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在四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等阅读方法,本单元的学习,既包括体会人物的感情,也包括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体会的角度更多元,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丰富、细腻、深人。“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一阅读方法进行 了梳理和总结。“词句段运用”则让学生从例句出发,在体会人物的内心后选择情景仿写。并且本单元的习作话题是“他___了”,要求写一件事,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意在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习到的方法及时运用到习作中,尝试从多个角度具体描写人物的表现,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进一步提高学生写 人记事的能力。因此,本次研究课从以下三个课题入手。</p><p class="ql-block"> 一、《军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军神》</span>写了年轻军人刘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右眼严重受伤致残后,坚决坚持不用麻醉剂、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表现了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p><p class="ql-block"> 二、《跳水》</p><p class="ql-block"> 《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悬念叠起。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着。</p><p class="ql-block"> “语言的艺术”,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主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三、《杨氏之子》</p><p class="ql-block">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一篇文言文。 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阅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本文讲述了梁国一姓杨的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p> <p class="ql-block"> 课前组内的研讨各抒己见。</p> <p class="ql-block"> 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活动各有千秋。</p> <p class="ql-block"> 刘保芬老师针对《军神》这篇文章有很大的叙述特色,通过写沃克的感情变化来衬托刘伯承。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写法的妙处,刘老师结合课后的练习题,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回读课文,让学生在比较回读的过程中,对整篇课文又进行了整体感知,是一次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读中明白了沃克医生一切的情感变化都是因刘伯承而起,揭示出了一种写作方法:侧面烘托法,这是情感的回归,也是写法的回归。</p> <p class="ql-block"> 王绒老师教态自然,能够融入学生中间,给予充分的阅读时间并能够耐心等待,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能够关注到学生的思考误区,及时引导纠正。在教学设计中敢于取舍,懂得聚焦刘伯承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的语句,不断地强化学生对于文本的剖析和解读能力,及时提炼、归纳,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整堂课聚焦“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两点,旨在突破重点。 </p> <p class="ql-block"> 王天佐老师在教学中,紧扣本单元目标,引导学生寻找文中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并探究人物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最后通过刘伯承和沃克医生在手术中的表现对比,以及沃克医生对刘伯承手术前后的态度对比,让学生清晰、深刻体会“军神”含义。整节课教学目标清晰,重难点得到突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高涨。</p> <p class="ql-block"> 《军神》是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全文语言简洁、朴实。肖莉老师在教学过程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在读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对刘伯承产生由衷的敬佩;在读中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对话、神态等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高游景老师执教《军神》,着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发挥学生的想象,分析本文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相结合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质,最后再回到课题,解析军神的含义,丝丝入扣,层层推进,逻辑缜密,具有较好的课堂效果,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p> <p class="ql-block">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之伊始,尹芙蓉老师自我介绍:我是“尹”氏人家的女儿,我就是“尹氏之子”,也可以称“尹氏之女”。并让学生学着自我介绍,此举看似随意,却营造了一个说文言文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说的欲望。在课堂上尹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过程中,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利用网络等,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做到了授之以渔。</p><p class="ql-block"> 尹老师还善于用文言文表扬学生,当学生回答完毕后,及时表扬,如班上一位黎氏同学得到这样的肯定“黎氏之女,甚聪惠”,这就营造孩子们用文言文的氛围,传承中华优秀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施柱存老师在上《跳水》时,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从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复述故事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孩子如何步入险境,施老师利用板书梳理了孩子、猴子和水手之间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把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画下来,从而走进课文情境,并对文本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得出孩子是在水手的笑声和猴子的放肆中一步一步走入危险之中。为了使学生理解船长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质,在体会孩子处于千钧一发的处境后,施老师问:“如果你们此刻在船上,你会怎么去救孩子?”孩子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然后再让他们看看船长是怎么做的,把自己的办法和船长的做法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切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果断和机智,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晏冬春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利用细节描写把当时孩子危险处境说具体;从船长简短的语言描写想到《“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的行为来指导朗读,从孩子的冲动行为联想到苏打水的广告词。把知识的迁移,生活中的体验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懂得开玩笑要有度,做事不冲动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田菊花老师在《跳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从事情的发展变化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抓住描写孩子心理变化及船长性格特征的关键词句品读,感悟船长遇事沉着、果断、机智的性格特点,体会到他极大的人格魅力。借助课文插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使学生随故事的发展,情感也产生波澜,采用小实验,情节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本节课上,学生充分展示了内在的潜力,乐学、乐问,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之中,使学生都获得了自己独特的感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何莲会老师用简洁精炼的板书带领孩子们置身于惊心动魄的故事中,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于那只环游世界的帆船上。</p><p class="ql-block"> 教学由文本中三次“笑”展开,何老师从水手取乐猴子到猴子逗孩子,从猴子逗孩子到孩子追猴子,从孩子追猴子到船长救孩子,配以学生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层层推进,一步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其间穿插孩子在桅杆顶端的图片和环游世界帆船的图片,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孩子所处危险的认识,在极具危险下的机智果断的人物形象展现在孩子们面前。</p> <p class="ql-block"> 认真听课的老师与同学!</p> <p class="ql-block"> 五年级本次教研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我们在教研活动中相互讨论、相互争辩,活跃思维,以他山之石推进思维的深度。本次教研活动有效地激活了各位老师的教学研究,营造了互动式的对话氛围,引起了教师个体之间的反思与共鸣,促进教师实现理念的更新,观念的变革,行为的转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