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山徽州文化园游记

张民生

2021年4月11日,经过前两天的参团旅游,感觉时间太赶了,每天还要很早起床,实在是太辛苦了,我们出门到外地旅游,想要的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如果搞得自己身心疲惫,还不如不出门更好,特别是现在网上的资讯包罗万象,技术手段也是越来越先进,完全可以坐在家中,足不出户,通过电脑,通过VR技术,通过3D影像,再加上文字介绍和视频展示,轻轻松松地游览任何一个旅游景点,甚至了解的内容比自己亲临现场所获得的更多、更详细、更全面。当然,了解知识与身临其境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好比是坐在家里看电视里的足球比赛与到现场去看足球比赛完全是不可以同年而语的,现场感受的氛围不同,心境不同,自己体内荷尔蒙分泌的程度也是大大地不同。 今天我与夫人没有报名参团,我们自己在网上找了几处黄山市内的景点,其中就有徽州文化园,打算去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去慢慢地转一下。不过,通过网上的信息,这个徽州文化园似乎有一些问题,好像是因涉嫌经济诈骗和非法集资,被相关部门查封了,而且徽州文化园地产项目实际负责人曾永军亦被收容审查。我们在手机上查了几家旅游平台,也没有找到售票的信息,不过,好在景点距离酒店不算很远,我们还是按照原计划去看一下,能进去游览最好,不能进去也无所谓。根据网上的介绍,徽州文化园,坐落于黄山市徽州区永佳大道888号,由碑廊、牌坊群、徽派盆景园、紫阳书院、新安画苑、古徽四宝斋、新安药堂、徽商纪念馆、徽戏楼、徽茶品茗阁、徽菜馆、文昌阁、五凤楼等部分组成。景区里面的这些内容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不管怎样,我们吃完早餐,就按计划出发了。 当我们到达徽州文化园的时候,看到的情形确实是一个落败的样子,景区的大门看起来还是颇为壮观,飞檐翘角,朱门黛瓦,一对威武的石狮屹立门前,一对石鼓紧依门侧默默对视。门额上“徽州文化园”几个遒劲大字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题写,两侧石柱上悬挂着巨幅楹联:“越秦汉盛明清千秋道派薪传东南邹鲁;推程朱标江戴百世名贤誉满上下神州。”只可惜景区的大门紧闭,不过好在还有其它的门可以进入,于是,我们就开始了今天第一个景点的游览。因为景区里的大部分景点已经关闭了,我们就重点参观游览了文昌阁、五凤楼、黄山碑廊、牌坊群,而且有些建筑物不能进入,仅仅是从外部欣赏一下。进入园区后,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亭亭玉立的文昌阁。我们经过曲曲折折的九曲桥,来到了文昌阁的面前。踏上九曲桥既有步入九五之尊之意,隐喻踏上仕途;又有九曲回环,曲折复杂之解,人生需经历重重磨难才能成功,享受菜华富贵。 文昌阁是因为阁内供奉文昌帝君而取名,“文昌”有文化昌盛之意,全国许多文化发达的地方都有文昌阁的影子,特别是在江南水乡的很多古镇里都建有文昌阁,它是文人习文交友的场所。文昌阁为砖木塔式结构两层六角形阁楼,造型优美,精巧别致,典雅庄重,圆形金顶金光闪闪。预示着会给登临文昌阁的文人学子带来“金榜题名,走上金光大道”的好运,它是由国内最高级的贴金艺人用三天的时间耗用1400张锡箔纸精心贴制而成的。楼内壁上分别刻着宋明清徽州书院、状元、进士一览表。登上“天开文运”之楼,依栏四望,远山近景与门侧楹联、“星斗为文高映阁,江山如画半依楼”交相辉映。