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黄河入海口位于滨海县境内。宋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此处为黄河改道前入海口,既废黄河最原始入海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的腹地。河源一为扎曲,二为约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其中要数卡日曲以五个泉眼领衔,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当源流汇聚至甘肃兰州段可见激流汹涌澎湃一泻而下而滔滔不绝。三年前,我与滨海县公安局孙国荣先生前往青海湖旅游时曾途经甘肃省府,两人起早打的专程去参观了兰州黄河铁桥。它位于兰州市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兰州黄河铁桥工程正式开工。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19日,兰州黄河铁桥竣工通行。此桥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始称“中山桥”。我对现今滨海与响水一桥分两县的“中山河”的理解,觉得“中山桥”与“中山河”虽隔千里,但同属一脉。中山河两岸两种口音,可能是当时交通不便利,疏于交流形成的,现在果林与运河两乡因为有了桥,乡邻来往更亲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废黄河在明末清初多为盐商漕运通道,位于响水黄圩乡的古云梯关,曾经是淮盐入关纳税的第一海关,旧有望海木楼 因火灾焚毁,今砖楼为后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梯关外茫茫路,一夜吟魂万里愁”。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诗句将当年雄关险峻的云梯关一笔构出。“古云梯关”遗址在响水县黄圩镇云梯关村境内,通过近几年修缮,现遗址有一座八角亭,亭内竖立着一块清嘉庆十五年所立的“古云梯关”四字巨碑。据史书记载,自明清至今近千年间,云梯关一直是历代海防重镇、交通要道,险要河防、宗教圣地和商贸集散地。光绪十年(1884年)正月,两江总督左宗棠勘察黄河故道,专程到云梯关参观了禹王庙并拨款扩建,现今大门左侧墙壁上仍见有石刻"左宗棠重修禹王庙碑记"。2005年4月,响水县黄圩镇一农民挖刨泥土时发现两块石碑,上有清朝乾隆帝御笔题字:"利导东渐"和清朝嘉庆帝赐"朝宗普庆"匾额。一个海盐关口,悬两代皇帝御匾,可知当时云梯关名气之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废黄河沿岸响水黄圩云梯关村,至今仍矗立着一座清朝乾隆皇帝亲手书写的“孝子坊”三个遒劲大字的牌坊,也一直流传着有关牌坊主人感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孝子坊”上边的横匾中间刻有御书“孝子坊”尺方大字。匾的左右两边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训示;在下边的横匾上刻有“清故孝子杨绍先”七字,乃是被褒奖的牌坊主人。牌坊两边石柱上分别刻有“戴仁而行抱义而处遗清白于子孙”、“生事尽力死后尽思念劬劳于父母”的挽联。落款为“淮安府知府富斌拜撰”。经查证《淮安史志》,富斌在嘉庆三年(1798年)时任淮安府知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说绿水坨形成于清雍正年间(,距今约300年历史,因黄河经常溃决。产生激流一泻而下,形成巨大漩涡,在永岗低洼处冲出两个大塘,地方人叫它为“东坨与西坨”,两坨水塘西边有一高堆,是当时阜宁县知府拨款修缮的拦水大坝高堆。坨东有老槐树数棵,坨南有幽深莫测的水杉小森林,圩外小学下课或放学时,学生们的嬉闹声常被路人疑为是“佳人有约”在密林传来的欢笑。在绿水坨垂钓的张大爹对我讲:“绿水坨”最美的季节是枫叶红透的秋天。要说初夏,只能说逢到小雨绵绵时最有意境,头戴斗笠、身着稻草雨披,静听雨声啪哒落草的音韵,偶尔不远处的水面跃起一条鲤鱼的“花样腾空”,激起一个大的水圈向四周水面扩张,细波里,垂钓浮线在微微移动中忽然鱼浮下沉,张大爹紧抓机会,就在钓线回浮的那一秒间,将钓竿稳稳的上提,一条貌似刚才还在洋洋得意表演的大鲤鱼就这样乖乖的上勾了。