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周至历史文化 爱我美丽家乡

王向民

<p class="ql-block">周至中学“县域历史文化考察”(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nbsp;&nbsp;</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周山至水,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许多文化遗址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认,许多文化渊源因以讹传讹而谬误百出,历史人义不容辞,弘扬周至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季春三月,万物生机盎然,周山至水更加秀美靓丽,周至中学历史组利用节假日开展第四轮“县域历史文化考察”,主题:周至屯文化。中国古代,屯分为军屯和民屯。为了解决军需特别是粮食供应,运用军队组织开垦建立起来的战时打仗,平时务农的军事基层组织,即军屯;运用移民,难民,罪犯开展农垦,支持军需及粮食供应的基层组织,即民屯;范围:县310国道以北,渭河以南,哑柏以东,耿峪河以西;时代范围:宋、元、明三代屯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老堡子,古属西寨里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里是古代村一级基层组织,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及其管理区域</span> ),西寨里是元明屯田区,进入村中,采访老者,确认为西寨里 ,民国时就是西寨里,和村牌上介绍一致。</p> <p class="ql-block">  在周至县的许多有关历史文化介绍中,都说乐成里就是老堡子一代,对照康熙版《周至县志•山川图说》乐成里在田峪河以东,西寨里在赤峪河以东,因马融读书台而著名,历史上一度属于书台乡,而真正的乐成里则是三湾村,双明村一带,这里是元代民屯村 ,而老堡子一代则是明代屯田区,这次考察真正领悟了“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理。</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涧里村。在村委会干部的帮助下,联系到同行惠锋老师,了解得知,涧里村在武周神龙年间(706年)已有记载。涧里村原名涧里堡,由西堡、东堡两个自然村组成,源自秦岭北大曲水名涧河,绕西涧里堡,城西弯至城北,流入渭河。因涧河环绕而得名。涧河两岸满是芦苇,因而涧里村村民都有编席的手艺。这里和老堡子同为明代屯田区。</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尚村镇马村。根据宋史记载,1041年,为了应对西夏威胁,宋政府在兴平设立四个马务,跨渭河放牧养马,所以,沿渭河岸,周至有两个马村,两个马坊村。马村一个在尚村镇,一个在司竹镇。马坊村一个在司竹镇,另一个在鄠邑甘河(原属于周至)。后为了解决养马的费用,在渭河两岸设置民屯,这里就是宋朝民屯区。今村中有大王庙,据记载,明天启六年(1626年)建立大王庙,供奉屈原。据村民相传,村中居民大多迁自于汉中,村民不忘故土,因而祭祀屈子为神。</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终南大庄寨子。村中有关帝庙,据村史介绍,该村建立于元朝,为元朝军寨,那么,附近应该是元朝军屯村。因为军寨和屯田往往相依相存。</p> <p class="ql-block">  第五站天屯,四屯镇上天屯村,俗称铁链屯,上午走县东,下午奔县西,进入上天屯村中,找到两位文化人士,一是沈来万老先生,原是县机关干部,喜爱历史文化,我们探讨天屯的历史,根据王三聘论屯田,天屯应该叫“曲泉屯”,元史有记载,村中原来在渭河边,明崇祯年间发洪水,一部分迁至现址,因此分上下天屯,上天屯村有白衣楼,龙泉寺,并有碑文为证,实在难得,碑文记载:明成化20年(1484)有过一次大修,嘉庆23年(1818)大修,并立碑,碑中记载天屯为曲仙屯,进一步证实天屯就是曲泉屯,我们又一起拜访村中另一位老先生,名叫何建农,原周至文化馆馆长,谈到该村历史,据考洪武元年(1368)村中何姓先祖已到天屯,证实了该村是元代屯田村的历史,采访结束,夜幕降临,却是满载喜悦而归。</p> <p class="ql-block"> 龙泉寺重修碑</p> <p class="ql-block"> 途径渭水河畔,平静的水面诉说着这块土地的灵气,探访经田野乡村,风吹麦浪间,感受周至汉子宽广的胸怀。迷醉于乡村文化的熏陶,我们感受黄土地文化的博大精深。饥渴之间,我们不辞辛劳,因为我们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