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十九节 教育叙事事归真,春风化雨雨化泥</p> <p class="ql-block">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很多的学生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的来源于个体与个体的摩擦,也有的是班级与班级产生的矛盾。班主任解决学生的问题消除学生之间的隔阂,化解班与班之间的纠纷,离不开观察,分析,揣摩。学生犯错总是语言,行为,习惯三者不和谐。包含表露的、隐形的、台前的、幕后的、含蓄的、公开的、有意的、无意的、软的、硬的、软硬不服的等等意识。令班主任有时一头雾水,有时焦头烂额,学生群体生活中的碰碰磕磕,打打闹闹,喜怒哀乐,反复不定的心理,再加上千家万户家庭教育的种种差异,给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怎样解决学生问题,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和正确处理事故的几件典型案例叙事:</p> <p class="ql-block"> 1,吃了米泡不漱口,牙缝残物破案例</p><p class="ql-block"> 1977年春季学期,一个学生在下课后拿走了另一个学生带的一袋玉米泡,一个人躲在暗处偷偷的吃了。那时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年代,生活比较艰苦,农民靠工分挣口粮,学生能够有玉米泡带,对于家庭生活算是好的,一下被别人拿走,自己只能饿肚子了,跑来请我帮忙调查一下,是否能找到,我估计时间较长,可能别人吃完了。</p><p class="ql-block"> 我调查了几个学生,都说“没拿。”</p><p class="ql-block">“有没有看到哪个学生吃玉米泡呢?”我问。</p><p class="ql-block">“没有看见”。被调查的同学回答。</p><p class="ql-block">询问的结果渺无音讯,我不得不清查学生所带的午餐各是什么种类,也巧,那天只有她一个人带玉米泡,到哪里找呢?总不能把学生的肚子划破来验看。我忽然想起包公审石头的案子来,我何不试一试呢?我立刻让学生站好队,提了两只半桶水来,我让每个学生按站的次序轮流各漱口一次,把口中的水吐到另一个桶里,牙缝的残留物让我找到了偷吃玉米泡的同学,当着大家的面没有责备他,等第五节课下课后,以作业不工整为理由把他带进了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2,丢失钱财蹊跷找,墙上警句藏秘密</p><p class="ql-block"> 学校教室每个学期都要布置,教室后的面墙上一般都是“学习园地”左右两边都贴有学习的名言警句,有谁知道在张贴的名句背面窝藏一元钱呢?小学生的想象有时连大人也意想不到,突如其来的做法让人难以置信。</p><p class="ql-block"> 一个小学生的一元钱放在书包里被同伴“借”走了。我得知这个问题,开始叫学生互相查看,学生们互相翻书包,找遍课桌里面的每个角落都没有。我想,这个小学校周围没有代销店,可能一时不会把钱花掉,那么,这个“借”钱的同学把钱放在哪里呢?我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对策:</p><p class="ql-block">“今天找不到钱,大家都不准回家,一直找到钱为止,如果有哪个同学知道线索,下课后就悄悄给我讲一下,好了,现在下课”。我这样宣布,一听到找不到钱不准回家,有的同学急了,下课后趁其他同学不注意一个小学生走到我的办公室。</p><p class="ql-block">“老师,我知道有点哈数(当地方言)我说了您一定要我回家”</p><p class="ql-block">“那肯定让你回家”</p><p class="ql-block">“老师可以在墙上找一找,千万别说我告诉您的”</p><p class="ql-block">“你怎么知道的?”我问。</p><p class="ql-block">“下课后,我没出去,✘✘✘同学拿了钱,先放在书包里,又拿出来捏在手里爬上位子从贴的纸后面插进去,他下来叫我别向他人说,我来告诉了老师,别把他的名字说出去,行不行?”