徽州文风昌盛,清代全国状元数,如果按府来计算的话,徽州仅次于苏州,居全国第2位;但是如果按县来计算的话,居全国第1位的就是徽州的休宁县了,它中状元数高达19人。 五凤楼与文昌阁相隔五凤池,相映成趣。五凤池因临近五凤楼而得名,又名“纳财池”。在传统风水理论中,水象征的是财运。五凤池与徽州文化园各路水系均巧妙连通,每逢细雨连绵之季,雨水沿水系源源不断向此流淌,将天降的雨露与财气汇聚五风池之内,形成“四水归池”之景。 五凤楼因屋顶的外转角呈五凤展翼而得名“五凤楼”,门楣上有四个鎏金大字“五凤凌云”。这种楼作为宗祠的仪门,可以增加祠堂的威严,也寄寓人才辈出的含义。其实在唐时就有五凤楼,后梁朱温即位,罗绍威取魏地良才建五凤楼。周翰说五凤楼高百丈,在半空之中,五凤翘翼,所以得名。由于五凤楼高大巍峨,建造工艺及其复杂,非能工巧手不能建。于是后人又把能写文章的人称为“五凤楼手”。我们站在折桂桥上观流水,曲径通幽,清风徐徐,波广潋滟。 我们跨过拱形折桂桥,来到了五凤楼旁的黄山碑廊,这里汇集了海内外37位名人名家的书法力作,篆、行、草、隶、楷一应俱全,可谓篇篇皆佳作,字字尽才华。艾丰的“如此黄山未入岳,何叹世事多不公”泛出几分哲理,国名党元老陈立夫对黄山可谓情有独钟,这从他的“古人之所以好山水者,以其有助于自修也,黄山尤胜”中可以看出。尤其是在碑廊中看到了前国家领导人华国峰同志的书法作品,他亲笔题写的“云移、松定、怪石、奇峰”形象地道出了黄山的特色。韩国金永洙在《闻黄山形胜》中不无遗憾地写道:“中外名胜有黄山,今古贤豪迹不闲。自愧身居东海外,神驰无未白云间”;狂草“天上山”逸兴横飞,恰似一幅泼墨山水画。 我们离开黄山碑廊,跨过丰泽桥,经过了已经关门的步蟾楼,走近了园区内的牌坊群。“丰泽桥”取自“昊天降丰泽,百卉挺蔵蕤”。丰泽者,雨水充足,德泽丰厚也。寓意连年能够有丰沛的雨水,徽州居民视水为财,希望年年能够风调雨顺、人オ兴旺。登上此桥,即可祈求丰泽连年。 我们站在牌坊群的前面,放眼望去,一列高大巍峨的石质牌坊如一列古代的士兵,整齐地排在我们的面前。在古徽州一府六县的城乡各地,宋、元、明、清以来,竖立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牌坊。据统计徽州共有牌坊一千多座,现存118座。作为中华封建社会的物化象征,牌坊是最有特色的徽州文化表现。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被称为“微州古建三绝”。州牌坊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的独特建筑。徽州文化园在这里精心汇集了徽州境内有史以来的十座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最富有人文内涵的石牌坊。牌坊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标志坊,第二类是功德坊,第三类是节烈坊。 我们昨天在歙县看过许国牌坊,但是想在一个地方把所有的徽州牌坊一次性全部看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徽州文化园里精心汇集了徽州境内宋、元、明、清以来的十座最具特色、有代表性、最富有人文内涵的石牌坊,但大多都已经在风雨沧桑中毁掉了,他们根据有关史料文献予以再现。它们是:文公阙里坊、奕世尚书坊、双寿承恩坊、忠烈祠坊、龙兴独对坊、偶然坊、紫薇近侍坊、四世一品坊、渊明旧里坊、程朱阙里坊。虽然这些牌坊并非真品,而是道地的仿制品,缺少岁月沧桑和历史记忆,但对游客而言,他们只是想通过实物了解一下徽州文化,仅此足矣。 文公阙里坊,参考婺源元代建立的朱子文公家庙门坊建造。