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活在当下」?

Susukha

<h3></h3><h3>前段时间的电影《心灵奇旅》引起了很多关于梦想和活法的讨论。</h3><br><h3>有很多人说,这个电影似乎是在倡导一种“活在当下”,可是,究竟什么是活在当下呢?我整理了一些思考,分享给大家。究竟什么算活在当下?</h3><br><h3><b><font color="#167efb">1 究竟什么算活在当下?</font></b></h3><br><h3><font color="#ed2308">无论事情会如何发展,我们都只有一个原点,就是此时此地的自己。</font>这是我们唯一能把握的事情。所以,相比于头脑中的未来,由感官感知到的现在就是当下。相比于远方,此地就是当下。相比于别人的意见和想法,我们自己的感受就是当下。相比于纷繁复杂的可能性,我们正面对的现实,就是当下。</h3><br><h3><b><font color="#167efb">2 活在当下有什么好呢?</font></b></h3><br><h3>其实你只有一个自己,就是当下的自己。所以活在当下,就是活着本身。可是你可以有很多个虚拟的自己,在你的头脑里,那通常都是远的虚拟的生活。</h3><br><h3><font color="#ed2308">我们的头脑在不断根据目标、幻想和欲望组织这个世界。从某种程度上,人是活在想象当中的。</font></h3><br> <h3>看上面这个图形,当你把想象当成现实时,你就只看到这个"三角形"。可是头脑更清明的人能看到三样东西:<u><font color="#ed2308">缺角的圆和梯形,一个正方形</font></u>,和头脑中把他们组织起来的规则。他们分别对应于事实、想象、和心灵运作的规则。</h3><br><h3>这种想象的组织时刻发生在我们的头脑中。<font color="#ed2308">组织想象的原则,是我们的欲望和恐惧。</font>举个例子,当你在微信上发了一个消息给重要的人,而他没有回复,你可能会根据你的经验来想象,他是疏忽了,还是轻视你,并因此有不同的反应。</h3><br><h3>活在当下能让你认真地生活。<font color="#ed2308">所谓认真,就是认清世界的真相。</font></h3><br><h3><b><font color="#167efb">3 为什么执着目标会让人失去当下?</font></b></h3><br><h3>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目标本身就是遥远的。目标的实现是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另一个原因是,目标是对现实的一种组织规则。它界定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有用,什么没用,什么被看见,什么不被看见。</h3><br><h3>这并不意味着一个有目标的人对当下就不敏感了。而是,他会根据目标来选择对当下的什么敏感。</h3><br><h3>比如在《心灵奇旅》的电影里,钢琴家对披萨的味道不敏感,可是他一定对钢琴的音乐声很敏感。他对和理发店的人谈话不感兴趣,可是一定对其他演奏者的言行感兴趣。他对生活的其他事情不敏感,可是一定对能帮助他成功的机会很敏感。</h3><br><h3>他的感官被他的目标窄化了,因此失去了感官世界的丰盛。当这些他想要的敏感的东西没有出现在当下,那他就不得不生活在想象中,因为只有想象中,它们才存在。</h3><br><h3><b><font color="#167efb">4 活在当下就不需要目标吗?</font></b></h3><br><h3>我觉得并不是。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人,接触了一些佛教或者道教的思想,变得特别消极,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他们觉得这就是佛家或道家的“无为”。在他们所谓的“佛性”里,有一种在空虚。</h3><br><h3><u>佛教也不倡导这种无为。在佛教里,这叫“无记空”。这不是放下的“空”,是没有寄挂的,“空虚”的“空”。</u></h3><br><h3><font color="#ed2308">活在当下既讲顺其自然,也讲究专注精进。</font>这两个都不可少。而专注精进,常常是由目标来的。别忘了电影里的钢琴家,如果没有对目标的执着,怎么能通过持续的练习,弹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h3><br><h3>没有目标会导致空虚,你没有任何能够参与进去的东西,你就会变得封闭和孤立,无论对感官、思想还是人际关系。就像这三个缺角的圆形,不能把它变成三角形,它就会失去意义,变成散乱无序的东西。这一点,你只要感觉马上会来的假期就会知道。</h3><br><h3>佛教讲顺其自然。可是佛教的修行也是很苦的。寺庙的师父们4、5点就要起来念经了,而且还要做很多劳动,花很长时间打坐。弘一法师出了家,还要做大量学习和翻译经书的工作,比他在学校教书还苦。