</p><p class="ql-block">“谢谢你的帮助,我会替他保密的,绝不会让你为难的”我回答。</p><p class="ql-block"> 我来到教室,朝墙上望去,雪白的墙上除了学习园地,就是我写的名言警句,无疤无痕能有什么呢?如果不是小学生告密,我是怎么也想不到贴在墙上的名言警句背面的秘密的,我看到那个小学生的眼睛盯着其中一张贴着的名句,我走过去伸手去按摩果然有盲文似的突兀,我起开图钉,一元钱掉下来。</p><p class="ql-block"> “哦,一元钱在和我们捉迷藏,玩猫猫,不管他藏得多么蹊跷,我们还是把他找到了,同学们赢了,这次捉迷藏玩得很快乐,可以放学了。”我笑着说。</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都大笑起来,只有一个同学没有笑,我看到他脸上不自然的表情和内心的愧疚,眼神放出祈求的神色怕我点名批评。我知道他是诚实的,更没有当众出他的丑。孩子偶尔犯错误,是没有什么思想意识的。正是我从不当众揭发他过去不为人知的短处,他一直以快乐的心情读到高中,成长为一名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系铃之人绳太紧,系绳须请解铃人。</p><p class="ql-block">教育教学中,我常常看见有的老师把学生问题上纲上线的分析,从政治思想到意识形态,还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层层深挖,搞得学生抬不起头,由于上纲的绳索太紧,学生的思想意识达不到反党反社会,反人民的条件。教师想松开绳索又觉得自己没捞出个什么,脸面过不去。其实学生终归是学生,什么意识和政治思想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不起作用的。</p><p class="ql-block"> 案例追溯到1975年4月,我在某村级中小学任教,一个初中学生在一次作文中,把衷心祝愿毛主席万寿无疆的“衷”字写成了“哀”字。他的班主任从政治根源挖起,结合他家是上中农成分(基本和富农成分相等次)开始做文章,硬说他思想反动,是班上典型的反动学生。先是天天要他交代思想,一交代就是一个星期,接着就是写检讨,一天写三遍,在班上念三遍。并在学生中宣布:</p><p class="ql-block">“啊,这是思想问题,啊,我们天天衷心祝愿毛主席万寿无疆,他却胆敢在作文本上写 ’哀’ 心祝愿毛主席万寿无疆,啊,他望毛主席早点死,居心何在?啊,这次非把他批倒批臭,批彻底,啊”。</p><p class="ql-block">这个学生被批了三个星期,每天灰头灰脸的走进教室,面无血色的回家。</p><p class="ql-block"> 在第四个星期,我决定帮这个学生说好话,当我和这个老师谈起“解放”那个学生时,他说“批是把他批焉了,也搞臭了,啊,你出来帮忙解围,好,这样我脸上也有面子,我也就顺坡下驴了,啊”。</p><p class="ql-block"> 我在此案例中得到一个体验:就是对学生所犯的事情,不管是当时社会气候所在还是面临现实的形势所迫,教师要想到学生毕竟是学生,写错,说错,做错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来的,“童无忌言”教师不必深究其根,深挖其源,就是在学校能整倒,搞臭一个学生,别人不会说教师很有能力。“解铃还须系铃人”</p><p class="ql-block"> 系铃的人解不开铃是自己把系铃的绳索系得太紧,造成“缚虎容易放虎难”,在某种意义上讲,自己束缚了自己,使自己在事业中展不开手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说是道非家长怪,柳暗花明又一村</p><p class="ql-block"> 在 农村教学点教育教学中,同样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教育的点点滴滴疏漏一点,就将有无穷的后患,我讲的这个案例,如果教师在教学点上有稍微的马虎,给你留下的是无尽的悔恨和心灵的创伤。</p><p class="ql-block"> 下午4点30分钟,放学的集合铃声催促学生在操场上迅速站好了队。老师突然发现队伍中一个学生的鼻子不住的流血。</p><p class="ql-block"> “你怎么啦,与别人打架啦还是别人打你啦?”我问。</p><p class="ql-block"> “没有打架,别人也没打我,不知怎么搞的,鼻子就出血了,”孩子回答。