婺源 (原属徽州) 是宋代大思想家朱熹的故里。朱熹集孔儒学之大成,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影响巨大,被封建统治者尊之为亚圣。宋理宗赵昀在咸淳五 (1269) 年赐“文公阙里”御笔,原坊已坍塌不存。这座门坊三门两楼,两边有景星庆云、泰山乔岳提额,各立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石碑。“文公”是封建统治者尊给朱老夫子的一个封号。 奕世尚书坊,仿绩溪龙川 (原属徽州) 的奕世尚书坊建造,“奕”意“重”,“世”指“代”,“奕世”乃“两代”;尚书是明清两朝政府各部最高长官的官名。绩溪龙川胡氏是官宦世家,历史上名人辈出。明代成化年间胡富任户部尚书,六十年后嘉靖年间胡宗宪又任兵部尚书,这座石坊为这两代尚书而立,故称奕世尚书坊。这座石坊是绩溪功德坊的一个代表。 双寿承恩坊是众多徽州牌坊中比较少见的一座纪念坊,此坊立在歙县许村高阳桥东首。据说是明隆庆年间(1567—1572)朝廷专为歙县许村一对双双都活到百岁长寿的夫妇而建造的。在封建社会官方为高寿老人专门竖建牌坊实属罕见。尊老敬老朝朝有,双寿承恩古坊存。 忠烈祠坊是西溪汪氏为崇祀其祖汪华而立。汪华,歙县人,隋末率众起义,攻占歙、宣、杭、饶、睦、婺六州,自号吴王,归唐后得封越国公,卒后谥《忠烈王》,祠坊因此而立名。 龙兴独对坊是在元末朱元璋兵取徽州后,召集乡贤长者了解民情,论谈治天下之道。歙县槐塘村老先生唐仲实 (名桂芳字以行号白云) 应召与朱元璋纵论天下大势,谈了百姓对时局的看法,以及对大将邓愈筑城的意见,建议朱元璋在战乱后让人民休养生息。此次应召被称为“龙兴独对”。现仍立于歙县槐村唐仲实故宅前的这座龙兴独对坊,就是为了纪念此事而在明正德年间所建。 徽州的牌坊一般为表功名、表节孝、表义行而建,这座偶然石坊,却记录了一段故事。相传明朝魏忠贤肆意妄为,为应试举子挑行李赴京的西沙溪人汪本被其手下误取名榜,做了高官,令徽州儒士可气可笑,故拟《魏忠贤十大罪状》冒充汪本《谢章》送到魏宅。汪被削为民。崇祯二年 (1620) 魏党被定为逆党,朝廷发现汪本因得罪魏忠贤而被罢黜,以他揭露魏党有功而令其复职为官。这么多的偶然竟促成一个不识字的农民成了朝廷的高官,民间就将这座牌坊叫做偶然坊,牌坊的本名反被淹没得无人知晓了。 紫薇近侍坊建於明代,此坊三间四柱五楼,宽约九米高约十米。原坊立于休宁县渔村乡太塘村,小村布局酷似鲤鱼,北村口有一水塘,如同鲤鱼养在水中,鱼是活的。程元华入朝做官之后,某天,程夫人听信一外乡人劝说,将池塘开沟引水至门前,不久程元华被贬官为民,传说因为活鱼被开了裂口成了死鱼,毁了程家风水。后来皇上大赦为其平反,并御赐此坊。 四世一品坊是为了纪念歙县官宦世家,曹氏家族四代人一品高官而建。清乾隆年间曹文植官至户部尚书,其父、祖父、曾祖父四代都曾诰授一品官衔。其子曹振鳙,曾屡作代君宰相,俗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从《四世一品》的题额,就可以体味当年徽州文风官运之昌盛。曹氏家族实为五世一品,刻立牌坊时曹振鳙尚未做宰相,故取名四世一品坊。 晋代大文学家、诗人陶渊明当年曾隐居歙县潜口。在离潜口不远的黟县 (世称桃花源) 有陶氏族谱记载,陶渊明乃黟县陶姓之祖,宋元之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高洁之人,曾在潜口村树立了这座渊明旧里坊。据歙县志记载,原牌坊已经在元代毁于火,此座牌坊是根据县志记载复原的。 程朱阙里坊是一座最能体现徽州文化品位的标志坊,“程”指北宋大理学家程颐、程颢,“朱”指南宋大儒学家朱熹,“阙”泛指帝王居住之地。