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古徽州进士村—龙川》袁瑞华翰墨楹联少保府

李树棠

<p class="ql-block">美篇第488篇</p> <p class="ql-block">  张老汉继续讲述皖南古徽州十七村的故事。今天讲第十村绩溪县的龙川村。在古时这个村多出进士,主讲胡宗宪和胡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走进龙川村</p> <p class="ql-block">(一)龙川村概况</p> <p class="ql-block">  龙川村位于宣城市绩溪县东南部的瀛洲镇,距县城约10公里,是一个以胡姓聚族而居的村落。</p><p class="ql-block"> 这里山环水绕,景色秀丽,村庄静谧地躺卧在四面环山的一个小盆地里,紧依着“登源河”。整个村落布局呈“船形”。若从高空向下看,三面环山,一面绕水,地势平缓狹长,犹如一条巨船向东航行。村前有座龙须山,村中有条龙川河穿村而过。人们认为此河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龙可以遨游天下,故将村名定为“龙川”。</p><p class="ql-block"> 东晋时期,散骑常侍胡焱镇守歙州,极爱此地风水胜迹,咸康三年(337年)举家迁于此。注:他们原居山东青州濮阳(今属河南省)。到二十一世祖胡之纲时请风水大师对村子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于是有了现在的船形村落。至今己经1600年,己传至“锦”字辈,计历48世。因胡氏家族历来以耕读传家,以科举报国,故自古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 龙川是徽州出名的“进士村”,明代曾有十多人中进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的户部尚书胡富和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的兵部尚书胡宗宪。由于历史悠久,现村内有大量古建遗存,例如:龙川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徽商胡炳衡宅和胡宗宪故居等。</p> <p class="ql-block">(二)胡宗宪故居</p> <p class="ql-block">   (1)胡宗宪少保府</p><p class="ql-block"> 胡宗宪少保府,是官宅的代表,它坐落在龙川村中央,为明代兵部尚书胡宗宪所建。从建筑结构和规模来看,”少保府”有官邸气派,内部”三雕”饰物强调正统,并突出官本位思想,从中能够体会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府内有众多小巧玲珑的宅院交相辉映,俗称“二十四门阙”,建筑外观大方朴素,内在结构小巧玲珑,室内生活娱乐设施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 不过现在“少保府”,己辟为《胡宗宪抗倭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2)胡宗宪生平及抗倭事迹</p> <p class="ql-block">  胡宗宪(1512一1565),龙川人,嘉靖十七年(1538)考中进士,授山东益都知县,后改任余姚知县,初显治理才华。</p><p class="ql-block"> 专事平倭大业,是从嘉靖三十三年(1554),出任浙江巡按御史开始的。入浙抗倭,十数年间,苦心经营,身经百战,终将祸及东南沿海数十年的倭患彻底平息。意想不到的是,他在功成名就之际,却一再遭言官弹劾,一生经历五次。</p><p class="ql-block"> 1558年后,连遭三次已感精疲力竭,但仍坚持抗倭战争。第四次是1562年,严嵩被罢,其子严世蕃被逮。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的举荐而屡屡升迁的,多认为他属严党。赵死,严嵩失宠,胡的地位岌岌可危。新任首辅徐阶授意下属列十大罪状弾劾之,押解进京。而嘉靖帝念其抗倭的功劳,降旨道:“宗宪非严党,朕拔用八九年”,令其回籍闲居。</p><p class="ql-block"> 胡宗宪打算从此不问政事,安享晚年。但政敌不罢手,两年后嘉靖四十四年(1565),又以“妄撰圣旨”罪,逮捕入狱。当时写下《辨诬疏》,却无望,乃吟“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诗,并愤而引刃自杀狱中。</p><p class="ql-block"> 1572年,隆庆帝下诏恢复职衔,平反。万历十六年(1588),皇帝亲颁《祭文》和《谥文》,为胡宗宪彻底平反昭雪,追谥为“襄懋”。这己是抗倭英雄胡宗宪冤死25年以后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抗倭名臣胡宗宪事迹</p> <p class="ql-block">  胡宗宪,所处的明朝嘉靖时期,是一个多事之秋。</p><p class="ql-block"> 【背景情况说明】</p><p class="ql-block"> 早在明朝初年,日本的破产封建主、武士、浪人、海盗便与中国东南沿海的奸民、走私商相勾结,组成海盗集团,时称“倭寇”。