我让学生站好队,我端了水来,帮孩子把鼻子洗干净了。因为没有牵扯到其他学生,我让该学生回家了(该学生离学校很近)。我想等我把晚饭吃了再到他家去看看,哪知正在我吃饭的时候,该学生的爷爷带着两个学生来到学校大吵大闹:</p><p class="ql-block"> “你这个老师是干什么的?我孙儿在学校被12个男生包围着打得鼻血淌淌,掯倒在地用脚跺,某某学生两腚巴坨(拳头)鼻子就打出血了,你还说’该的’,那样轻描淡写的给他洗一下就叫他回家啦?今天你也不要犟得,证人我带来了,只有6个男生没有打。我来问一问你老师是不是人?你今天不付医药费,不给我说好话,道歉,搞清楚,我们两到中心学校找领导去!”</p><p class="ql-block"> 面对比我大十多岁的老人突如其来的杂七杂八吵爆豆般的问理声,我反应神态自若,他见我不惊慌,更不害怕,好像无关紧要,就厉声喝道:</p><p class="ql-block"> “你听到没有?你愿哪一头?”</p><p class="ql-block"> 我笑着说:“你年龄比我大,我给你说清楚,你不是带有证人吗?叫你的证人把没参加打你孙子的6人和打你孙子的12个男生名字写出来,12人是哪个用拳头打出鼻血的,哪个用脚跺的都写清楚,假如你孙子跺出了内伤,如果确有事实,又发生在学校操场上,我负主要责任。可以打120救护车拉到人民医院检查治疗,我承担一切费用,而且给你写检讨还要给全体家长写一封公开检讨,自己向教育局要求失职处分。如果不是像你说的那样,你怎么了结呢”?</p><p class="ql-block"> “我从此不过问学校的事,佩服你很,千把斤重的黄牯,低头就失败。不过我带来的证人是有理的,量你也犟不过”。</p><p class="ql-block"> 这个老人找的证人是他的嫡属孙子,是我校三年级学生,真无话可说了。</p><p class="ql-block"> 我拿出纸笔,叫他先写没参加打架的6个男生的名字交给了我,再写参加打架的12个男生名字时算尽全班男生人数除去没参加打架的6个以外怎么也写不出打群架的12个男同学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那个当爷爷的也着了急,只好放下语气问我:“老师,你班上一共多少人啦?”</p><p class="ql-block">“全班男女学生一共29人,今年女同学比男同学多1人,男同学14,女同学15人。”我回答他说。</p><p class="ql-block"> 那个当爷爷的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莫非不是像证人说的那样,那我把孙子和证人带回去,好好问一下再说”。</p><p class="ql-block"> 身在教育的同仁们,能让一个不认道理,鼓上捏揪想老师补钱,无故听小孩子说是道非,说话不知轻重的人轻而易举的走吗?我可以毫不思索的答:”能“。不过,事归事,理归理,让家长明辨是非,在事实面前心悦诚服,教师是有度量的,“宰相肚里能撑船”,教师肚里就不能跑马吗?</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同学们来到学校,我认真的调查昨天的情况,没有学生群殴事件,何况我的办公室在一楼正对着操场,学生们集合时也没有喧哗乱嚷。纯属他的嫡属孙子利用该学生因天热鼻子突然出血回家向叔伯爷爷撒谎,招惹是非,引起家长对学校的误解。</p><p class="ql-block"> 该学生的爷爷也来到学校,说:“我在黑处,对不起老师”。</p><p class="ql-block"> 一个偏僻的小学教师能说什么呢?,这些老年的隔代家长只能用“黑打黑处来,明从明处去”。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 <p class="ql-block">5,课间嬉闹当“猪”杀,杀“猪”失手险杀“猪”</p><p class="ql-block"> 教师收刀刀“流”转,欲擒故纵刀缴归</p><p class="ql-block"> 案例:1985年,我在“服从领导安排,工作需要”下,到一所村级完全小学任三年级语文班主任工作。冬天,农村杀猪的场面很是热闹,学生到学校后,也学杀猪那样的情形当游戏玩。当“猪”的人要学猪叫,“杀猪佬”先是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当刀子在“猪”的“喉管”(脖子)上划一下,就算把“猪”杀了。