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罗兰(鹰潭市第六小学)</p><p class="ql-block"> 四月中旬,我有幸赴广东参加中山数学“名思教研”大会,心情甚是愉悦,感谢校领导的关心!小地方 ,受客观条件限制,教师想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实在难得,大咖云集的盛会,久违的美丽,更是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 核心素养背景下,全国小学数学“聚焦关键能力培养,关注中低段教学要素 ”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中山市实验小学圆满落下帷幕 。回顾几天来的观课学习,感触不少,受益良多!</p><p class="ql-block"> 著名教育专家吴正宪老师 ,温柔谦卑 、优雅大气 ,是众多数学教师心中的女神!早年曾现场观摩过吴老师的公开课,后来通过网络多次观看她的视频,高尚的人格魅力、精湛的教学技艺 、充满情趣的课堂风采, 无一不让人心悦诚服,难以忘怀 !今天再次见到吴老师 ,她依然是那样的热情饱满,光彩照人,由内而外散发出美的气质。她的课,知情交融,妙趣横生,对听课老师来说是一种享受!能成为她的学生,更是莫大的荣幸!最新课例 《平移旋转 》教学中,吴老师精心创设情境 ,充分激发兴趣 ,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 、想象、思考 、分析,深入学习平移与旋转,自主构建“平移”的空间表象。比如:让学生上台演示小女孩卡片 “娜娜”的运动,大多数同学想到的是“上下和左右”两个方向的平移。“你还有想法吗 ” 教师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思维创新:“可以向左上方和左下方平移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争相表达自己的看法:“方向可以是斜的,人必须是直直的”“第二次向左上方运动,不是平移,她旋转了”“要保持原来的姿势,不能倾斜 ,不能倒下”……自主探索,明辨是非,平移的本质特征 “方向一致”油然而生。此时,孩子们对“什么是平移”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 。日常教学中 ,教师大多关注横向和纵向的平移,因为它容易保持方向不变。而物体沿着斜线平移,对学生的操作和理解都有一定的难度 ,吴老师恰巧利用这一难点,制造矛盾冲突 ,暴露学习困惑 ,启发学生再度思考:娜娜的运动还是平移吗?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要保持方向一致 ,沿斜线也可以做平移运动。比如,“激流勇进 ”就属于平移现象。深度学习 ,让孩子们脑洞大开。在扮演汽车调度员的活动中 ,学生自由选择接B部客或A部客,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先朝水平方向再朝垂直方向,或先朝垂直方向再朝水平方向, 得出两种不同的平移方案。有同学建议:汽车朝斜线运动,可以更快接到乘客 。是啊,如果沿对角线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又何必转弯抹角数方格呢!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竟然被二年级的小朋友发掘! 惊喜之余,数学美的奇迹悄然绽放!跨越时空 ,为“位置与方向(二)” 架设桥梁,描绘“大单元思想”的彩虹!</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孩子们在课堂、在游乐场、在生活中用心体验平移旋转,灵活应用平移旋转。比如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勾画物体运动的轨迹; 让学生思考:楼房搬家不拆一砖一瓦可能吗?同学们各抒己见:“有可能,如果房子够轻的话,掏空里面的东西 ,在底下装个轨道 ”“楼房很高,超过100个砖头,搬不动呀”…… 见证上海音乐厅平移六十多米的奇迹, 打开想象的闸门 ,学生思如泉涌 。在“聪明的设计 ”和“长度计算 ”两个问题中 ,有同学坚持选择旋转门,考虑数据的同时 ,创新设计“向外开门”;有同学想象自己的身体向上平移 ,在三十多米的高空向下看,大楼顶部安装的彩灯图案像拐杖、像手枪 ;还有同学提出将“手枪”的里边平移,再计算长度……趣已生,情更浓,意未尽。</p><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为学生成长而教。“孩子,来呀 ”“不急”“谢谢你”“对不起,是我错了,你能原谅我吗”……亲切的招呼,耐心的等待,真诚的请求,吴老师用事实告诉我们:教师的权威不是用来掩盖错误,而是尊重事实,获得学生的谅解,赢得学生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改变教学方式 促进深度学习 》吴老师的讲座同样深入浅出,妙语连珠!她以“小数的意义”为例畅谈单元学习主题,要求抓住关键问题,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心中有一颗“小太阳 ”照耀每个阶段的学习。比如创设情境,引发疑问:0.6~0.7之间会不会长出一个新的数? 0.66的两个6一模一样,难道他们大小一样吗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引导学生从细化单位感悟小数的产生,从单位的累加理解小数的意义,从十进制和数位探究位值,从此打开一扇新的窗口,突破传统教学的探究瓶颈,把“小数的意义”教学统一到“数是对数量的抽象和对计数单位多少的表达”这一深度和广度,从而沟通不同数域之间的联系,感悟数本质的一致性。通过数轴呈现单位的扩长和细化,使整数和小数浑然一体,巧妙地渗透单元思想,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丰盈。她强调:单元学习主题必须打通“隔断墙”,建立“承重墙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才能减负增效,呵护学生的成长;她倡导:交往时要把学生看成大人 ,充分表示尊重;教学时要把学生看成小孩,不能以为自己的认识就是孩子的认识……生动的比喻,经典的话语 ,朴实的道理,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p> <p class="ql-block"> 终生痴迷讲台的黄爱华老师 ,他的课我非常喜欢 !第一次在洛阳听他执教《圆的认识》, 感觉设计新颖,生动有趣;后来陆续观摩了他的很多课例和报告,感觉非常实用,很接地气 。