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为将地方军阀部队统一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之下,成立了以蒋介石为主席的军事委员会,并将各地方军名目一律取消,统称为“国民革命军”,先后组编了八个军,以蒋介石为总司令,国民革命军共约十万人。这八支蒋介石赖以起家的军队,他们的军长都是谁,后来又结局如何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第一军军长 何应钦</i></p><p class="ql-block"> 第一军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有两万多人。起初由他本人兼任军长,后来转为何应钦。第一军的成立,标志着黄埔系的初步形成,何应钦成功帮蒋扩充了实力,在北伐开始后一年间,把一个黄埔子弟为核心的第一军扩展为拥兵近百万、编制为四个军团几十个军的第一集团军,这是何应钦对蒋介石最大的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在发展实力的过程中,他又协助蒋栽培、提拔了一大批军事将领,网罗了一大批为蒋效力的人才,后来中央军内的军、师、旅长几乎全部出在这个时期的第一集团军里。</p><p class="ql-block">何应钦到台湾后,出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虽然离开了权力圈和决策层,但是凭借和蒋的关系仍旧没有退出政治舞台,后1987年10月病逝于台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第二军军长 谭延闿</i></p><p class="ql-block"> 谭延闿是中国近代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一个人,从清末翰林到国民政府主席,横跨两个时代。自1923年追随孙中山以后,谭延闿可谓言听计从,忠心耿耿,为开创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和发展孙中山苦心经营的国共合作而形成的革命形势做出了贡献,也奠定了谭延闿在国民党乃至后来国民政府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1926年7月,北伐开始以后,谭延闿就任第二军军长,亲自参与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直至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期间,谭延闿一直持左派立场,遇事常与共产党商议,维护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顺利进行,为国民政府最终实现全国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1930年2月22日,谭延闿因脑溢血不治身亡,终年50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第三军军长 朱培德</i></p><p class="ql-block"> 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由朱培德的建国第一军改编而来,而建国第一军则由驻广东的滇军演变而来。</p><p class="ql-block">朱培德生于1888年,云南盐兴人,曾参加云南辛亥革命和护国起义,戎马征战多年,20年代历任驻粤滇军总司令、广州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江西省主席等要职。进入30年代,朱培德被蒋介石调来南京,尽管资格老、职务高,却有职无权。他平日行事低调,对蒋介石一直保持着戒心。1937年2月,他因注射导致血液中毒,在鼓楼医院死亡,享年49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第四军军长 李济深</i></p><p class="ql-block"> 李济深,字任潮,广西苍梧人。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任粤军第一师师长,黄埔军校副校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广东省政府主席等职,他曾受到蒋介石的重用,但又三次被蒋介石撤职。解放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他一生爱国反蒋,长期与中共合作,是中共的老朋友。1959年10月病逝于北京,终年74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第五军军长 李福林</i></p><p class="ql-block"> 1907年,革命党人发动镇南关起义前,孙中山到当时英属马来群岛和法属越南,其时有绰号“灯筒”的绿林豪杰李福林来海防求见,愿于革命党广州发难时号召绿林借械斗为名,集中在附近各乡响应。这李福林(字登同)即是一游侠,“性任侠,好抱不平”。辛亥革命时期,他参加了反清起义,所部被称为福军,民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广州市长等职,蒋介石掌权后,他因与之不合退出军界,解放前移居香港,1952年病逝于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第六军军长 程潜</i></p><p class="ql-block"> 程潜,1882年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诗书之家。他16岁中秀才后,先后人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学习,饱读四书五经。1903年以全省第一名成绩考入湖南武备学堂。翌年被公费选派到日本留学,期间,与孙中山结识并加入同盟会。学成回国后,一直跟随在孙中山身边,备受倚重,在讨袁、护法、平叛中战功赫赫,后因指挥武昌起义的炮战而威震全国。</p><p class="ql-block">1926年他担任第六军军长,后突遭李宗仁扣押,第六军群龙无首,内部矛盾严重,部队迅速分化。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内部各派系谋求和解,程潜再次被选为政府委员。1949年8月,程潜与陈明仁领衔发表湖南“和平起义”通电。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省长等职,1968年4月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第七军军长 李宗仁</i></p><p class="ql-block"> 李宗仁是桂系首脑,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是蒋介石的宿敌,1926年他听从蒋的指挥共同北伐,桂系坐大后,蒋介石想将其第七军主力解散,在随后的蒋桂战争中,李宗仁被蒋军击败,又被退回广西。抗日战争期间,桂系部队被改编为第五路军,李任总指挥。1948年蒋介石下野后,他曾一度任代总统,想通过和谈解决问题,未果,后远走美国,1965年携夫人回到北京,1969年病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第八军军长 唐生智</i></p><p class="ql-block"> 唐生智,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加入湖南陆军,曾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护法运动,北伐时任第八军军长、湖南省主席等职,后倾向于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1949年11月,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970年4月在长沙病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