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女书园

西游记

<p class="ql-block">女书园</p><p class="ql-block">座落于江永县上江圩普美“女书生态愽物馆”景区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式建筑,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p><p class="ql-block">园内有前厅后院,前厅是供游人体闲娱乐的场所。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江永女书”这一中华文化之瑰宝,世界文字之奇观,江永县委、政府于2002年筹资百万余元在已故女书传人高银仙的故乡——四面环水的绿岛小洲——上江圩镇普美村兴建了一座女书园和附属的普美吊桥及通往女书园和其它旅游设施的“女书”石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女书</p><p class="ql-block">是一种只在女性中传承和使用的文字,是目前人类所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对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文化史、妇女学、民间文学等多学科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女书本身的功能、文学性及艺术性蕴涵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这是女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所具有的魅力之一。 </p> <p class="ql-block">  “江永女书”照璧</p><p class="ql-block">女书园通过文字、图片、实物、音像等形式,展示了女书原件文献及女书研究成果,并从女书的来源和传承方式到女书流传区的民俗民风、女书与妇女的关系,从女书艺术到女书书画,从对女书的抢救、保护和女书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较为全面地介绍和艺术地再现了女书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魅力。</p> <p class="ql-block">江永女书2002年被列为全国48件“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之一”,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吉尼斯世界记录”收录为“最具性别特色的文字,是极具吸引力、极富神奇色彩的垄断性文化旅游资源”,现已有女书学堂、女书展馆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一)一楼“女书学堂”</p> <p class="ql-block">在女书园,游客不仅能欣赏女书,还可以参与到学习女书文字的过程中。</p> <p class="ql-block">学习课堂</p> <p class="ql-block">现今的女书学堂之中的塑像,就是传说中的女书创造者胡玉秀,传说虽然不可考证,但后人已经将她奉为女书祖师。只见胡玉秀右手执笔,两眼炯炯有神,满腹女书,下笔成章。</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来历</p><p class="ql-block">相传,宋代,荆田村有一美女胡玉秀因才貌双全选进宫,封为皇妃,皇帝为表彰其才学,赐一御匾“御书楼”,派人送回家乡,千百年来,荆田村一直以此引为自豪。文革期间,御匾不幸被毁坏。2001年7月,原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任省委副书记文选德同志视察江永,对江永女书文化的抢救工作非常重视。适逢“女书园”兴建开园之际,欣然题笔“御书楼”,寄希望女书文化能发扬光大,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学堂上,胡老师执教鞭认真地讲解女书文字的构造、书写方法。</p> <p class="ql-block">胡老师教大家一字一句地读念女书词句,学员们都非常认真地跟读。</p> <p class="ql-block">学堂里满是朗朗的读书声,不时传来阵阵笑声。</p> <p class="ql-block">女书的诵唱别具风格,歌声悠扬,悦耳动听。</p> <p class="ql-block">园景</p> <p class="ql-block">(二) 一楼展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夜明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永女字与女书</span></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在湖南江永县毗邻地区,曾长期流传着一种不为本地男人所识,更不为外地人士所知的女性专用文字一一女字。所谓女书,即是用这种文字创作的各种文献和用女字装饰的各类物品的泛称。</p><p class="ql-block">在往昔男尊女卑、普通妇女无权享受正规教育的时代,江永的乡村妇女,往往利用纺纱、织布之余,自发地学习文字,她们用女字传递女性之间的友谊,吟唱女性的快乐与忧伤,抒发女性对平等、幸福的向往……。</p><p class="ql-block">女书,犹如漫漫长夜的明灯,照亮了本地一代又一代妇女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一个惊人的发现</p><p class="ql-block">女字、女书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种女性文字和女性文献,多少年来,在江永乡村妇女薪火相传,但没有引起外界的关注。