的时候,被父母送至喜州彩云街老屋,受到奶奶和五孃孃六孃孃七孃孃等亲人们的倾心照顾,我对喜州老屋的印象有三处,第一,有个小院子,第二,院子里有口水井,第三,有棵枇杷树,树上有黄色的果子,其它就没有印象了。</p><p class="ql-block"> 二十二年后的1985年2月,因奶奶病重,才得以回到喜州,以后断断续续的回喜州,现在,清明节,基本上都会回喜州,因为根的情节。</p><p class="ql-block"> 我说过,只有远离故土,才会有浓浓的故乡情节,如果生和长,都在喜州,可能故乡情结,就会少许多,不知道各位是不是有这种感觉?反正,我有。</p><p class="ql-block"> 其它的,暂时不说吧,还是沿着手机照片,来说说喜州的感受吧。</p><p class="ql-block"> 鹧鸪天 • 喜洲 七首</p><p class="ql-block"> 人杰地灵喜州镇,山青水秀风光美,</p><p class="ql-block"> 大榕神树人人敬,四方街上题名坊,</p><p class="ql-block"> 大慈寺,锡杖泉,本主庙里段宗牓,</p><p class="ql-block"> 史睑城里故事多,三道茶香客人来。</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25日</p> <p class="ql-block">  大榕神树人人敬,枝繁叶茂已千年,</p><p class="ql-block"> 扎根大地似龙爪,春夏秋冬有灵仪,</p><p class="ql-block"> 霸王鞭,绕三灵,生死有命融骨里,</p><p class="ql-block"> 冲天一冠佑喜洲,永保基业万载长。</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25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喜州两棵大榕树,是喜州的标志,白族绕三灵要经过它,喜州镇上的老人去世,最后还是要在这大榕树下绕过,这大榕树,是喜州人永远抹不去的情节。</p> <p class="ql-block">  山青水秀风光美,阳光普照正义门,</p><p class="ql-block"> 东鉴龙湖三千顷,西连灵鹫十九峰,</p><p class="ql-block"> 苍山雪,洱海月,玉带晴云雾里起,</p><p class="ql-block"> 雕栏画栋有诗意,庭院深深花香浓。</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25日</p><p class="ql-block">注,东鉴龙湖三千顷,西连灵鹫十九峰,是照搬正义门上对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鉴龙湖集三千顷汇澜沧江水东流南去</p><p class="ql-block">西连灵鹫列十九峰从横断山脉逶迤北来</p> <p class="ql-block">  这古戏台上,不知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的古老故事,岁月如梭,只见戏台不见人!</p><p class="ql-block">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p><p class="ql-block"> 陈子昂</p> <p class="ql-block"> 日月与古戏台同辉</p><p class="ql-block"> 江山和喜州镇共煌</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21日自撰</p> <p class="ql-block">面向洱河演绎多少悲欢离合故事</p><p class="ql-block">背靠苍山写就无数气壮山河篇章</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21日自撰</p> <p class="ql-block">立德,乃人生最高追求,留馨,给后人以标杆,“德馨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做一个有德留馨的人,是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古色古香的门坊,及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不是每个小学,都有的,在这书香之地读书,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幸运。</p> <p class="ql-block">  四方街上题名坊,功成名就立石碑,</p><p class="ql-block"> 富甲一方有大院,权倾一时激前人,</p><p class="ql-block"> 左财富,右官宦,人生追求已盈满,</p><p class="ql-block"> 愿得后辈齐努力, 思想光辉照寰宇。</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25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方街上的“题名坊”,左边,是喜州著名商帮,右边,是喜州官宦名人,一边是财富,一边是权力,期望不远的将来,能留下喜州艺术家、思想家的名字和位置,因为,艺术没有国界,能使人们的心灵,产生美好的和谐,而好的思想,则是留德,会放射出永恒的光辉,不仅照亮自身民族,更能照亮人类世界。