由于当时老师们认为不会出什么问题,尽管学生“杀猪”忙成一团,无人问津。</p><p class="ql-block"> 渐渐的学生认为手指当刀没有味道,就在家中削成篾刀子,甚至个别学生还带来铁刀子,在一次“猪”的惨叫声中,一把自制的篾刀在一个“猪”的脖子上划开了红痕,原来“杀猪佬”使用的篾刀险些儿杀了“猪”。</p><p class="ql-block"> 教师收刀刀流转,欲擒故纵刀缴归</p><p class="ql-block"> 教师们吓坏了,校长命令四年级班主任把所有的刀子收起来,在收缴那一把铁刀子时,班主任搜到前面,刀子传到后面,搜到后面,刀子传到前面,一把刀子前后左右男女同学都暗暗帮忙传递,班主任单手抵不住双拳,好汉架不住人多,正如:失势的凤凰不如鸟,斗败的鹦鹉不如鸡,一节课下来,班主任无奈返回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校长觉得事情比较严重,找到我说:“这届四年级是你三年级的学生,你那时管得住,四年级班主任是收不到这把刀子了,下一节课是四,五年级集中上音乐课,我请你到四年级教室仔细搜一搜,”</p><p class="ql-block"> 不需要进教室,只要你打上课铃时,”我站在阳台上看着四年级的学生到五年级的教室就行,”我回答说。</p><p class="ql-block"> “那能行吗?四年级班主任搜了一节课的。”校长说。</p><p class="ql-block"> “我试一试”,我回答。</p><p class="ql-block"> 上课铃响了,我站在阳台上若无其事的时而瞟一眼四年级学生走出教室的情景,这些学生大都一窝蜂的跑进五年级教室,有几个也抬头看一眼阳台上的我,而进入五年级教室,走在最后面一个高个子男生一抬头,看见我站在阳台上,一迟疑,迅速返回教室。不到一分钟又大大方方的走出来进入五年级教室,随后一个最小的男同学极不自然又若无其事的走出四年级教室。</p><p class="ql-block"> 我连忙招手:“喂,你来一下。”</p><p class="ql-block"> “ 我要去上音乐课”,小学生在下面回答。</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我会给音乐老师讲清楚的,你先到我这儿来。”我知道这个小学生胆量很大,心很细,对他解决问题要有一定事实和理由。</p><p class="ql-block"> 他走到我面前:“老师,什么事?”</p><p class="ql-block"> “拿出来吧,”我摊开手掌,掂了掂。</p><p class="ql-block"> “什么?”小学生佯装着问。</p><p class="ql-block"> “铁刀子”,我肯定的说。</p><p class="ql-block"> 他见蒙不过,只得从衣襟下扯出那把五寸长的尖刀。</p><p class="ql-block"> “你说一说,我去年的班长为什么走出教室又返回教室?”</p><p class="ql-block"> “因为上节课班主任没搜到刀,下课后几个大同学就商量好了,放位子里面不放心,老师们趁没人肯定会去搜,必须带在学生身上,先藏在班长身上,可他又走回来对我说:’张老师站在阳楼上,怕张老师怀疑他身上有刀,返回来藏在我身上’。我说:’不敢’,他说:’你人小,不会引起张老师注意’。</p><p class="ql-block"> “你没想到,我注意你了,你虽然人小,但胆量不小,遇事沉着,他一转来我就知道他要把刀交给另一个同学带到五年级教室音乐课上保管,没想到是你,好啦,我送你上音乐课去吧”。</p><p class="ql-block"> 正是:水中捞月月无影,镜中观花花有形。察言观色须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p> <p class="ql-block">6,天天赊账明天带,账赊多了人不来</p><p class="ql-block"> 我曾在一所小学,有个小商店的老板来找我:“我想请张老师帮个忙,就是你学校的✘✘✘同学”,他天天早晨在我代销店赊点东西,时间一长,已经有几十块钱了,这个学生就再也不到我店上赊东西了,而且经过我店门前跑得飞快,看来他不想还了,我想请张老师帮忙给他讲一下,早点把钱还了。”</p><p class="ql-block"> “学生的思想、行为我可以教育,但你和他做生意,你愿赊,他愿挨,他究竟赊你多少东西,我可不知道,你直接找他家里就行了。”我说。