</p><p class="ql-block"> 到了嘉靖时期,倭乱愈演愈烈,嘉靖二十六年〈1547),朝廷任命朱纨提督浙、闽海防军务,专司御倭重任。这是嘉靖朝御倭战争全面展开的标志。朱纨敢于任事,倭寇受重创,嚣张气焰收敛。但海禁政策和武力围剿的方案,严重损害了沿海地区豪族利益,遭强烈反对,迫于压力,朱纨服毒自杀,之后倭寇再度猖獗。</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三年(1554),张经受命总督诸军,专司抗倭。1555年,率军于嘉兴王江泾镇剿倭,取得第一个大捷,军民振奋。可是在奸相严嵩和死党赵文华等诬陷下,嘉靖帝颠倒功罪,竟将张经、李天宠和杨继盛一道斩首,一代抗倭功臣竟然成了奸臣昏君的刀下鬼。至使抗倭的大业一再受挫,形势不容乐观。</p> <p class="ql-block">  历史是公正的,在“王江泾大捷”中,张经抗倭功劳最大,身为浙江巡按御史的胡宗宪平倭功绩,是在大捷之后,比如:1555年11月,亲率三军在萧山之龛山出奇兵大敗倭冦;12月亲率狼土兵,取得萧山清风岭大捷,使台州、绍兴之倭汇合计划破产,这是胡宗宪知己知彼的经典战例之一。</p><p class="ql-block"> 此后,胡宗宪擢升为巡抚、总督、兵部尚书、总制7省军务,全面担负抗击倭寇重任。在平定倭寇,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一提:①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方略,采取“剿抚兼施,分化瓦解”战术,这是大明王朝抗倭战略方针的历史性转变。他每役躬亲,指授方略,次第剪灭徐海、王直等倭酋,功勋卓著。</p><p class="ql-block">②胡宗宪十分重视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他说:“用兵之道,任将为先。然人才难得亦难知,古称百战而名出。”他网罗、招揽和重用各类杰出的人才。在军人中除任用名将俞大猷、卢镗之外,他慧眼识珠,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推荐戚继光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p><p class="ql-block">台州三府,这三府是遭受倭害最严重的地区。</p><p class="ql-block"> 胡宗宪是兵部尚书【注: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是主帅选对了主将,也正是胡宗宪坚持任用,素有纪律严明、作战骁勇著称的戚继光,操练军士,最终率军败倭寇,平定了东南倭患。正是胡宗宪成就了戚继光抗倭卫国的伟业。《国榷》贊之曰:“东南数百年免倭患,</p><p class="ql-block">皆其再造力也,抑公可谓社稷臣矣。</p> <p class="ql-block">  胡宗宪与戚继光,二人相互成全,功勋卓著,都成了明代抗倭名将。胡宗宪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加少保。万历十七年(1589),御赐归葬故里天马山,谥号襄懋。</p><p class="ql-block"> 胡宗宪擅长诗文,留与后人的著述有十余种。他还于戎马倥偬中,辑成《筹海图编》,这是一部研究明代海防和抗倭斗争的著作。该书第一次明确标注了“钓鱼岛”的方位,胡宗宪是将“钓鱼岛”规划为中国领土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戚继光发现明军战斗力极差,胡宗宪支持他到义乌县招募三千新兵,因戚过去见过当地大规模民众械斗,勇锐且有血气。戚动员共同御敌,进行爱国教育,建立起一支新军。新军素质好,训练严格,组织严密,成为劲旅。</p><p class="ql-block"> 戚继光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水泽,路曲折、难于大阵作战的地理特点,又针对倭寇作战特点等情况而创造了新阵法,即“鸳鸯阵”,阵左右对称,就象成双成对的鸳鸯而得名。【注:鸳鸯阵细节,放在最后面介绍。】明军抗倭时,都采用这种疏散的战斗队形,杀伤力、破坏力都很大。</p><p class="ql-block"> 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台州,戚继光带领这支新训练的军队御敌,以寡敌众,在一个多月时间里,灭寇五千多人,敌遭毁灭性打击。“台州大捷”后,戚升为都指挥使。第二年夏,倭寇再犯温州,全歼倭贼,浙东的倭患遂告平息。人民为感谢,建祠、刻石表彰戚继光。</p><p class="ql-block"> 两年来,驰骋浙东,百战百胜,称其军队为“戚家军”。因他重视严肃军纪、军法教育,要求士兵学习“岳家军”,“冻死不拆屋,俄死不掳掠”,对百姓秋毫无犯,保国安民。戚继光要求将官与士兵同甘苦,身先士卒,他更是身体力行。处理好官兵关系,士卒自然乐于效命,作战勇敢。</p> <p class="ql-block">  1560年以后,在浙江被沉重打击的倭寇,纷纷南下骚扰福建。派戚继光往福建剿倭,小岛横屿盘踞着二千多倭寇,地势险要,士兵摆成鸳鸯阵式,经三个时辰的激战,全歼倭贼,打响入闽抗倭第一炮。