</p><p class="ql-block">那么,江永是一方怎样神奇的地方?女书在江永哪些地方流传?它又如何被外界发现的呢?</p> <p class="ql-block">都庞岭下生奇葩</p><p class="ql-block">江永位于偏僻的湘南山区,地处都庞岭与萌渚岭之间,东部、东北部与江华瑶族自治县和道县相邻,西北部、西部和南部与广西灌阳、恭城瑶族自治县和富川瑶族自治县接壤。</p><p class="ql-block">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历史悠久,文化神奇灿烂。本地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女书这朵人类文明的奇葩。</p> <p class="ql-block">女书流传的中心区域</p><p class="ql-block">有铜山岭农场河渊村、上江圩镇桐口村、浦尾村、夏湾村、荆田村等地。</p> <p class="ql-block">国内最早研究女字、女书文化的专家学者有:宫哲兵、李正光、周硕沂、潘慎等人。</p> <p class="ql-block">养在深闺人未识</p><p class="ql-block">女字、女书长期不为人所知所识,直到20世纪80年代,经宫哲兵、谢志明、赵丽明等学者研究与推介,女书迅速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并引起国内外瞻目。</p> <p class="ql-block">对发现女书的媒体报道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现场调查访问</p> <p class="ql-block">女书文化的实物展示</p> <p class="ql-block">江永妇女传统生产工具、生活用具。</p> <p class="ql-block">江永“四香”</p><p class="ql-block">香柚、香芋、香姜、香米。</p> <p class="ql-block">宋代酱釉陶魂瓶(<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永县源口乡公桥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魂瓶流行于唐宋时期,当地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死,魂瓶则是特制的灵魂居所。</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窗花装饰</p> <p class="ql-block">女书园二楼景观</p> <p class="ql-block">(三)二楼展馆:神秘的女书文化</p><p class="ql-block">女书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它起源于何时?是谁创建?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女书的内涵如何?它是怎样传𠄘?又有什么用途?女书文学有什么特色呢?</p> <p class="ql-block">女字渊源之迷</p><p class="ql-block">关于女书的渊源,本地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由于缺乏汉文献记载,也由于当地女书传人有“人死书焚”的习俗一一女书传人临终前,往往要嘱咐子女将生前创作或保存的女书作品焚化,以带到阴间相伴,致使留存于世的比较早期的女书作品十分稀少,且年代最早不过清代末期,这些极大限制了女字起源的研究。因此,目前学术界对女字渊源仍没有一致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本地民间传说</p><p class="ql-block">(1)九斤姑娘造女字</p><p class="ql-block">很早的时候,桐口村一妇女生了一个9斤重的女婴,被称为九斤姑娘。九斤姑娘年少时便因女红做的好、歌儿唱的妙,而受到周边姑娘的喜爱。</p><p class="ql-block">为了加强女友间的联系,九斤姑娘便创造了这种女字,让姊妹们用来写信、编歌。</p><p class="ql-block">(2)胡玉秀造女字</p><p class="ql-block">古时候,上江圩荆田村有一个才貌出众的年轻女子,名叫胡玉秀,被皇帝选中为妃子,胡玉秀入宫前,为了今后能与家人互通信息,便创造了这种“蚂蚁字”,并教会了同村的姐妹。</p><p class="ql-block">玉秀入宫后,立即用这种文字在折叠纸扇上写了一封倾吐苦情和思念家人的信,托人悄悄送到宫外,此后,玉秀和家人便用这种方式秘密互通信息,所以这种文字又称为“纸扇文字”。</p> <p class="ql-block">女书专家意见</p><p class="ql-block">山西太原师范大学教授潘慎等认为,女字比商代甲骨文早,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产物。</p><p class="ql-block">中南民族大学教授谢志明认为,女字是古代越人的文字,很可能是与甲骨文使用区有联系的另一种文字使用区的文字。</p><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教授赵丽明认为,女字是借源于方块汉字的一种系统的再生汉字。女字产生于中古以后,大约只有数万年历史。</p><p class="ql-block">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认为,女字借用的汉字是今汉字而非古汉字。这种文字与女红图案似乎有某种联系,女字的产生与当地结拜姊妹的习俗有不解之缘。女字不可能早于唐代,很可能产生于明未清初。</p> <p class="ql-block">女字形体结构</p><p class="ql-block">女字从整体上看,是一种由左至右略有倾斜的长菱形字体。