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学时代的老照片

平安是福

<p class="ql-block">我是76届中学毕业生,母校是上海市蓬莱中学,校址位于南市区国货路281号。学校前身为创立于1853年的仿德女子中学和正修男子初级中学,校址均在董家渡路,同为教会学校。迄今已有168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1952年12月宣布并校、接办,并以当时所在蓬莱区的区名正式命名为上海市蓬莱中学。1959年迁至国货路281号,该地址原为民国时期国货运动的仓库。我的四年中学时光就在此度过。</p><p class="ql-block">2000年7月蓬莱中学兼并隔壁的普育中学,迁至普育中学校址。2002年7月蓬莱中学兼并林荫中学,迁至林荫中学校址。2005年7月蓬莱中学一拆为三,分别并入求是中学、江南中学和黄浦学校。至此,“蓬莱中学”作为校名已不复存在。如今国货路校区早已被拆除,成为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的新址。</p> <p class="ql-block">我的班级是76届3班,班主任叫翁志伟(男,物理老师)、副班主任叫王承娟(女,时任年级组长,语文老师)。本届入学时间是1973年初,属于春季班,毕业时间是1977年初,学制四年,不伦不类,既不算初中,也不算高中,因为毕业时既没证书也没文凭。</p><p class="ql-block">有些时光过去很久不曾忘记,有些回忆存在脑海不曾退去。这四年的中学时光伴随着我们度过了青葱岁月,虽然处于“火红的年代”,但还是让我们获得了相应的文化知识,使我们得到了成长,给我们的人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以下是本人保存已久的中学时代的老照片。编此美篇,以资怀念。</p> <p class="ql-block">蓬莱中学76届3班中二年级春游上海长风公园全班合影(摄于1974年4月15日)</p> <p class="ql-block">蓬莱中学76届3班中二年级秋游上海西郊公园全班合影(摄于1974年11月6日,西郊公园现为上海动物园)</p> 蓬莱中学76届3班中二年级秋游上海西郊公园男生合影(摄于1974年11月6日) <p class="ql-block">蓬莱中学76届3班红卫兵排先进集体获奖合影(1974年12月29日摄于学校大礼堂,本人后排左二)</p> <p class="ql-block">蓬莱中学76届3班中三年级春游上海虹口公园全班合影(摄于1975年4月14日,虹口公园现为鲁迅公园)</p> <div>班级春游时和同学合影。(1975年4月14日摄于上海虹口公园)</div> 同上 蓬莱中学76届3班中三年级秋游上海桂林公园全班合影(摄于1975年11月21日) 蓬莱中学76届3班中三年级秋游上海桂林公园男生合影(摄于1975年11月21日) 班级秋游时和同学合影。(1975年11月21日摄于上海桂林公园) <p class="ql-block">与同学们游览上海南翔古猗园(1976年5月6日)</p> 同上 <p class="ql-block">此照摄于1976年暑期,是正副班主任老师和部分同学为欢送童同学(前排右一)荣获航校录取滑翔员而合影留念。我因暑期人在外地,很遗憾没能参与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6年8月18日,学校为隆重纪念毛主席首次检阅红卫兵十周年而发的纪念日记本。后来我用它写了踏上工作岗位后的第一本日记。</p> <p class="ql-block">与黄同学游览上海外滩等地(摄于1976年12月11日)</p> 同上 同上 <p class="ql-block">1977年,对我的人生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p> <p class="ql-block">毕业分别在即,与同学们和班主任老师在母校门口合影留念。(摄于1977年3月20日)</p> 毕业分别在即,与同学们在母校合影留念。(摄于1977年3月20日) 毕业分别在即,在母校摄影留念。(摄于1977年3月20日) 同上 <p class="ql-block">与同学游览母校附近的蓬莱公园合影(摄于1977年3月20日)</p> 同上 与同学们游览上海长风公园(摄于1977年3月25日) 同上 同上 同上 <p class="ql-block">1977年3月25日和同学们在长风公园合影留念。我当时为这次和同学们同游长风公园作了一首小诗:</p><p class="ql-block"><b>战友惜别</b></p><p class="ql-block">五年同窗结战友,</p><p class="ql-block">战斗情谊永恒留;</p><p class="ql-block">今朝将别恋难舍,</p><p class="ql-block">欣喜同往长风游。</p> <p class="ql-block">毕业分别在即,与同窗好友互赠照片留念。</p> <p class="ql-block">毕业分别在即,与同学们最后同游上海和平公园,并合影留念。(摄于1977年6月)</p> <p class="ql-block">我的中学毕业照(1976年9月3日摄于上海南市小南门的市南照相馆)</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有故事的:也许本人风华正茂、颜值比较符合当时的审美,照相馆的摄影师借机为我拍了一组照片,从中选出这张照片放大至12吋做照相馆样照,放在大玻璃橱窗内展示。照片原是要着色的,为此放大时已处理成棕底色,但此时恰逢伟大领袖逝世,举国哀悼,彩色不宜,故将此棕色照直接做店样展示了。</p> <p class="ql-block">1977年6、7月,毕业分配通知书陆续下发。分配时虽然已经结束了“文革”,但分配方案却仍然延续“文革”的那一套,我享受了末届知青上山下乡的待遇,被分配到地处苏北大丰县的海丰农场。</p> <p class="ql-block">明确分配去向后,我带上照相机邀请同窗好友黄同学和我一起骑着自行车,到当时上海几个著名的标志性景点为我摄影留念。本组照片摄于1977年6月底。这是摄于上海南京西路当时上海最高楼:24层的国际饭店。</p> 这是摄于上海人民广场,主建筑上的巨幅画像是毛主席和华主席。 这是摄于上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和上海大厦。 这是摄于上海外滩黄浦江边。 这是摄于上海延安中路的俄罗斯建筑中苏友好大厦,后为上海展览馆。 <p class="ql-block">这是摄于当时上海新建的现代化标志性建筑:漕溪路上的万人体育馆。</p> <p class="ql-block">故乡留念组照是拍了,但还不足以表达我即将离别故乡的心情和信念,为此我当时还特别写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再见吧,大上海!》</p><p class="ql-block"><b>再见吧,大上海!</b></p><p class="ql-block">再见吧,生身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在您的怀抱——</p><p class="ql-block">快乐曾多少回将我相迎,</p><p class="ql-block">友情曾多少次使我陶醉。</p><p class="ql-block">再见吧,美丽的故乡!</p><p class="ql-block">我常在想——</p><p class="ql-block">是否我领略了您的甘美,</p><p class="ql-block">只是为了生活要和您分别?</p><p class="ql-block">再见吧,金色的年月!</p><p class="ql-block">我带走了回忆而把心儿留下,</p><p class="ql-block">坚信我定能重返您——</p><p class="ql-block">大上海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本人首赴海丰农场时持有的船票</p> <p class="ql-block">1977年8月6日晚,18岁的我带着对故乡的无比眷恋告别了亲人和同学,告别了故乡大上海,在十六铺大达码头登上东方红411号轮船,与来自全市各校的同学一道,奔赴苏北黄海滩上的海丰农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谢阅读!欢迎关注!</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