后陆续攻下福清、牛田倭窟,奇袭林墩,戚家军不到两个月,攻克倭巢十数个,威名震动八闽,又得了个“戚老虎”的称号,使倭贼闻风丧胆。</p><p class="ql-block"> 十月间,班师回浙休整,1563年,再度入闽,与福建总兵俞大猷配合出击,在平海卫战役中立了首功,戚继光晋升为总兵官。1564年春,全歼福建境内倭寇。第二年,挥师下广东,与俞大猷配合,肃清残倭。至此,猖獗二十年的沿海倭寇,经军民的浴血奋战,被彻底平定,戚继光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其爱民保国的业绩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  【附录】:简介“鸳鸯阵”。 “鸳鸯阵”,这种新阵法,是综合各种兵器于一个战斗小组中。它以十二人为一队,最前面一人是队长〈持旗指挥〉,次二人持藤盾牌〈长、圆各一。防卫并手持短剑〉,次二人持“狼筅”〈新发明的特殊武器,见后面注解。),次四人持长枪,次二人持镋钯〈短兵器〉,最后一人是专事炊事的火军。【注:可参见上图,较形象,好理解。】</p><p class="ql-block"> 这种新阵法,阵的左右对称就象成双成对的鸳鸯,故称之。</p><p class="ql-block"> 鸳鸯阵,是戚继光军事天才的创造,研发的武器和创制的阵式,十分神奇。这种阵法是作战小队的形式,以集体互助的战术为核心,各种长短兵器互相配合,彼此相倚,打起仗来机动、灵活、严密,能够发挥战士近距离博斗的勇敢精神。成功之处在于全队密切配合,可攻可守,几乎没破绽,不落下风,运用到极致,在冷兵器时代,所向披靡。</p> <p class="ql-block">  “狼筅”,是明代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武器。以带有枝丫的整根毛竹制成,顶端装有矛头,长度5米,总重约7斤。</p><p class="ql-block"> 它不是为了进攻,而是为了防守。站在最前方,作为关键的屏障,因5米长,又带刺,会抵住起拖延效果,使倭寇失去近身作战的优势,由后方战友对其刺杀。</p><p class="ql-block"> 据《纪效新书》记载,戚继光开始用这武器时,主要是锻炼士兵勇气,敢上战场不怯战。因它5米长,倭寇够不着自已,又砍不烂,增强了战斗信心,有了底气,在相互配合中,使鸳鸯阵无往不胜。</p> <p class="ql-block">(三)胡富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胡富(1445一1522),龙川人,七岁能诗,13岁中秀才,被时人誉为“神童”。明成化七年,27岁中举人,成化十四年,34岁中进士。初授南京大理寺平事,政绩颇著,审案清正,断案明块,百姓十分感激,称他:“天高地厚胡恩公,千年再世一包拯”。因政绩升为福建按察司,后升任陕西右布政使,胡富离陕时,当地百姓感念他的功德,“老幼塞街挽留,马不能前”。</p><p class="ql-block"> 1506年,调任顺天府尹,这是京城最高行政长官。</p><p class="ql-block"> 正值宦官刘瑾擅权,胡富不畏权势果断执法。由是,刘瑾与“权贵畏其廉白”,将其赶出京师。改任南京大理寺,这是掌管陪都南京刑狱的最高长官,好在南京远离北京,胡富仍继续坚持自已的执法。后因执意揭发刘瑾受贿、支持豪势夺取民田而得罪刘瑾。刘瑾找借口勒令退休。好在刘瑾不久专权欺君被诛,胡富又官复原职。</p><p class="ql-block"> 正德七年(1512)升任户部尚书,在位三年。屡请退休还乡,直到71岁获准,回故里闲居七年。嘉靖元年(1522),78岁时去世,著有《龙峰文集》。赐御祭,敕“清、慎、勤”,朝廷为表彰他,赠太子少保,谥康惠。</p> <p class="ql-block">  (四)奕世尚书坊</p><p class="ql-block"> 龙川村,是胡锦涛的故居,其先祖出了两位大人物。</p><p class="ql-block"> ①胡富(1445一1522),是胡氏30世祖,明成化十四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享太子少保衔。</p> <p class="ql-block">  ②胡宗宪(1512一1565),是胡氏34世祖,明嘉靖十七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享太子太保衔。</p><p class="ql-block"> 二人进士功名相隔60年,都任过“尚书”之职,享“宫保”之衔。故有坊题“奕世尚书”、“奕世宫保”。</p><p class="ql-block">【注释:“奕世”,意为累世或代代,即</p><p class="ql-block">一代接一代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该坊是“一坊两主”的牌坊,为户部尚书胡富和兵部尚书胡宗宪而立,故以“奕世”二字。</p> <p class="ql-block">  “奕世尚书”坊,正面和背面龙凤牌均镌刻“恩荣”二字〈注,字是红色的〉。</p><p class="ql-block">正面主题坊为“奕世尚书”,左次间坊题为”大司马”〈注:大司马,是“兵部尚书”的别称,这是指胡宗宪的官职。〉。</p><p class="ql-block">右次间坊题为“大司徒”〈注,是“户部尚书”的别称,这是指胡富的官职。〉