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就是“计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奈曼旗八仙筒学区中心校 孙艳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可能一提到数学,大多数人心里首先想到的就是计算,算的又对又快,数学肯定差不了,其实不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运算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孩子能够</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理解运算的意义,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清楚的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加法、什么时候必须用减法,能够有道理的说清楚每一步运算的意义</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而确保计算结果的正确,这一切都比算得快更重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也许,</span>你眼中的小学数学是这样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但真正的小学数学却是这样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本着让孩子充分理解运算的意义的想法,结合八仙筒学区中心校“数学工作坊”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推进工作的安排。我在第七周(4月12日-4月16日)完成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6页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基于数学大问题教学的公开课。</span></p><p class="ql-block"><br></p> “一研三画”备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首先我依据“一研三画”备课法,研读了课程标准(2011版)、教学参考书、课本。</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备课的时候,各位同事也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span></p> <p class="ql-block">完成了我的教学预案。</p> 课堂教学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试讲:</p><p class="ql-block">时间:4月13日</p><p class="ql-block">地点:三年三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课后反思:</span></p><p class="ql-block">1.学的就是如何列竖式计算,但是整节课下来,只有10分钟用来说明竖式如何书写,而且还是最后的时候我自己说的。</p><p class="ql-block">2.时间分配不合理,导入部分“买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可以让学生直接列算式,说计算方法,然后再说法则,是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但是在说法则的时候我着急了,不相信孩子能说出来,自己抢了,而且说得不规范。</p><p class="ql-block">3.对于14x12,如何估算,如何口算,学生的想法很多,也很合理,但是耽误了很长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试讲:</p><p class="ql-block">时间:4月14日</p><p class="ql-block">地点:三年四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课后反思:</span></p><p class="ql-block">1.经历了昨天的失败,第二次上课就特别不自信。在计算14x2时,居然说了先计算十位,再计算个位。</p><p class="ql-block">2.在追问“为什么列乘法算式?”说成了除法。</p><p class="ql-block">3.活动要求太多了,而且还分成了两部分。</p><p class="ql-block">4.学生这次学到了列竖式,但是我没有分析到位,应该结合它分的点子图,不仅要明确结果是几乘几得到的,还应该说明表示的是几套书的数量,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p> <p class="ql-block">公开课:</p><p class="ql-block">时间:4月15日</p><p class="ql-block">地点:三年五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课后反思:</span></p><p class="ql-block">1.在导入环节,我没有在14x2多浪费时间,直接列算式,说法则。</p><p class="ql-block">2.借助“奥特曼卡片“,引起了学生的很高涨的学习热情,但就在情境时,提了一句,如果能在后续也提到就更好了,例如:做得好的,奖励一张奥特曼卡片等等。</p><p class="ql-block">3.这个班级在探究新知第一环节“分一分:请你将12套卡片分成2部分”,学生没理解,巡视了一圈,90%同学都是平均分,而且列出12除以2等于6的算式。课后我也问了他们“为什么平均分?”他们就默认为分成2部分,就是要平均分才可以。而且,当时我也紧张了,缺乏教育机智,发现学生的这种情况,就应该恰当时机引导一下,</p><p class="ql-block">4.通过课前复习,学生知道14x2=28,如何书写在竖式中。</p><p class="ql-block">5.结合口算算式,有的同学知道第二步该算14x10=140,但是不知道如何书写在竖式上。此时可以追问:4和1分别在数位表中表示什么?14既然表示140,为什么0可以不写?</p><p class="ql-block">6.竖式已经板书了,这时,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竖式计算,追问:</p><p class="ql-block"> 28是是几乘几得到的,表示的是几套卡片的数量?</p><p class="ql-block"> 140是是几乘几得到的,表示的是几套卡片的数量?</p><p class="ql-block">这样的话,就进一步从整体明确了算理。</p><p class="ql-block">7.还是要学生多说算法。同桌说,小组说,全班说,会说了也就会算了。</p><p class="ql-block">8.继续规范“小老师”的培养,不仅要敢说,而且表述尽量条理清晰,没有口头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要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p>

学生

竖式

数学

卡片

课后

算式

计算

两位数

几乘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