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一、民主集中制的提出和初期阶段</b></p><p class="ql-block"> “民主集中制”最早是列宁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首次提出这一概念。</p><p class="ql-block"> </p> 早在1927年初,毛泽东在《战士》周刊上发表文章,就提出县级政权要实行"民主委员制",而"委员"则是群众选举的代表,需要大家同意,不能由某人指定,这便孕育着民主集中制的起源。 中共六大第一次将此原则正式写入党章,党章规定:“组织原则: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其他支部一样,其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随后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 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总结革命历史经验,对民主集中制制作了如下概括:“民主集中制,既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领导下的民主”,提出民主与集中辩证关系。 红军在井冈山艰苦斗争岁月里,物质生活十分菲薄,战斗十分频繁,然而却能维持不敝,什么原因呢?毛泽东说:“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内民主主义”。可见民主集中制在党的初期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个时期里党内生活还没完全成型,上下级关系中的偏向过度集中,上级领导者缺少听取下级的情况和意见。特别是1935年以前“左倾”机会主义在党内具有一定统治地位,下级组织对于上级领导机关没有实际发言权。 在我们党民主制建设的历史上,以毛泽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民主集中制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予了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深刻阐述看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把群众路线与民主集中制联系了起来,把民主集中制看作是群众路线的反应,同时这个时期更强调七大以来 “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提法,强调四个服从。 <b>二、民主集中制的动荡与制度形成</b><br> 然而后期我国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民主集中制理论因文革时期受“左”的错误及“两个凡事”方针的影响,有所僵化与退步。习近平曾指出:“‘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文革”结束后陈云曾在中国共产党大会会议上曾意味深长的说“历史证明,实行民主集中制做起来很不容易”。<br> 中共十一大是一次结束过去、开启未来的大会。叶剑英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全党要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特别是要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并不断健全。至中共十二大对民主集中制的提法有重大改变,提出“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弱化了从七大以来一贯强调的“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提法,并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六条基本原则。邓小平提出“制度是决定因素”,要使民主集中制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就必须使之成为严格的制度。 民主集中制在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央集体的不断探索下,总结突出了民主与集中结合,强调加强集中统一,反对分散主义,就要更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民主这一方面,有了这一方面,集中就有了基础,就可以真正集中统一起来;强调制度建设在坚持与健全民主集中制过程中的举足轻重作用等方面。 <b>三、民主集中制的新世纪建设</b><br> 跨入21世纪,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到人对民主集中制建设有了新的思考,指出民主集中制和党的政治路线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主集中制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完善和发展。重点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和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民主监督,并提出“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方针。 习近平曾指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促使各类国家机关提高能力和效率、增进协调和配合,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再次强调重申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和目的性。 民主集中制从1927年提出,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发展过程有过反复,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打磨,伴随政治路线的完善逐步形成体系,民主集中制正是“中国模式”最核心的制度优势。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是我们必须持之以恒贯彻执行的共同政治责任。 <div><br>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