</p><p class="ql-block"> “我找了他家里,他的爸爸说:’父债有子还,子债父不知,他天天和你赊东西,我怎么晓得呢?孩子也没和我说过。’你看他家痞不痞,所以我请老师帮忙问一下,能不能早点把钱还给我。”</p><p class="ql-block"> 我听了店主的话,笑着说:“我是教书的,可不是做生意的,我也没叫他和你赊东西,你叫我怎么问呢?何况这样事情也是社会上的普遍问题,借钱的人是儿子,还钱的人是老子,社会教育不得力,我可没法。”</p><p class="ql-block"> 这个店主听我这么说,站起来走出了门,嘴里咕咙着:“如今世道,尽是痞子,痞得赢的是老大,唉,小老百姓,造孽啊”。</p><p class="ql-block"> 这个案例,虽然与学校没有多大的干系,但也说明小学生受经济潮流的影响,赚赚东西的思想在学校普遍盛行。所以小学生掉橡皮擦,铅笔,三角板,尺子等等时时发生,成为老师解决鸡毛蒜皮的问题的根源。</p> <p class="ql-block">7,人弱人小被人欺,遭人报复强人磨</p><p class="ql-block"> 1999年春,我在一所完全小学任教。一天中午,一个四年级学生在校内被一社会青年喊出校门,走到偏僻的地方,这个青年突然抡起巴掌恶狠狠的打在学生脸上,边打边问:“你还敢欺不欺人?”打得这个学生讨饶方才住手。因为午休操场上学生嬉闹的很多,这个学生被社会青年喊出校门无人知晓。事情发生后,被打的学生也不认识这个青年,校长决定把这事交给我处理。</p><p class="ql-block"> 我先调查,通过各种信息反馈,得知被打的同学经常在背地里欺负弱小的同学,并且手段凶狠,索要钱物,不给就打。被他打了的学生不准向老师反应,否则打得更狠。由于欺负学生心狠手辣,别人请社会青年找他进行报复。我把这个被社会青年打了的学生叫来进行了解。</p><p class="ql-block"> “你把那个青年打你的事情详细的讲一下,我了解一下情况,好找那个青年付出法律的责任。”我说。</p><p class="ql-block"> “我在操场上玩,那个人走过来对我说,’我有个事情找你,你出来一下’,我就跟着那个人走出校门约四五丈远的地方,那人突然打了我。”</p><p class="ql-block">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你仔细想一想你欺负过哪些弱小的学生没有?得罪过哪些人没有?我们才好找他”。</p><p class="ql-block"> “我没得罪过人,只欺负过小同学”。</p><p class="ql-block"> “那就是了,问题就在这里了,你欺负多少次,怎么欺负的?”。</p><p class="ql-block"> “我向他们要吃的,每天看到哪个带得多,好吃就必须给我把一点,不然就打他。”</p><p class="ql-block"> “ 据我调查所知,你还有其它的呢?”</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我向小同学要五角或一元钱,他们不给就打,不准给老师说,说了,就在背地里报复他。有一次上课趁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欺负坐在我后面的一个男同学,扭过身用一根钢针刺进✘✘✘同学的手腕。那个同学忍着没哭,忍着撕下衬衣包扎,他没找我扯皮,老师也不知道。可过了一段时间,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放学后,我们走到半路上,那个同学突然从后面用事先磨好的伞股子钢丝戳进我膝盖下的连巴肚子(腓肠肌),我疼得倒下来,喊着要向老师说,找他的大人。可这个学生说’你戳我时,我在课堂上叫了吗?喊老师了吗?我向父母说了吗?这次算扯平,也叫你知道欺负我的下场”。我想也是的,谁叫我先刺他呢?就没告诉任何人,回家撒谎说是在路上摔跤被刺扎了的。”</p><p class="ql-block"> “一路的同学们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因为他们怕我报复,不敢反映”</p><p class="ql-block"> “所以你在班上为所欲为,称王称霸继续欺负弱小的同学,才导致家长请社会上的人来打你,是吗?”</p><p class="ql-block"> “有可能是的”</p><p class="ql-block"> “你把吃过哪些同学的东西,拿过哪些同学的钱的名字写下来,交给我,我根据线索去找那个社会青年人,行不行?”