</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我小时候走过,有印象呢!</p> <p class="ql-block">  彩云街,路很窄,原来是碎石头路,现在修了些石条,好走多了,我基本上每年都会来一趟,走走、看看、想想,追寻乡思,品味乡愁。</p> <p class="ql-block">  斑驳的石基土墙,留下了祖辈们多少的辛苦印记,岁月流逝的痕迹,写在墙上,印在心里,留在梦中。</p> <p class="ql-block">  好像就是这道门——彩云街21号,记忆中父亲籍贯的地址,如果记错了,敬请乡亲原谅。</p><p class="ql-block"> 记得1985年2月,奶奶病重,我从昆明赶回这里,从喜州卫生院把奶奶背回老屋中,进门前,六孃孃在门前烧了一堆火,我背奶奶从火上跨过,才进入屋内,这就是习俗。</p><p class="ql-block"> 十多天后,因为要工作,只能返回昆明,一个月后,奶奶病逝。一年后,1986年,一把大火,把老屋烧掉,从此,我们,就和这里逐渐远离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根还在,还在这里,还在苍山上,还在心里,还在梦里!</p><p class="ql-block"> 父辈们,已经离开这里,走向大理,走向省内,我们这辈,有的留在省内,有的走向省外,而下一辈,有的留在省内,有的留在国内,有的,已经走向国外,其实,不管在哪里,根,就在这里,就在彩云街,一条铺着石条的碎石头路上。</p> <p class="ql-block">素心花,寄托无限思念。</p> <p class="ql-block">出了彩云街,向南走,大约五百米远的距离,找到这条小路,顺这小路,就可以到达“锡杖泉”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在彩云街老屋里,每天早晨,都要拿起扁担,跳起水桶,顺小路走过田地,还要越过两个小坡,才能到达这里,装满两只水桶后,晃悠晃悠地挑到老屋里,烧火烧开水,每天如此。</p><p class="ql-block"> 现在来看看,“锡杖泉”还在,修得好多了,只是,没有遇见来挑水的,我呢,也就是旧梦现寻吧!</p> <p class="ql-block">  离开锡杖泉,向南再走五十米远,就到大慈寺了,看了简介,第一句话“始建于唐…,”我想问,唐朝初时,其势力虽然说到达了西洱河地区,但也达不到在这里修大慈寺的能力吧,为什么不写成“始建于大蒙(南诏)……”,这样写,就准确了,我和4月4日值班守门的老乡交流过这个问题,在细节上,也应该注意,尊重自己的历史,才能赢得世界各地人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  每年多少学子,都会来这里敬香,乞求“笔点文章”,高中魁首,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文化的传承,言传语教,最为直观。</p> <p class="ql-block">  在大慈寺,不仅敬天敬地敬观音菩萨,还敬药神,从古至今,追求强健的身体,是人们美好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万代诗书传孔孟”,“千秋子弟学先师”,“孔子思想兴天地”“儒家学说同日月”,孔孟思想,在西洱河地区流传久远,汉文化的力量,万代千秋。</p><p class="ql-block"> 对孔子思想,我知道的不多,除了“民可由之,不可使知之”外,其它的,也不想了解太多,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知道谁能达到过?或真的实施过?从秦始皇开始,看看汉、唐、宋、明、清、民国的历史,已经够了。</p><p class="ql-block"> 对于孟子,我很推崇,至少,对于个人来说,“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是很有用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是个人所能追求的,是接地气的,所以2018年,当我再次去山东时,仅仅去了孟府。</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说过,期望喜州也出思想家,因为好思想的光辉,可以照耀人类世界!</p> <p class="ql-block">  时代的记忆,还能从遗留至今的宣传画中,得以看见,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  本主庙里段宗牓,世隆时代清平官,</p><p class="ql-block"> 神恩普被传千世,保国护民佑八方,</p><p class="ql-block"> 攻狮子,救骠国,五百神王稳国基,</p><p class="ql-block"> 德正配享四时祭,功大赢得万民祀。</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25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了大慈寺,再向南走三十米,就到“中央祠”了,这是喜州的本主庙,里面供奉的,是大蒙(南诏)蒙世隆时代的清平官段宗牓,段宗牓是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的五世祖先,现在是喜州镇本主庙里的本主,享受着喜州世代人的供奉。