它的书写方式是由上至下,由右向左,没有标点,排列整齐。字的笔画线条纤细一致,字体修长、秀丽,宛若秀美飘逸的女子。</p><p class="ql-block">女字性质特点</p><p class="ql-block">女字按其性质,基本上是一种表音的单音节文字,单字不过500余字,其特点是以形标音,通过同音借代手法表意,使用经济简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女字一个字代表一个固定的音节,通过这个音节间接地表示一组语素,以文字形体直接表音,间接表意。</p> <p class="ql-block">女字因一字一音多义,很多需串读上下文和采用吟咏唱读方式,才能确定每个字符表示的意义。因此女书作品大多为便于唱读的七言韵文。</p> <p class="ql-block">女字基本构件</p><p class="ql-block">女字与汉字笔画的最大的不同是:汉字以横、竖笔画最多,女字是以斜笔和弧笔较多,因此其形体表现出柔和秀美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女字和汉字的形体结构最大的不同</p><p class="ql-block">汉字呈长方形,上下左右结构,组合对称;女书则呈长菱形,左右错开排列,左在下右在上,上下保持在斜菱形范围内,这种倾斜式结构造成了它摇曳飘逸的窈窕之美。</p> <p class="ql-block">修长、秀丽的女字作品《三姑记》。</p> <p class="ql-block">女书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女书内容种类</p><p class="ql-block">女书,主要指用女字书写的各种文献,也包括用文字装饰的各类物品。早期的女书文献,主要有线装书、扇面、纸页三种形式,内容大体可分为书信、礼仪文书、女歌、记事书、自传和祈祷文六类;用女字装饰的各类物品,主要是一些用女字编织和刺绣的头巾、手帕和花带等织物。</p><p class="ql-block">这里介绍了书信、礼仪文书、女歌、记事书四种形式。</p> <p class="ql-block">这里介绍了自传、祈祷文两种形式。</p> <p class="ql-block">女书织绣物品</p><p class="ql-block">从前,江永乡村的女书传人,还喜欢用女字来装饰各类物品,如用女字来编织、刺绣头巾、手帕和花带,内容主要是纪念、祝愿等词句,如“一路平安”、“万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女书织绣物品展示</p> <p class="ql-block">“三寸金莲”及女红用品一组</p><p class="ql-block">过去,女书作品的创作者和使用者,几乎都是“三寸金莲”的缠足妇女,她们在制作女红物品时,常刺绣或编织女字作为装饰。</p> <p class="ql-block">江永女书抗日女歌本</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刺绣</p> <p class="ql-block">各类女书作品展示</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展销厅,游客还能买到缀满女书书法的精美工艺品和女性饰物。</p> <p class="ql-block">女书文学特色</p><p class="ql-block">从前,女书作品多为七言韵文,是一种民间读唱文学脚本。它是当地妇女用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倾诉自己的忧伤和痛苦的产物,这些作品从文学角度看虽显得稚嫩,但感情真挚,自然淳朴,读之声情并茂,唱之婉转缠绵。</p> <p class="ql-block">(1)纯粹的女性文学</p><p class="ql-block">女书是一种纯粹的女性文学,它不仅用女字书写,由女性创作,只在女性中流传使用,而且内容大多为以女性为叙述、描写对象。</p> <p class="ql-block">(2)衰怨的苦情文学</p><p class="ql-block">女书作品多为表现妇女苦难的歌谣,因其作者都是生活在过去最底层的乡村劳动妇女,为了应对生活的艰辛与磨难,她们借助创作,交流女书,倾诉、宣泄内心的痛苦,获取精神的共鸣和抚慰。因而诉苦成了女书文学的基本內容,凄婉哀怨成了女书文学的特色和基调,女书文学是含悲蓄泪的苦情文学。</p> <p class="ql-block">(3)凄美的读唱文学</p><p class="ql-block">女书作品虽以一种特殊文字——女字记载下来,但口头性依然是女书文学的重要特征。女书作品几乎都是能读唱的诗歌文体,且广泛用于女性聚会的读唱活动中。</p> <p class="ql-block">女书传承方式</p> <p class="ql-block">女书自然传承</p><p class="ql-block">女字、女书是江永乡村妇女自发追求文化的产物,当地懂得女书的妇女,曾被认为是有教养的标志。因此,当然并非所有的江永乡村妇女都会女字、女书,但女书的确曾在江永妇女中非常流行。</p><p class="ql-block">从前,女书的传授,没有学校,没有专职教师,也没有固定教材。而是毌传女,姐传妹,或其他亲戚朋友相教。这种靠母传女,姐传妹,或靠其他亲戚朋友相教而学会女书的妇女,习称为自然传人。</p> <p class="ql-block">著名女书传人</p><p class="ql-block">在女书流传过程中,曾涌现出许多女书高手,她们为“女书”的发展廷续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清末以前的女书传人都没有留下姓名。</p><p class="ql-block">下面介绍的几位都是末代女书的自然传人,她们或擅长写作,或长于读唱,或精于翻译,或乐于教人,有生之世,欣逢抢救、保护女书之时,故名留青史。她们有高银仙老人、义年华老人、阳焕宜老人、唐宝珍等老人。