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志远,不负芳华—记“和美课堂”全国初中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小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和而不同,美美与共”2021年4月17至18日“和美课堂”初中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长沙市一中双语实验学校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授课名师有符永平、吴立建、徐利、潘建明、曹伟林、张文娣;当看到这些名字时,我们倍感幸运,这些平时只能在书本上或视频中才能看见的人物,马上就能够近距离接触,看到本人了。</p> 名师展示 学习安排 精彩课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符老师的课让我们知道课前与学生交流思想,更加相互了解懂得让学生做课堂的主导者,出题者。开设创造性课堂,让学生体会到一层又一层意境,达到学习数学的真正快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符老师就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以课堂视频,学案图片,课堂生态展示,研究成果文献等全面丰富的形式与我们进行了深度分享。精准的切入,直观的示范,通俗的语言等,有效冲击并转化着我们老师的教学观,我们都表示符老师的倾囊相授很大程度解决了自己在数学思维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让自己下一步的教学研究豁然开朗!</p><p class="ql-block">——曹思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立建老师给我们上的是《一个数学问题的探究》,带来的也是一种新的课型--一课一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立建老师从头至尾只用一个题目开展教学,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添加或者改变条件结论,把有限化为无限♾。变化题目分为五大类:①开始已知不变,学生自己添加结论后,如何解题;②加强条件(增加已知)后如何解题;③减弱条件(减少已知)寻找新问题,如何解题;④已知与结论互换后,如何解题;⑤替换条件后,如何解题。吴老师强调,在这无穷无尽的题中,我们要学会引导孩子们找到其中的核心问题,以它为突破口,由易到难,它可以有很多种解法,把数学知识点融会贯通,学以致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学中,往往经常遇到考了讲过的,相似而不完全相同的题型,学生还是不会做。听了吴老师的课和讲座,我们深刻意识到,教学生会做一个题目是不行的,而要教会学生深度思考,教给他方法,思路,会做一类题型。题海虽然是无限的,但题型是有限的!</p><p class="ql-block">——魏思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徐利老师———做是最好的说,让数学更有“理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矩形的判定》这一节课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了陶行知学者的“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从授课开始精心设计了每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由简入深、逐步思考,比如对矩形对角线相等反证矩形成立这个例题,在教科书只是提问到有一个角、两个角?三个角的四边形是不是长方形的基础上由进行了深入探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3=8?这样一个一看就错的问题抛出去,会在学生心里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应该容许学生犯错。徐老师的理念是作为教师应该去点燃、激励、唤醒学生,真正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课堂成为五有化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1. 课堂有理趣</p><p class="ql-block"> 2.个性有张扬</p><p class="ql-block"> 3.育人有手段</p><p class="ql-block"> 4.交流有慈爱</p><p class="ql-block"> 5.讲授有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徐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一直强调符号语言的表达,使数学思考和符号进行结合也是非常令人赞赏的,这样一堂课由“教”到“学”,用“试错理论”充分相信学生自己的发展,真正让老师成为了一名“引导者”而不是“提线木偶工艺人”,值得深思。</p><p class="ql-block">——李艳梅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潘建明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自觉教育”数学课堂,教学体现因材循导、自觉体悟、平等对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潘老师上课内容为《一元二次方程(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p><p class="ql-block">1.把章头学习融入小节教学中,把握整章目标和内容,注重整合性思维的培养,避免学生碎片化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p><p class="ql-block">2.注重同显、类比教学。</p><p class="ql-block">3.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展开自学、互学、对学、展学等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p><p class="ql-block">4.关注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要怕错误,怕低级错误和重复错误。</p><p class="ql-block">5.学问学问,怎么学,怎么问,怎么总结……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不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总结自己发现的规律……</p><p class="ql-block">——袁海艳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曹伟林:洋思中学校长,“洋思经验”缔造者和传播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位名师给我们带来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老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瞬间把学生吸引进了课堂,主张先学后教,但先学不是“放羊式”的无目的的学,而是在老师指导下,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过程。学生学前要让学生明确内容、方法、时间、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关注能力欠缺或者行为习惯偏差的学生。学后检测要以最后一名学生为起点,以中下游学生为对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题讲座上,曹校长分享了很多“干货”,先学后教中的“先学”,教师要提供学生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自学后解决问题,而后生成问题,所以“后教”过程中需要老师收集生成,进行二次备课,二次指导。当然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主张当堂完成课堂作业,生生互评互收,充分发挥优生的优势,让学生带动学生,课堂高效,后进生得到充分的帮助发展,教学质量又怎会不提高?且教且思,教学之路,次第花开。</p><p class="ql-block">——胡丹丹老师</p> <p class="ql-block">张文娣老师《图形的旋转》(初二)</p><p class="ql-block">非常荣幸听到张文娣老师给一中双语学校学生上的示范课《图形的旋转》(初二),张文娣老师是有着北京市数学教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多种荣誉称号,但是仍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以和蔼的姿态面对每位同学,“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每位同学去思考、探索和总结图像旋转的定义与性质,张老师秉持着“寓教于乐”的学习理念,在课前她对同学们说“这是每位同学的课堂,只要有某一位同学学的不开心,张老师就停止上课”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导学生细致严谨的分析问题。</p><p class="ql-block">——张荣老师</p> 学习风采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因和美课堂开展的教学观摩研讨会相聚在了长沙一中双语实验学校,一起度过了两天的学习生活。在这短暂的两天时间里,每一天都“干货”满满。在精彩绝伦的课堂上,收获了不少教学方面的经验与技巧;在欢声笑语的餐桌上,收获了来自同事们的关爱与帮助。</p><p class="ql-block">——姚思静老师</p> <p class="ql-block">本次培训对参培教师的管理模式,也让我们记忆深刻。我们本次培训的管理者——新化县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们,采用了新的管理模式,那就是:全程无纸化管理——电子表格管理。以往的培训,每次上车前要要对照花名册点名、每天上课前需要扎堆在一处签到,手续繁锁、过程杂乱。而本次培训,不论是教师们所坐的车号座次,还是每次培训时的座号,只要在电子表格上及时标注就可以了。整个培训流程走下来,参培教师们的学习状态、行程、动态适时可控、一目了然,并能接受各级领导乃至社会各届的随时监督。在本次培训中,我们所有的参培教师高度自觉,圆满完成了本次培训任务,展现了新化教师的良好形象。我们觉得这样的创新性管理模式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广的。</p><p class="ql-block">——袁永辉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目标,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比只教给学生知识要来的实在的多。希望我们能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地进步,知足且上进,温柔且坚定。愿自己的教师这条路上走的坚定。</p><p class="ql-block">——李雄老师</p> 制作团队 <p class="ql-block">图文收集:第三组全体小伙伴们</p><p class="ql-block">汇总:夏洁老师</p>

学生

老师

课堂

教学

学习

教师

数学

培训

我们

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