下方字板书:“成化戊戌科进士户部尚书胡富,嘉靖戊戌科进士兵部尚书胡宗宪”。</p><p class="ql-block">再下方字板书:“钦差提督军务兼巡抚苏松等处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方濂、周如斗,巡按直隶监察史王蕃,钦差提督学校、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吳遵、周斯盛,钦差巡按浙江等处监察御史史袁淳、伍令,徽州府知府周滋,绩溪县知县林应雷、胡叔才。 皇明嘉靖四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吉旦立”。〈注:这是官吏的联名。背面这个位置的字板,内容与正面相同。 〉</p> <p class="ql-block"> 牌坊背面的主坊题</p><p class="ql-block"> “奕世宫保”〈注:意为胡富和胡宗宪,享有一代接一代“宫保”官衔。</p><p class="ql-block"> 又注:“宫保”,即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的通称〉左次间坊题“青宫保”〈注:</p><p class="ql-block">意为辅导太子之官,这是指胡宗宪有“太子太保”之官衔〉;右次间坊题“青宫少保”。</p><p class="ql-block"> 下面字板书:“太子少保胡富,太子太保胡宗宪”。</p><p class="ql-block"> 再下方字板所书,同正面,为官吏的联名。</p> <p class="ql-block">(五)龙川村街风景</p> <p class="ql-block">  (1)胡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坐落在绩溪县龙川村,是胡锦涛故居内的祖祠。该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重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修。祠堂坐北朝南,三进七开间,占地1564平方米。照壁隔龙川河,左右置青石板桥。也是全围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祠堂第一进是22米宽的重檐歇山式高大门楼,双开的大仪门上以彩漆绘制的门神秦叔宝与尉迟恭像。</p><p class="ql-block"> 跨过高高的仪门门槛,仪门后是一个大天井,占地150余平方米,花岗石板铺地,天井左右是庑廊。越过天井就是正厅,即享堂,为祠堂建筑的主要位。</p> <p class="ql-block">  第二进为祠堂正厅,即享堂,旧时这里是宗族后裔举行祭典活动的场所。享堂,阔5开间,高9米,进深17米,由14根直径1 .6米的银杏树园柱和大小19根冬瓜梁构成。梁托上雕有彩云、带,中间镂有龙、凤、狮、虎。在正厅供奉的是胡氏第一世祖胡焱像。</p><p class="ql-block"> 胡氏宗祠,也是一座融砖、木、石雕于一体的艺术“宫殿”,尤其是木雕雕刻最为突出,特别是正厅两庑24块高3 .68米的落地隔扇,以平板浮雕千姿百态、无一雷同的“风荷”为主图案,袝以高天翔鸟、水底潜鱼、碧波戏鸭、池塘跃蛙等,形态逼真,妙趣横生,体现“和(荷)为贵”的传统理念。在寝室有隔扇62块,以雕刻象征四季平安的造型各异的“花瓶”为主图案,瓶中插有梅、兰、桃、牡丹、水仙、海棠等名贵花卉,花态婀娜多姿,雕工精细,惟妙惟肖。隔扇的中部镂刻着以表达儒家孝道为主题的各式戏文图形。整幢祠宇建筑极具人文与美学价值,被誉为“木雕艺术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2)徽商胡炳衡宅</p> <p class="ql-block">  (3)龙川驿道</p> <p class="ql-block">  (4)龙堤凤街</p> <p class="ql-block">  (5)龙川私塾</p> <p class="ql-block">  (6)灵山庵</p> <p class="ql-block">  (7)街头美景</p> <p class="ql-block"> 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袁瑞华。</p> <p class="ql-block">  当年袁瑞华提写楹联: 襄懋故居添异彩,龙川胜地出名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胡宗宪尚书府》。大门楹联为袁老师所题。内容,载于《寻找中国最美古建筑“徽州”》一书。该书为”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年出版。</p><p class="ql-block"> 现在《胡宗宪尚书府》的建筑已重修。【注:现建筑,照片见下面。】</p>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22日</p><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27日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