这静中有动的一幕,将刹那间还如若文静的“绿水坨”潭水,被垂钓人搅扰得浮躁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河故道大套乡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这里人杰地灵,诞生过多位将军,被誉为知名的将军乡。清朝嘉庆年间的武状元徐开业精于诗文散赋(大套乡大套村东头有状元府遗址和埋葬徐开业的“徐大坟”),再就是(文坛)举人徐锦红,一乡出二位举人在当时实属光宗耀祖于盐阜大地。好似这梨花,开在这不闻名的村落,就多了一分朦胧,增添了莫名的其妙,终究探究不出一个源头,偏又成了不解之谜团,倒也多了几分调胃口的舌尖上的珍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栽植于1958年的万株梨园,已经辛苦了几代人为之培育,有的梨树再找不到当年浇灌护理它成长的主人,现在年轻人又不愿守着这挣不来大钱的老梨树,依旧是跟它有情结的中老年村民不离不弃对它的执着。2022年将迎来这片梨园的花甲有三之龄,应该为之庆贺。如何保护好这块生态绿洲,让梨农们心服口服的继续为其服务:如政府适当给予梨园主人部分补贴,培训部分梨农掌握梨园旅游文化的向导和解说,注重宣传力度,鼓励具有地方特色的淮剧大舞台、餐饮、垂钓、农家客栈等入住,让梨花雨生态园异彩纷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废黄河(黄河故道)大套腹地有一条长法河,无人去考证它的历史。但有人说大套的灵气之魂藏在这渠道骨子里,成了“风水卦相”书中常说的宝地遗址。加之不远处有一壤人工打造的水利景区被称为苏北小九寨的“万鸟天堂”,遥望漫天盘旋飞翔的灰鹭、白鹭捕食于入海道灌溉总渠,一声声吱吱呀呀的低啸长鸣划过长空,让本是寂静而苍桑的古道海盐文化,多了生命空间里所赋予的时代气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黄河故道天赐场的原址,在今天的天场镇境内西边,建场初期约在天沟村附近。根据《阜宁县志》记载,天赐场的设立,到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巡盐御史许风翔以天赐场盐务废弛,奏请皇上,获准将故道黄河天赐场并入庙湾场(在今阜宁县境内)。天赐场历经南宋、元、明三朝存在约220多年。天赐场所产之盐,都是用盘鳖烧熬的盐。先是晒灰淋卤,再蓄卤于池,以后刈草烧制。天赐场初建时,有草荡8281顷,卤池1OO多口,灶户100多户,灶丁200多人,年产盐约76000多公斤。以后,场地进一步扩大,卤池、灶户灶民不断增加。元末明初因张士诚农民起义影响,黄河尾间两岸战事不断,天赐场有些灶民不堪场主压迫剥削,也加入农民起义队伍。盐民零散,场区受到破坏,天赐场的盐业从此日渐凋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明成化七年(1471年),淮扬都御史陈廉到古黄河沿岸天赐场巡视,发现场灶近海,遍地苇草,很适于发展烧盐业,立即奏报朝廷:天赐沟地广水咸,有古灶迹三处,宜设场煎盐。并要求增加场灶地,征招灶丁,设立专管盐场的行政机构。明朝政府采纳了陈廉的建议,在天赐场设立了天赐场大使,不久又改称为天赐场盐课使,使署驻天赐沟,负责盐场的行政管理和征税事宜。场灶地又扩大了涸出的荡地4顷多,新增灶丁200多人。这时的天赐场盐场,已经发展为纵横20多里的大盐场,也是南到新兴场、北到云台山的最大盐场灶地。据《阜宁县志》记载:“以使署为中心,东至三灶与庙湾场分界,约距七里,西界到废黄河边,南到官岗(在今阜宁县三灶乡境)约距一里,北至海滩,约距二十五里。”天赐场并入庙湾场以后,场区仍存在。清嘉庆年间,场区扩至贺家沟、天盘一带。后来,由于海岸不断东移,大片草滩被开垦,烧盐户日渐减少,到民国初年,天赐场灶户已经绝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古黄河驿站清水河位于界牌镇境内,其实并不是人们习惯思维中所想象的那样的河,而是一泓深不可测、奥妙无比的深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水河是伟大的母亲河古黄河故道延伸至入海口至黄海的一个美丽章节,至今还留有历史的符号。在南北不足四公里的地段,堤坎连连,重三叠四,足可证明黄河在这里有过惊心动魄之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阜宁县志》记载,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山阳县里外河道连决十余处,黄河之南、射河之北积水盈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夏秋间黄河两次在云梯关下决堤,刘家簖附近村庄积水盈尺。