</p> <p class="ql-block">  文中说道:“其为大理国国王段思平五世之祖…,”,这段话有商榷之处,段思平在公元937年建大理国,已经称帝,这“国王”和“皇帝”是有区别的,“国王”的级别要低于“皇帝”,例如,大蒙国皮逻阁,被大唐皇帝册封为“云南王”,是大蒙国云南王,也是大唐附属国国王,势力范围也就在今天祥云县一带,而大蒙异牟寻,被大唐皇帝册封为南诏王,是大唐附属国的南诏王,势力范围就大了,基本上是大蒙(南诏)国的范围,国王有附属国的意思,而皇帝,只有天,才能管住了,段思平建大理国,称帝,所以我认为这个简文介绍中,如果是“其为大理国皇帝段思平…”,这个介绍就准确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97年12月28日,喜州邑人所立“重建中央祠碑记”,细读之,觉得文中也有商榷之处,现交流如下:</p><p class="ql-block">第一、段宗牓是大蒙(南诏)蒙世隆时代的清平官,前期是劝丰佑时期的大军将,文中写成“大将军”,是现代人的语言。</p><p class="ql-block">第二、王嵯颠前期,是南诏王劝龙晟时期的云南节度使,不是弄栋节度使,好多史书中都弄错了,要读樊绰的《云南志》才能弄明白,也才准确,其它的,虽然也属于史书,但不准确,都以讹传讹。</p><p class="ql-block">第三、说大蒙(南诏)南诏王劝丰佑后期,清平官王嵯巅篡位,要知道,这个时候的王嵯巅,已经年近七十岁,王嵯巅要想篡位,早在南诏王劝利晟时期就可施行,不必等四十多年后,年老体衰之时才来篡位,实际上,王嵯巅对于大蒙(南诏)是很大贡献的,可以查王嵯巅时代的历史,当然,权力的争斗,是人类的共性,不必苛待段宗牓。</p><p class="ql-block">第四、文中所述“公元一二五三年元世祖忽必烈…,”,我想重点说的是,大理国是被蒙古国所灭,不是被元朝所灭,最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公元一二五三年,蒙古国忽必烈…,”,这样就准确了。</p><p class="ql-block">第五、文中所述,“忽必烈带军驻过史睑(喜州)”,喜州人竟然在中央祠里修一大型跸筒(仿蒙古包),以纪念忽必烈,白族的包容性,是不是可以称为“世无仅有?”,看看至今留在苍山脚下的元世祖平云南碑,不说了,与喜州无关。</p> <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所以也记录了喜州的农贸市场,小时候,经常在这里买东西呢。</p> <p class="ql-block">  三道茶香客人来,起火炒罐用料忙,</p><p class="ql-block"> 一苦二甜三回味,举案齐眉情意浓,</p><p class="ql-block"> 烤乳扇,吃冻鱼,喜州粑粑引人馋,</p><p class="ql-block"> 以食为天是正道,留连忘返怪佳肴。</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25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乳扇,是喜州的特色,用牛乳做成,同时也是大理最具民族特色食品,放眼世界,也仅大理特有和最具民族性,可生吃、可火烤吃、可煮吃、可油炸吃,不过,用油炸,可要有功夫哦,一个不小心,就弄焦了,不管用那一种方法吃,不仅有味,而且有营养。</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除了乳扇、喜州粑粑外,喜州最具民族特色的食品,还有“三道茶”和喜州冻鱼🐠,这“三道茶”,做起来流程复杂,过程繁多,因为要体现出“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韵味,否则,就不是真正的“三道茶”,但也如此,才最具民族特色,能真正喝一次,真的可以做到永世不忘。</p><p class="ql-block"> 另外是喜州冻鱼,必须在冬季才做得好,要用产自于洱海,有一虎口长的野生鲫鱼,加上本地所产的辣椒粉、腌肉、花椒、蚕豆米,再加上喜州锡杖泉的井水,才能做出最地道的喜州冻鱼,“三道茶”和喜州冻鱼,是喜州本地的绝招,不容易吃到,那些只知道喜州粑粑的人,是因为短时间逗留在喜州,所以不可能知道和了解喜州最具民族特色的食品,有机会,欢迎朋友们到喜州品尝。</p><p class="ql-block"> 不要只知道喜州粑粑哦!</p> <p class="ql-block">  腌泡梨,泡李子,泡木瓜~,这美味,吃了才有感受。</p> <p class="ql-block">  还有这位老阿姐的特色水粉,弄出花色来啦。</p> <p class="ql-block">  喜州粑粑,是喜州特产,到这家店尝尝吧。</p> <p class="ql-block">  看老板手揉的面,是不是很有动感?实际上,真正的喜州粑粑,揉面时就应该是这样,必须有动感,必须将面,揉得能拉出面丝,才能将面揉得踏实,如此做出的粑粑,才能外黄里酥,才能有层次感,吃在嘴里,才能有酥软香糯的感觉,这个店,喜州本地人来买的最多。</p> <p class="ql-block">  喜州的街道,时时透出白族人家的诗情与画意,走在路上,都能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喜州街道特色!</p> <p class="ql-block">  这面墙上的文字和内容,我只拍了侧面,喜州,难道就没有本地人来好好地描述吗?非要用舒庆春的文章?