如果完全没有目标,这些都很难坚持。</h3><br><h3><font color="#ed2308">修行者也是有目标的。只不过,修行者的目标,是刻意练习活在当下,进入当下,去感受当下的丰盛。</font></h3><br><h3>有目标和执着于目标是不同的。目标能够增加活力,让当前的生活有意义,尤其当这个目标能吸引你的时候。但不能反过来,除了这个目标,当前的生活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这样你就把整个生命的重量都挂到这个目标上了,它也会变成无比沉重的东西。而人也会异化,变成了实现目标的工具,感官的美好,与人的联结、人自身活着的逻辑,就会因此消失。</h3><br><h3><b><font color="#167efb">5 活在当下是“轻松休闲”的意思吗?</font></b></h3><br><h3>如果你理解的轻松休闲是浮于表面的意思,那任何浮于表面的生活,都不叫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是需要某种专注的。如果你失去了某种专注,你的想象就会填充现实,你就活在了自己的想象中。</h3><br><h3>很多人以为,感官的丰盛是自然而然的事,其实不是。它是需要某种专注,需要你在里面。只不过这种专注是我们的本能,我们却慢慢失去了它。</h3><br><h3>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有个朋友请我喝手冲咖啡。我以前不喝咖啡的,容易上头。可是那天很认真地品尝了原味咖啡的酸和苦,听他讲不同纬度咖啡的酸度之间细微的差异,我的感官也变得敏感了。喝这种咖啡是自讨苦吃。可是当他说你如果觉得太苦,可以加点糖时,我就发现,加糖和奶的咖啡不好喝了。因为它所带来的味觉太浓烈的、大而笼统,你不需要你的专注去分辨。这像极了我们消费主义时代的产品:浓烈得你想要逃避,而不是细微到需要你去探索。</h3><br><h3>可是,学习分辨好咖啡这种感官的敏感,也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它不是轻松休闲就可以达到的。</h3><br><h3><b><font color="#167efb">6 既然活在当下是体验当下的丰富性,为什么又强调清净呢?</font></b></h3><br><h3>生活的丰富性不是夜生活的丰富性。热闹的感官刺激会暂时让体验丰富,但是人很容易适应这些感官刺激,他们会变得迟钝,会追求更强烈的感官刺激,从而被这些刺激绑架。</h3><br><h3>当下丰富性的来源不是感官刺激有多强烈,而是我们对世界和自身有多敏感,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些体验。</h3><br><h3>强调清净简单的生活,是为了让我们对世界保持足够的敏感。这种敏感是来自我们的感官,来自我们对感觉的专注,来自对外部世界的敏感,而不是来自外部刺激的强度。</h3><br><h3>所以啊,你别看电影里那个钢琴家对披萨熟视无睹就说它不活在当下,这是太过浓烈的味觉导致的感官迟钝啊。</h3><br><h3>我们都愿意品,但谁愿意被灌呢。而现实是,太多的人要往我们的感官头脑里塞各种东西了。</h3><br><h3><b><font color="#167efb">7 怎么平衡长远的目标和当下呢?</font></b></h3><br><h3>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修行,茶和棋是经常被用到的两样。刚刚已经说了茶(咖啡),现在让我用棋来举例。</h3><br><h3>当你下棋的时候,你要有一个目标的,你要赢。如果你完全不在乎输赢,下棋这个活动本身就不存在。可是如果你只是想赢,那也许掷骰子比较适合你,至少不用等过程的煎熬。</h3><br><h3>下棋的时候,你想赢。但棋的精妙,却完全不在“赢”里。在规则下赢下这盘棋,这个目标在组织你的思考,引导你去面对变化、克服困难。</h3><br><h3>你想赢。但同时,每次你都只能下一步棋。无论你的构思多巧妙,别人怎么下,是你没法控制的。你的每一步棋,都是有很多限制的,这就是你面临的现实。<u>你所有的创意,也只是在这个限制内的创意。不管怎么样,你能思考的,只是怎么下现在这步棋。这就是当下。</u></h3><br><h3><font color="#ed2308">而最终目标的实现,是通过一个个当下来完成的。</font></h3><br><h3>下棋的乐趣,在于在目标的引导下,不断应对变化和困难。可是当一盘棋结束了,它的输赢就没那么重要了。目标的使命,是引导这个过程的展开,带给你当下的专注,并让你通过不断应对变化,来提升你的棋力。当一盘棋结束,目标的使命就已经完成了。</h3><br><h3>因为下一盘棋就要开始了。</h3><br><br> <a href="https://www.zhihu.com/answer/1719825277"><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www.zhih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