</p> <p class="ql-block">阳焕宜老人</p> <p class="ql-block">阳焕宜生前所做的女红物品</p> <p class="ql-block">唐宝珍老人</p> <p class="ql-block">胡慈珠老人</p> <p class="ql-block">胡慈珠生前所做的女红物品</p> <p class="ql-block">女节原稿</p> <p class="ql-block">女书民间习俗</p> <p class="ql-block">江永传统婚俗用品</p> <p class="ql-block">纺织机</p> <p class="ql-block">婚嫁习俗</p><p class="ql-block">从前,在江永乡村,女子出嫁,有伴红娘、嘈屋、坐歌堂、闹歌堂、哭嫁、贺三朝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大多离不开女书。</p><p class="ql-block">(1) “伴红娘”</p><p class="ql-block">新娘出嫁前,她的好姐妹会带着被褥来到新娘坐的楼上,在楼板上设地铺,白天,有的会来陪着新娘做女红,学女书,晚上,则大家欢聚一堂,唱女歌嬉戏吵闹,直到凌晨吃罢夜宵方集体进入梦乡,这叫做伴红娘。时间至少半个月,长则要四十天。</p><p class="ql-block">(2) “嘈屋”</p><p class="ql-block">在正式开始坐歌堂的前一天,新娘的主要亲戚都来了,这时,新娘的妈妈要请求本地命好的妇女讲一些吉利话,唱彩头,然后、新娘、新娘妈妈、新娘好友会用女歌哭诉难分难舍之情,称之为“嘈屋”。</p><p class="ql-block">(3)“坐歌堂”</p><p class="ql-block">坐歌堂是婚嫁习俗中最热闹的活动,是婚嫁活动的高潮,在新娘出嫁前的头两天的白天举行,第一天叫“小歌堂”,第二天叫“大歌堂”。</p><p class="ql-block"> “小歌堂”实际上是“大歌堂”的预演,不过,这一天新娘不穿盛装,不敬天地、祖宗。</p><p class="ql-block">“大歌堂”有上位(新娘及其亲戚的女儿、女友在宗祠中各就其位坐好),下位,和新娘拜祭祖宗及新娘父亲拜祭天地等仪式。而主要活动是对歌。对歌分两方,一方是新娘和她的伴娘,一方是新娘的婶婶、嫂嫂和其他姐妹等。唱歌使用的是本地土话,大部分是现编现唱,也有的先创作一批女歌备用,到时按需选唱。</p><p class="ql-block">对歌按内容大致可分叙事、道情、盘歌三部分。叙事主要是回忆共同相处的美好岁月,表示依依惜别之情。道情是对歌的中心。婶、嫂辈在道情歌里,要把如何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处理好婆媳、夫妻关系等事项唱给新娘听,新娘要一一作答,表示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盘歌是坐歌堂的最后程序,时间可长可短,内容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4)闹歌堂</p><p class="ql-block">“小歌堂”、“大歌堂”的晚上、新娘的女伴们集中在家族祠堂里,烧一堆篝火,大家围坐篝火大唱女书,并要前来迎亲的乐队用唢呐和二胡伴奏,一直“闹”到凌晨方休,这叫做“闹歌堂”。</p> <p class="ql-block">(5)哭嫁</p><p class="ql-block">新娘出嫁前一天的晚上,要在几位女伴陪同下,向父母、兄弟、姊妹、伯父、叔叔、婶娘、姨舅及邻居辞行并唱“哭歌”,这叫做“哭嫁”。“哭嫁”的内容均系新娘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及倾吐各种离情别绪等。受“哭嫁”的女性也要回哭一支歌。</p><p class="ql-block">新娘离家时,还会一边走出大门一边唱“哭歌”,歌词充满离乡的愁情,这叫“哭离乡歌”。</p> <p class="ql-block">(6)贺三朝</p><p class="ql-block">在江永乡村,新娘出嫁后的第三天为“三朝”,这一天,新娘的女友要带着糕点、水果和特别制作的三朝书,先到新娘的娘家“贺三朝”,然后到新娘的婆家将新娘接回。其后,女友们又陪伴新娘少则三五天,多则十来天,共习女书,同做女红。</p><p class="ql-block">三朝书是一种特制的女书线装书本,一般在前三页写满女字,向新娘祝贺新婚之喜和回忆自己与新娘的深厚情谊,以及分离后的怀念、感想。后面留十五页空白。</p><p class="ql-block">“贺三朝”结束后,整个婚嫁活动才算完成,前后时间合起来要20一60天之间。</p> <p class="ql-block">江永传统新娘用品</p><p class="ql-block">银头簪、麒麟纹银胸牌、银凤冠、遮羞涤。</p> <p class="ql-block">江永传统新娘用品</p><p class="ql-block">哭歌手帕、红绸衣、绣花红裙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品味女书的美丽</p><p class="ql-block">女书既有小篆的特点,又具甲骨文刀刻劲挺之风,倾斜中不失平衡,风骨中透出秀美,刚柔相济,笔法独特。女字书法己为书法界瞻目。</p><p class="ql-block">女字结构为斜菱形,每个字就像一幅图画。以秀美的女字为图案,女字被广泛使用于女红制作中,成为女书流传地妇女织绣的重要题材。</p> <p class="ql-block">女字书法作品欣赏(一)</p> <p class="ql-block">女字书法作品欣赏(二)</p> <p class="ql-block">女字书法作品欣赏(三)</p> <p class="ql-block">女字书法作品欣赏(四)</p> <p class="ql-block">女字书法作品欣赏(五)</p> <p class="ql-block">女字书法作品欣赏(六)</p> <p class="ql-block">女字书法作品欣赏(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