非要挂上欧洲,才显得喜州的不同凡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还是那句话,要有白族自己的民族尊严,尊重自己,才能赢得世界人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  墙上文中一段话,也可商榷,“隋开皇五年(公元五八五年),隋将史万岁南征洱海,曾驻兵叶榆,称喜州为史城”,查历史,隋朝开皇五年,隋将史万岁南征的是南宁州(曲靖地区)爨翫,没有时间和缘由到过西洱河地区,当然也就不可能在喜州驻军,所以史万岁称喜州为史城,没有依据,当时喜州被称为“大厘城”,至于史睑名称由来,有待考证。</p> <p class="ql-block">离开喜州,上苍山,祭祀祖先。</p> <p class="ql-block">  对于国家来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祭祀祖先,就是头等大事,祭祖,是不忘根本,祀物,是表达敬仰之心,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不忘祖先,才是根本。</p> <p class="ql-block">  葬苍山兮,面向喜州洱海,留魂魄兮,将与日月同在。</p> <p class="ql-block"> 史睑城里故事多,风流人物几轮回,</p><p class="ql-block"> 汉武刘彻设叶榆,司马相如探昆弥,</p><p class="ql-block"> 皮逻阁,异牟寻,南诏诸王踪迹留,</p><p class="ql-block"> 开创基业三百载,妙香佛国美名扬。</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25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才看到,段思平故里,就在文苑塝旁边的院塝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1年,完成110万字的历史章回小说《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演义》,作为喜洲后人,也算是小小的安慰!</p> <p class="ql-block">  上山,找到了院塝村本主庙,这庙,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已经被封闭,听说准备重修,不过,我还是推门进去看了。</p><p class="ql-block"> 溯源,是追寻历史最好的方式,也最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  这些塑像,已经被塑料所封,进行保护,我隔着塑料薄膜,拍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下山,再向南,走4公里地,就到了庆洞村,追寻五百神王段宗牓的“圣源寺”和旁边的“神都”</p> <p class="ql-block">到了神都门口,大门紧闭。</p> <p class="ql-block">  没有人,独自推门进去,里面空空荡荡的,这里,是白族每年绕三灵(佛、神、仙)活动的必留之地,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到二十五日,三天的绕三灵活动,在神都院里,热闹非凡,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真正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推门进去,拜见五百神王段宗牓</p> <p class="ql-block">  “圣源寺”,不知道有几个大理国皇帝,在这福地修心养性,升天进入佛国。</p><p class="ql-block"> 大理国皇帝不留皇陵的做法,最为明智。</p> <p class="ql-block">  出了庆洞村,前往太和城遗址看南诏德化碑,这碑立于大蒙(南诏)国赞普钟十四年,公元765年左右,是阁逻凤在羊苴咩城(现大理古城)建好后,大蒙国都城从太和城迁移至羊苴咩城而立的,这碑里记录了从大蒙(南诏)国皮逻阁时代,蒙舍诏皮逻阁在大唐皇朝的帮助下,灭石和、石桥、邓赕、蒙巂、越淅五诏,打败施浪、浪穹两诏,建立了大蒙(南诏)国,其后阁逻凤为南宁州(曲靖)爨氏等其它事,和大唐姚州都督张虔陀发生冲突,阁逻凤联合吐蕃,在天宝年间,和大唐皇朝发生两次战争,战胜了鲜于仲通和李宓分别带领的唐军,间接引发安史之乱,改变了历史,同时也记录了阁逻凤西开寻传丽水,让其子凤迦异东拓,首建拓东城,开创拓东城(昆明)的建城历史,南向建开南、银生节度府,把势力范围,扩大到现西双版纳、缅甸地区,可以说,南诏德化碑,在西南地区,有着很重的历史份量。</p> <p class="ql-block">  “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竭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p><p class="ql-block"> 还是孙髯翁写得精辟。</p> <p class="ql-block">  大理,文献名邦之地,历史厚重,我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喜州之行,短暂而匆匆,美篇粗记于此,仅是个人的感想,文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个人观点,不足之处,敬请谅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