“阕里”指故里,即故乡。因牌坊所在地歙县是程、朱的祖籍地,故称“程朱阙里”。明朝万历四十 (1612)年,歙县知县刘伸在湖田古圣堂初建此坊,清乾隆廿五 (1760) 年,歙县人徐鳞生呈请官府将石坊移建到篁墩程朱祠堂边。据说,“程朱阙里坊”为乾隆皇帝御书。 说到徽商的故事,就不得不说那些高墙背后的女人。每每想到那段历史里的女人,总是带有抹不去的悲剧色彩,她们用数年上千个日夜的坚守等待,来换夫君衣锦还乡、夫家光耀门楣、世人声声称赞。无数女子站在深深墙垣下孤独的守望、积年累月担起整个家的辛劳和随岁月飞逝的韶华时光,都做了曾经盛极一时的徽商最沉重的嫁衣。所以,当谈起关于徽州的牌坊的话题,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徽州的女人。徽州有一个很著名的棠樾牌坊群景点,目前我还没有机会去瞻仰一下,现在仅存的七座牌坊中就有两座与贞节有关。徽州地区山多地少,资源匮乏,历来男孩十三四岁就要出外奔波或是经商或是考学。古代徽州人观念里,只有为官或经商富有后才有脸面回家光宗耀祖。“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歌谣不知传唱了多少年,不知唱起多少传奇的徽州故事,不知唱碎了多少徽州女人的心。她们一般都是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嫁入了夫家,她们就在这高宅深院中开始等戴,等着丈夫归来;步入中年,儿子十三四岁,便要骨肉分离,她们只能继续等带,等着儿子归来。等啊等,等到岁月婆娑,等到两鬓斑白,守着家业,守着老人,守着传统,守着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和信念。多少徽州女人就这样等了一生,等来了丈夫荣华富贵又如何?等来了儿子高官厚禄又如何?最后等到的也不过是那些牌坊。贞节牌坊是中国传统女人最大的墓碑,碑上写了两个字“悲歌”。 我们参观完了牌坊群之后,还顺便去景区内的徽州古宅群转了一下,这些徽州仿古建筑借助官厅、花厅等建筑演绎出古徽州规制,礼仪及习俗的神韵,还有三座古宅,以“新娘茶”为载体,传送出晚辈对父母的孝敬,对乡邻的和睦,对未来的期盼。在古民居的建造中还体现了徽州三雕的匠艺之美,令人回味的色彩之美,每一幅高居于门上的木雕匾额都体现了主人家的祁盼和匾额的内涵。同样,景区内的徽州仿古祠堂,分为宗祠、支祠、家祠,以祖为纵,以宗为横,是宗族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精神道德条法的象征空间。非常可惜是这些建筑都是关门大吉,我们也只能在外面拍了几张照片,无法进去室内参观,还是有些遗憾,希望下次来的时候能有机会好好研究学习一下。 徽州文化园由于受到经济案件的波及,现在已经处于荒废的状态,实在是非常可惜。不过,从我自己今天亲身游览的观感来看,还是颇有一番自己的体会。现在国内很多的古街、古镇都是要求新建如旧,修旧如旧,但效果未必能达到真正“如旧”的真实感受。反而这个黄山脚下的徽州文化园,因为司法部门的介入,在案件没有完全解决之前,不得不处于长时间查封关闭的状态,但恰恰是这种目前无人问津、无人管理的荒废状态,反而让原本这些仿古的建筑、亭台楼阁、小桥、牌坊,变得越来越像真实的古物。当我在景区进入气势恢宏的牌坊群的时候,只要驻足凝望,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仿佛就能听见牌坊在默默诉说着百年沧桑,好像自己真的走进了古代的时空,没有一丝违和的感觉。这也许是徽州文化园本身也意想料不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