宣统元年(1909),黄河在张弓决堤十多处,大水漫溢。由于多次决口,多次筑堤打坝,因此清水河畔的大坝、二坝、三坝、四坝之名也就由此而来。由于黄水多次冲刷,深潭形成,清水河诞生。漫出的黄水流向东南,经二坎、清河、团荡、王塌、铁盘洋、沙浦港、三埝至射阳河,一条条冲子逐渐形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水河虽无湖光塔影,古迹名胜,但水深无比,澄澈透明。田畴人家,浓绿叠翠。这一切对久居城市的人,不失是一个不错的去处。到过清水河的人,看了那深不可测的潭水,还会浮想倒映的蓝天白云下面是否别有洞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传说在上世纪卅年代,一位山西杏花村的和尚化缘来到八滩, 由于途中口渴, 四处找水, 在八滩寻了几个水塘, 不苦就咸, 不咸就脏, 正待他迫于无奈时, 眼前一汪形似鸭蛋的泉眼向渠道小沟流淌着溢出的清泉, 和尚即刻用手捧起泉水牛饮了几大口,。这不喝也罢, 只因为喝了,和尚发疯般的惊叫起来: "天来琼浆在哪里? 就在眼前鸭蛋汪。"这泉水甜绵爽口、软香韵柔、甘而不涩、回味无穷。都说杏花村水好,怎比得这荒滩一泉鸭蛋汪。后八滩民间有打油诗为证:"奇眼神泉酿好酒,琼浆玉液五醍浆。开坛十里醉三庄",激情来自五醍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废黄河入海口有翻身河闸、建成后的月亮湾大道两旁草坪蓊蓊葱葱,仿若古时驿站邮差稍候歇脚之所。耕农哼着小曲牵着水牛暮归的愉悦心境;与在湖上捕鱼的渔夫收网靠岸的小舟成了一幅绝版的湖岸晚景图。当夜色临近,一弯眉月初上柳梢,那渔船齐聚的翻身河桥口也便热闹起来。卖海产品的店铺门前,讨价还价的依然是城里来海边旅游的客人。什么:八爪虫、虾婆婆、海鲈鱼、碗口鲳、小蟹子、大对虾等最为抢手,偶尔有付了帐见得水盆中仍有一两只蠕动活泼的小螃蟹,买家顺手捡起并夸其好玩的瞬间,笑着脸便疾速放入手中提袋,卖家故作没瞧见的咳了几声吩咐道:“好吃以后多来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世纪初对滨、阜、响贡献最大的民生工程应是古废黄河入海口大堤“宋公堤”的建造发起人;当时阜宁县县长宋乃德先贤,有了“宋公堤”,滨海邻近县域从此不再有海啸决堤之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黄海尽头在何处? 渔民遥指月亮湾"。过去,这里的美由于交通的不便利,所以遗忘了邀请游客前来光顾。而作为风景怡人的灵龙湖月亮湾畔的度假村,在若隐若约中,悄然出现在港湾的黄金地段。你可以团体来访、可以阖家光临、可以带着遐想和浪漫,走进这天然的海滩。躬身拾贝,对海放歌。呼啸的浪涛会不知不觉的亲吻你的双脚,提醒你卷起裤筒,并不是吝啬这沧海一粟,怕的是会让这苦涩沾上你的幸福。踏浪中,你如果踩着有动感的东西,千万不紧张,或许是泥螺,或许是海蛤蜊,或许是海虾婆。因为拾到这些,煮熟了都是很好吃的。风大浪高时,你还可以领略"飞沙走石"的景观,站在风口一会,您的脚下定会堆起一座小沙丘,这种感觉妙不可言,只有是身临其境,方能感受到它的神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沿海高速滨海段下高速可直插省道s327抵达黄河故道月亮湾度假区。在解放前,这片荒滩是无人问津的,渔民们在海上打到的鱼也常遭到海盗的掠劫,每当潮汛季节,上涨的海啸总会吞噬着附近的生灵,迷信的村民时常用猪头,家禽抛入大海祭祀,可海神依然暴虐,依然年年成灾。解放后,国家在治理淮河的同时,将治理黄海护堤工程立入一个重要的议程,千里长堤如同万里长城峻峭,似一条巨龙屹立在整个黄海沿岸线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每来到月亮湾畔,当站在海岸聆听涛声诉说的同时,我的眼前油然而生了一幅画,一幅万人云集于海岸俯瞰滔滔大海,仿佛在诉说各自心底的某种愿望。人有了大海作伴,心胸会变得宽广,而大海有了楼宇的相依相偎,会显得更加博大伟岸。静时海天一色,吼时波澜壮阔。无论你是在海上,还是在海楼,那西山初上的眉月,都会让你诗性萌发,激情四溢。也许这意境,不久将成为现实,呈现在滨海沿海的海岸线上,浮现在滨海港那妩媚妖娆的云袖身旁,吻一缕南来的风,携手在月亮湾畔安徒生童话里曾经描述过的《海的女儿》故事发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侬在黄河头,吾在黄河尾,如有思侬时,朝出暮可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