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班的情谊之旅(3)

ydldt

<p class="ql-block">  1988年在山东盲校卡特班学习特殊教育的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我的撒拉族兄弟马积德老师,虽然我是汉族他是少数民族,论年龄他比我还要小十来岁,但奇怪的是我们身上居然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学习班开学已将近十来天了,代表青海西宁特殊教育学校参加培训学习的马积德和冯洪云俩位年轻老师才风尘仆仆赶到青岛盲校。</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的马老师还是个青涩的小鲜肉,皮肤又细又白,微胖的脸庞露出像红富士苹果色彩那样的高原红,头发略微有点黄,细细一看还发现他的眼珠还带着像波斯猫一样的一丝淡绿色,平时说普通话带着明显的西北味,仔细端详还真有点少数民族的血统,外表的样子十分讨人喜欢。</p><p class="ql-block"> 马老师平时话不多,但眼神十分机灵,就是眼睛里有活的那种年轻人,平时只要看见谁有困难他都会乐于出手相助,为人十分热情,再加上他的交谊舞又跳得很好,很受女老师们的喜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青岛盲校学习时,按现在的标准衡量,当时的生活条件其实还是蛮艰苦的,一个宿舍要安排四个学员,记得当时和我同住的有武汉盲校的邓克勤校长,天津盲校的教导主任郭玺钧老师和南京盲校的教导主任何健老师,四个人中我年龄最小,且没有一点盲校的工作经历,因为一年学习结束以后,我必须要给华师大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两门专业课,因为课程纲要在心理系申报特殊教育专业时已报给当时的国家教委审核,所以课程建设的任务对我而言压力很大,主要当时国内没有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无奈之下私底下我和当时负责培训项目的美方老师霍尔布鲁克教授进行了沟通,希望授课的美国老师的办公室能在晚上向我开放,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能让我多看一些国外的资料,为我开设课程提供一些方便,记得霍尔布鲁克教授非常支持,直接把外教的办公室钥匙给了我,自那以后每天晚上我几乎从来没有在12点之前睡觉的,每次搞完资料返回宿舍睡觉,尽管我十分小心谨慎,但难免还会有些响动会影响别人的睡眠,过了一段时间南京的何老师就悄悄从原来的床位搬到别处和其他几位同学同住(这里我真得要向何老师表示我深深的歉意),所以我们的宿舍有四人变成三人,也真是由于这个变化让我有机会和马老师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就在何老师搬走不久,有天中午马老师突然走进了我们的宿舍,脸上还带着一丝腼腆说道:“几位老师,我想和你们商量件事情,我很想搬到你们房间住,你们几位都已经搞了这么长时间的盲教育,都是我的前辈,李老师的学历也比我高,又懂英语。很想从你们身上学点东西,我就是一张白纸。”总之说了一大堆好话,弄了我们几位都有点不好意思,打那以后他就顺理成章地搬进了我们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2019年春节,我在东莞马老师家中和马老师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自马老师来了以后,我们宿舍的内务他都差不多一人全包了下来,别看他当时还是个没有成家的小伙子,可心却很细腻。他的眼睛总能看见别人不太注意的一些细节。我这人平时比较懒散,脱下的衣服随便往床上一扔,他有空会帮我叠叠整齐放我枕边。虽然他衣服不多,但他的衬衫领子永远是雪白雪白的,配上一件谈咖啡色格子的西装,西裤前面的线条一直是保持笔挺的,皮鞋经常擦得铮亮铮亮的,一切显得很是得体,没有一点西北汉子的粗犷性格。</p><p class="ql-block"> 马老师的家乡是青海的循化,它是撒拉族人的故乡。无论是信仰还是生活习惯他都与我有着天壤之别。记得青岛学习期间,我为了解馋,有时周末在宿舍用电锅煮些活虾活蟹,不要说享用这些美食,他连看都不敢看,有时候偶然碰上这些场景,他都会闭上双眼,双手一合,口中念念有词,阿弥陀佛,那模样我至今还历历在目,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我们之间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从青岛学习结束以后,我们之间就没什么联系。那时的通信远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再加上相隔那么远的距离,彼此间大约有十来年没有任何通讯联系,记得好像是1999年,我在北师大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时,记得培训班碰巧有一位来自西宁特殊教育学校的年轻女老师(印象中好像也姓马),我就向她了解马老师的近况,没成想她说马老师已离开了西宁,好像听说他去了深圳,随后脸上带着一丝神秘莫测的神色说道:“他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听到这话,我也就随意和她开了一句玩笑,你是喜欢有故事的男人还是喜欢没有故事的男人?她一下没反应过来,没多会她脸又一红,慢吞吞地回应道:“我还是喜欢平平淡淡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直到2018年,浙江特殊教育学院的许保生院长建了一个微信群,陆陆续续把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同学拉进了群里,我和马老师才重新建立了联系,同年我们还在青岛搞了一个同学聚会,聚会期间和马老师有面对面的沟通和了解,青岛聚会一结束正好是放暑假马老师要回家乡,在他盛情邀请之下我们夫妇俩去西宁游览了一下,2018年冬天他们夫妇带着即将出国留学的女儿来上海游玩,他说上海冬天太难受了,一定要我们全家过年到东莞去过,说东莞的冬天太舒服了,在他们夫妇俩热情的“忽悠”下,我们也带着即将出国的留学的女儿去了东莞,两家人一起逛了东莞的风景,品尝了当地的清真美食,她的夫人还在家里为我们做了一顿美餐。今年我们夫妇俩在去广东肇庆游玩途中又去打扰了一下马老师,几次面对面的闲聊让我对马老师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有时候在家中我和我太太闲聊中也会谈到他们夫妇二人,真的很佩服他们那种当年把自己逼到绝境的勇气,如果换作我们,我们未必有他们当年那样的勇气,从西宁的体制内跳出来,在前途迷茫的情况下硬是凭着自己的能耐在广东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这背后的心酸唯有他们自己最清楚。</p> <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年的辛苦打拼,马老师从早年的没有编制的合同老师又成了体制内的教师,她的太太也同样成了东莞另一所学校的体制内的英语教师,在东莞买了房买了车,生活安逸舒适。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在事业上也干得风生水起。</p><p class="ql-block"> 这次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亲身校园参观,我看到了马老师对自己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执着追求,努力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平台。从校园走廊的布置,学校专业教室的配备,学生课外活动的心趣培养无不留下马老师呕心沥血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和马老师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学生用三D打印机制作的各种模型和学生学习编程的机器人</p> <p class="ql-block">校园走廊的布置体现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  聆听马老师亲身经历的故事,我的内心深处油然会产生对他们夫妇俩的钦佩之情,我为有这么一位撒拉族的有故事的兄弟而感到由衷的自豪,更期盼马老师夫妇俩在教育事业上取得更辉煌的成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