他善于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他善于匠心独运,画龙点睛 。殚精竭虑,追求卓越 ,他活在研究课堂的生命状态里 。因为“磨”课千遍也不厌倦 ,华哥的课总能给人带来新的惊喜!这次他的最新课例《24时计时法 》闪亮登场 ,让人耳目一新 !设计预学单,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微视频,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放在课前解决。 课中紧紧围绕两个大问题“12时与24时计时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喜欢用24时计时法 ? ”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乐于倾听,善于判断,合理选择来自学生的信息资源,及时进行概括,归纳整理出三个不同 :有没有重复的数;要不要加说明 ;有没有分段记时。黄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认真做好示范 ,关键词句反复训练。比如:12时计时法有重复的数,而24时计时法没有重复的数;12时计时法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两段来计时,而24时计时法把一天的时间看成一段来计时。要求严谨 ,连一个“而”也不错过,有理有据,凸显数学的本性 。 这让我想起身边有些教师总是埋怨学生表达能力差 ,请问你有没有做好“说”的示范,今天黄老师给大家做了榜样!在深度对话中 ,学生理解了“有没有分段”是关键。因为分段才有重复,才需要加说明。 这样以来 ,为什么喜欢用24时计时法 ,道理呼之欲出。因此产生新的思考:为什么不把钟面改成0~24时呢?0在哪里,24怎么办? 从而将课堂延伸, 引发更多有关时间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念想,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施展翻转课堂的魅力。进入移动空间 ,带着反馈器上课 ,孩子们开心 ,教师及时掌握学情,更好地为课堂服务,何乐而不为。走进黄爱华老师的智慧课堂 ,与计算机亲密对话 ,我找到了大数据背景下课堂教学发展的新方向。近两年 ,我使用希沃白板制作课件、录制胶囊、预约上课 、布置作业,每周一次在移动课堂和孩子们不见不散。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学校也能安装希沃白板,让师生畅游在智慧的海洋! </p> <p class="ql-block"> 聚焦关键能力培养 ,关注中低段教学要素,“名思教研 ”为我们奉献了一份“营养大餐” 。 华应龙大师的《花好梦圆》引领我们走进课外阅读,探索趣味数学的奥秘。他的课风趣幽默,散发着文化气息和科学哲理,让人在走走停停中流连忘返;倾听他和孩子们的交流,我深深地感受到“<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尊重、沟通、欣赏、宽容”是“化错化人”的真实写照。</span>教研专家罗鸣亮、曹培英的课例报告,循循善诱,娓娓动听 ;东道主徐铭侃校长的《田忌赛马 》别开生面, 精彩纷呈!十三节课例各具特色,倾注了大师们的心血和热爱!</p><p class="ql-block"> 华应龙名师工作室陈志芳老师的《乘法练习课 》 令我感触最深 !在枯燥的笔算乘法练习中融入趣味思考,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反思的学习过程,深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原理及规律。比如43×68和34×86的结果为什么会相同?其奥秘源于乘法分配律。因为43×68 =(40+3)×(60+8);34×86=(30+4)×(80+6)从中我们看出两位数乘两位数分成了四步:个位数相乘(尾乘尾) 3×8=4×6; 十位数相乘(头乘头) 40×60 =30×80 ;(首尾交叉相乘积相加 )40×8+60×3 =30×6+80×4 。可以用点子图加以验证,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当两个因数的个位数相乘等于十位数相乘时,十位数和个位数交换顺序 ,乘积不变 。比如 13×93 =31×39 ;64×69 =46×96 ……但如果两个因数都小于20,这个规律就不成立。有理有趣 ,你不妨也来试试 。</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2015年我们工作室开展“踢十法和首尾交叉相乘法”的研究,在杨燕老师任教的班级做实验,学生很感兴趣。作为辅助算法,不仅解决了连续进位乘法的困惑,还能用来验算,方便快捷。2017年 ,万美玲老师代表罗兰名师工作室成员,在鹰潭市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观摩大会上做示范展示,课堂生动活泼,孩子们学得很投入。因为新的算法和基础算法算理相同,只是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有所不同 , 在点子图上可以一目了然看出他们的联系。无论哪种算法 , 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包含了四个部分:一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整十数。首尾交叉相乘法巧在将两个“整十数乘一位数”进行合并,甩掉了连续进位的烦恼 。今天陈老师的这堂课,就用到了首尾交叉相乘法的技巧,引发好奇,激发兴趣 ,和万老师的课有异曲同工之妙,解决了计算练习课的“难上加难 ,烦上加烦 ”,为发展学生的计算素养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也让我们团队为自己的勇于创新和乐于分享而自豪 !</p><p class="ql-block"> 思未断,情未了! 参加名思教研大会 ,我们不只是看课上得好不好, 而要跳出课来看课,我们收获了哪些新的思想理念 ,感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哪里。深度学习,实施单元主题教学;深度对话 ,设计大问题研究;融入信息技术,开启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征程;加强课外阅读,引进趣味数学…… 聚焦关键能力培养,关注中低段教学要素,我们且行且思且成长 !</p> <p class="ql-block"> (本文发表于《鹰潭日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