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蒙县民族博物馆“镜”观辽金——阜新地区辽金铜镜展

阜蒙县民族博物馆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阜蒙县民族博物馆在5.18博物馆日即将来临之际秉承“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这一主题,特此举办 “镜”观辽金——阜新地区辽金铜镜展。</p> <p class="ql-block">铜镜,又称青铜镜,起源于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历经汉唐的鼎盛辉煌、延续至两宋、辽金、元明清,始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清末,西方玻璃镜大量传入我国,铜镜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领域,历史使命宣告结束。</p> <h3>我国古代铜镜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风格,也不乏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它的铸造工艺、形制嬗变、镜背纹饰等,都与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纵观我国铜镜的发展演变史,辽、金铜镜艺术远承汉唐流风,近接两宋余韵,聘意创新、不拘一格、极具魅力,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的篇章。</h3> <p class="ql-block">阜新地区的辽金铜镜数量甚丰,且极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本次展出铜镜为阜蒙县博物馆及阜新市博物馆馆藏铜镜几十余件,依据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考古资料得以完成,以镜背纹饰为单元,同时辅助大量的考古资料、文献资料,旨在通过藏品反映的时代特征、生活百态及萦绕至今的历史魅力。</p> <h3>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铜镜也是文化艺术形式的一种载体,因此,它也是对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集中体现。辽、金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促使了特殊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阜新地区尤为突出,并在铜镜形制及纹饰上得以集中体现。</h3> <h3>阜新地区的铜镜造型及纹饰丰富且不乏独特之处,既是辽金时期民众生活的缩影,也展现出阜新地区的各种文化交流与融合。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在有限的空间内施展出无限的艺术想象,将原本生活必需品当作艺术创作的载体,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精神财富。</h3> <h3>“以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行替。”对当代而言,铜镜的使用功能早已消失殆尽,然而,它所带给我们的社会功能却远没有结束,《“镜”观辽金——阜新地区辽金铜镜展》正是通过时间的回转、空间的跨越,让我们再次重温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领略华夏文明的深厚内涵。</h3> <p class="ql-block">通过本次展出,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了我县历史发展的脉络,促进了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了全县人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氛围,有力地推动了我县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化进程。&nbs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