</p><p class="ql-block"> “行”。</p><p class="ql-block"> 根据该学生提供的名单,我认真分析,推理,了解被他欺负过学生的学生家庭情况,最后作出判断,找到了这个社会青年,付出了一定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的领地,发生类似的案例在这个学校并不是先例,我认为:</p><p class="ql-block"> 一是学生在校人身安全保护是学校的责任,外人入侵校园属于学校管理不完善,农村完全小学虽建有校门,但没有防卫设施,一个数百人的完小,缺乏门卫的坚守,教学点就更不用说了,外人想来就来,想去就去,给不法分子有可剩之机。</p><p class="ql-block"> 二是班主任对学生意识形态,隐形不露的表现要善于观察分析,掌握学生的内心活动和他们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旦有发现,要及时解决。如:那个经常欺负弱小同学的学生,就是班主任不注重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举止。使之越轨的思想在脑中膨胀,不利成长的因素在个别学生心中滋生,漫延,久而久之养成对弱小学生专横跋扈。弱小学生对他敢怒不敢言。懦弱学生的家长对班主任失去解决问题的依靠和无望,请社会青年利用午休,操场学生多的机会潜入学校,骗取学生走出校门。</p><p class="ql-block"> 三是像案例中那个在学校称王称霸的学生自以为是天王老子,天不怕地不怕,没想到强中还有强中手,恶人还有恶人磨。在逞强中被恶霸打倒,这才求助于老师,他的思想并不是要老师帮忙寻求法律的保护,而是只想老师帮忙找到打他的人为他出气达到抚摸他心里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9,借钱还账账还账,扯皮拉筋筋扯筋</p><p class="ql-block"> 案例:借钱的事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普遍存在,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感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真正是有借有还,到八十年代还钱的人总要在被借钱人家中吃一餐饭来赚饭食钱。(借五十元钱,分五年还清,每年逢被借钱人杀年猪时去还十元。最后一次吃了,喝了,走时说,您的账我还完了,没赚您的,被借钱的人也说:“钱你虽没有赚,但你赚了五餐酒肉钱”。)九十年代以后还钱的的人是爷爷,借钱的人当孙子,在社会大有人在。连小学生为借钱还钱的事也常常在学校扯皮拉筋。本来有人说借钱没有通过老师,可以不管,但他们在学校扯起皮来,老师哪有不管的理呢?</p><p class="ql-block"> “走,我们找老师说理去,”三个学生扯扯拉拉,吵吵嚷嚷的拽着一个学生走到我的办公室门前。</p><p class="ql-block"> “什么事?”我站起来,让他们走进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老师,✘✘✘同学在一个月前向我借了五元钱,我向他讨要,他就和乙同学借钱还我的账,乙同学知道他不爱还别人钱的坏脾气,不愿借,他就找丙同学出面做担保,丙同学担保后,乙给他借钱5元。哪知他没还,在乙同学手里一借到钱,就到学校商店买了棒棒糖和玩具。这事虽然与老师无干,但是我们想请老师给我们评评理。”</p><p class="ql-block"> 听了同学们的话,我问那个借钱的同学:“他们说的是真的吗?”</p><p class="ql-block"> “是真的”。</p><p class="ql-block"> 又问那个担保的同学:“你真担保了吗?立据没有?”</p><p class="ql-block"> “是担保了,没有立据,没想到他不还,买了别的东西,于是乙同学就找我这个担保人要,我就找他要,他又没得,我们认为他太痞,不守信用,就在背地里扯了很久,最后还是请老师帮忙解决一下。”</p><p class="ql-block"> 我听了他们的陈述,实在是借钱的同学不讲诚实,我通知该同学的家长,前来进行协商解决,达到归还钱的目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