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贵州省选拔赛如期进行并如期结束,成绩很快出来了,我没有取得奖项,也就是第一、二、三等奖都没有我。一切在情理之中,也应在意料之中!</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23日学校收到了贵州省教育厅“关于举办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级选拔赛的通知”,教务处将通知推送给学院后便没有了下文。2021年3月8日春季开学,办公群里有老师陆续在问及参赛的事。我既不知道此通知,也没有参赛的欲望。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里,高校也不能脱俗,谁都清楚在高校搞科研是名利双收的事情,搞教学则费时费力不落好。博士毕业后,我也加入了趋名逐利的科研大军,投入教学的精力满打满算也就是30%(50%的精力投入科研,20%投入日常杂务)。十多年来,教学工作一直是触动我内心最柔软部分的那支利剑。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状况是不求好好学习,只求考试侥幸及格。然而,每堂课上总会有一、两个学生瞪大双眼,全神贯注地听我的灌水课,那个眼神、那份期待搞得我心神不宁、寝食难安。今年春节期间,我一反常态,既没有撰写科研项目申报书,也没有撰写学术论文,有时间就备课。</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3月10日左右,随着比赛时间的临近,学院教务科的老师着急了,想法设法动员老师们报名参赛。分管教务的陈老师与我关系不错,百般劝我报名,看她十分为难,就答应若有老师报名优先他人,实在没人报名就写上我。果然没人报名,我就成了教授组的参赛人员。3月12日下午学院组织了选拔赛,四选三(教授组1人,副教授组2人,讲师组1人),就是从副教授组两人中选出一人即可。我们随便一讲,学院也随便一选就万事大吉了。之后几天学校依然没有动静,3月17日突然接到学校的通知,学院的参赛选手于3月19日参加校级选拔赛,并同时上交申报书一份、90分钟的上课视频一份、四千字的教学创新报告一份。3月18日(周四)正好上午四节课,三/四节课就带领学生去录课教室上课顺便录了90分钟的课;下午填写了申报书;参考其他老师的教学创新报告换上我的名字,五分钟搞定我的教学创新报告;晚上做参赛的PPT到深夜3点,基本完成,第二天参加校赛。本想3月19日上午熟悉下PPT内容,把控下时间,结果上午开会又被占用了,下午只能以第一遍试讲来参赛。</p><p class="ql-block"> 3月23日(周二)上午接到教务处的通知要我去教务处开会,并告知我以教授组校赛第一名的成绩代表学校参加省赛。省赛分为两个阶段:一、3月26日零点前网上提交申报书一份、教学大纲一份、教学创新报告一份(以上三项15分),90分钟的上课视频一份(50分)。二、4月17-18日到贵州师范学院参加15分钟的说课和现场10分钟的提问(35分)。对我来说,被选上纯属意外,所有糊弄的材料都要推倒重来;副教授组于老师和讲师组的吴老师与我相差无异,都对本次参赛没有重视且始终抱着选不上的侥幸心理。我们三个到了教务处之后,教务处的领导告诫我们要好好准备,赛出风格,为学校争光。这时距离上交材料满打满算只有三天半的时间,在这三天半的时间里,我们要完成申报书、教学大纲、四千字的教学创新报告、准备出两节课的PPT并完成90分钟的录课。我们三个一通相互叫苦后,立即调整好心态着手准备,像打了鸡血一般投入战斗,白天备课,夜里赶材料,互相鼓劲、共享资料。先是于老师的电脑崩盘了,然后是我家里的电脑黑屏了,最后吴老师的电脑也罢工了。我们歇马不歇人,于老师去网吧办公,我到学校办公室办公,吴老师边修电脑边办公。3月25日学校约了智慧树在线教育公司为我们三个分别录了视频课。最后,教务处的黄老师陪我们三个赶在3月26日晚零点前上传了所有的资料。提交资料后,我们三个身心俱疲,无以言表。随后迎来了清明节小假期稍作休息,节后我们又着手准备15分钟的说课比赛和现场10分钟的问答环节。这个阶段时间相对较宽裕,不必白天黑夜的干活,PPT做好后,也可以试讲并请人来听。我先后找来了专业的、非专业的老师听我试讲、从不同的角度为我提意见、精雕细琢。</p><p class="ql-block"> 4月16日学校派车、分管教学的张校长和教务处的王处长带队护送我们去贵州师范学院参加最后环节的比赛。16日晚上,我们三个在王处长的指导下,进行了赛前最后一次互讲互听,共同商讨如何应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整个赛事组织井然有序,贵州省教育厅、超星集团、贵州师范学院为本次教学比赛提供了严密的组织、纪律、技术、生活等一切服务。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志愿者带领,细微周到,我们不必考虑比赛以外的任何事情。我抽到的号码是10号,17日下午三点半左右上台。上台前我将情绪酝酿到最佳状态,上台后以饱满的状态、热情洋溢地汇报我的教学创新设计,几乎恰巧的在规定时间内结束讲课,提问环节也几乎无可挑剔。我讲完后才有心思观摩后面老师的比赛,不观摩不知道,一观摩毛骨悚然,再观摩仰天大笑。贵州师范大学许亮老师的《有机化学》课程是国家级一流专业下的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曾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省内外60余所高校推广其改革创新成果,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教师等,该课程、从事该课程教学的团队老师、参与该课程学习的学生获奖多多、受益无数……;贵州理工学院陈艳秀老师的《电路原理》课程多年来一直与清华大学联合打造国家级一流课程,到目前已有20余所高校前来观摩学习,受邀赴50余所高校开展专题讲座,11所高校借鉴其教学模式,承担教育部的培训工作……;贵州大学李萍老师的《知识产权法》课程入选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本科课程,持续二十一年多方位开展教学创新,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培养学生16000余人,团队老师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等等等等……,不再一一列举。时至今日,我才知道课程教学已发展到如此高、精、尖的程度,课程教学早已是集团作战,且平台一流,装备一流,团队一流!教学比赛实际是学校之间领导理念、教学投入、科研实力、团队凝聚力的较量,参赛教师只是展示其各自学校实力的一枚小小棋子。</p><p class="ql-block"> 读博时导师曾跟我们说过这样的话,“比我聪明的人比我工作更努力,我只有羡慕的份啦!”。微信朋友圈里早已推出“寒门再难出贵子”。团队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员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这些散兵游勇连打冷枪的机会也完全被剥夺了。我输得一败涂地,输得心服口服。这是我从教近三十年来第一次参加教学比赛,也将是最后一次参加教学比赛。报名参加本赛除了支持陈老师的工作外,还有两个深层次的原因:一是给我春节期间备课工作一个交代;二是我曾在中学教书十载,由于从事非专业教学(学的是生物学,教的是英语),从未有参加教学比赛的机会,我想圆我多年的梦……不是处于公心,而是处于私欲,所以在本次教学比赛的准备过程中熬夜到凌晨三点,照样六点起床精神抖擞地投入一天的工作。我的梦就这样轻易地被击碎了,但它让我看清了现实世界,也活明白了自己。梦醒啦,要回归现实了,谢谢大家围观!散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还是来解释一下吧:我以“为而不争,垂三不朽”做题目极其不妥,且冒犯圣贤。“为而不争”出自《道德经》,讲的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即有所作为,却不争功名利禄。我乃凡夫俗子一枚,我想与人争但我真的争不过,所以我只能为而不争。“三不朽”出自《左传》,指的是“立德、立功、立言”,境界很高、格局很大。我是理科小卒一个、技术人员,没有思想,“三立”距我十万八千里之遥,我在此只是借用它告诫自己继续踏踏实实做事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