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行走欣赏沿途江景,探访下关历史发展的前世今生。

峥嵘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四月十七日,天气晴朗我们来到南京三汊河,望着造型独特优美的红云桥、红色的桥面格外醒目,宛如天上飘来的红色祥云。红云桥桥建成后打破了三汊河对滨江风光带的阻隔,方便行人和游客一路观光大江风景。</p> <p class="ql-block">  三汊河处于外秦淮河与长江的交汇之处,若是把外秦淮河风光带和滨江风光带比作两条龙,那么三汊河河口滨江地区则应该是两龙聚首、二龙戏珠之地。</p> <p class="ql-block">  红云桥滨江步道贯通后,结束了“隔河而望”的历史。市民可以漫步或骑自行车,一路吹着江风,领略滨江风景。</p> <p class="ql-block">  红云桥和红色群雕形成了秦淮河和长江之间的一道彩虹,在日光之下,在夕光之下,在月光之下,在风雨之中,魅力无限。</p> <p class="ql-block">  站在红云桥上,遥看胜利纪念广场,广场上赫然矗立着6组49颗红色五星组成的群雕,总高度为49.423米,寓意南京渡江战役胜利纪念日,“千帆竞渡过长江”的壮观景象。</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作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p><p class="ql-block">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p> <p class="ql-block">  红云桥上,道友们相聚,欢呼雀跃,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向秦淮河方向看去,一座三汊河口闸位于外秦淮河入江口处,是南京市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三汊河河口闸工程,作为外秦淮河入江口一道靓丽的风景,展现了现代城市风貌,将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人居环境融为一体,已成为一处集市民活动、休闲、旅游一体的滨江特色空间。</p> <p class="ql-block">  河闸工程主要功能是非汛期关闸蓄水,抬高武定门至三汊河入江口河段水位,改善城市河道景观;并通过提高水环境容量,改善外秦淮河水质。</p> <p class="ql-block">  三汊河口闸,反映了城市发展水平,展现了城市面貌,将自然生态环境与周围人居环境融为一体,创造了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体系,成为一处集市民活动、休闲、游览为一体的滨江特色空间。</p> <p class="ql-block">  秦淮河是一条很古老的河流,在漫长的时光里流淌,有曾经澎湃的流水和曾经荣耀的历史,坐在河流上,就坐进了时光里。</p> <p class="ql-block">  三汊河水闸的建成,控制了秦淮河的水位,提高水的环境质量,秦淮河上游船荡漾,还经常举办各种龙舟训练和比赛,两岸经过景观改造,美丽宜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最佳场地。</p> <p class="ql-block">  三汊河口风大,掀起层层波浪,偶尔会有一两艘船只出现在人们视野,回顾历史,面向未来,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光辉岁月。</p> <p class="ql-block">  沿着江边景观道,蓝天白云,细看江面波浪,水波表 面仿佛有一些细小的条纹。柳树像个美丽的少女,披着长长头发,随风飘扬,仿佛一位婀娜多姿的姑娘正翩翩起舞。</p> <p class="ql-block">  四月树枝长出了新叶子,树芽慢慢的长大了,变成了绿色的大伞。四月的绿色在草地上,小草慢慢地从土里钻出来了,把大地打扮的美美哒。</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景观道上,我思绪万千,古往今来,长江水孕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她就这样静静地流淌着,一如隐于朝市的君子,不悲不喜地浸染在人间的烟火里,见证着这座城市萌动、勃发、喧嚣、成熟!</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又来到南京潮水位站,水位站于1912年1月建立,至今已有108年的历史。1954年,1998年等长江流域几次大洪水的水文资料都有详实记录。今年突破历史最高纪录的洪水,该水位站为防洪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报告。</p> <p class="ql-block">  长江南京潮水位站主要观测项目为降雨量、水温、水位。降雨量监测方式包括人工观测、翻斗式雨量计在线监测、称重式雨量计在线监测;水温采用人工监测;水位监测方式包括人工观测、浮子式水位计在线监测、激光水位计在线监测。</p> <p class="ql-block">  经过潮水位站后,继续前行,中山码头侯船厅大楼出现在我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  中山码头候船厅是1954年落成的,属于近现代建筑,无论外观还是内在都沿袭了浓郁的民国风情,建筑风格为现代中式。</p> <p class="ql-block">  中山码头始建于1925年,1928年8月竣工,最初叫“津浦铁路首都码头”。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先生灵柩由北京迁葬至南京紫金山中山陵。由于码头为灵柩在长江南岸停靠的第一站,因此定名为“中山码头”。</p> <p class="ql-block">  通往码头的的栈桥。</p> <p class="ql-block">  遥望远方,一艘渡船在江中航行。</p> <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映入我的眼帘,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江边路1号,中山北路与江边路交叉口大唐电厂西侧长江岸边。</p> <p class="ql-block">  民国首都电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中国第一家官办公用电气事业——金陵电灯官厂,距今已有105年,作为分厂的下关发电所,建于1920年。</p> <p class="ql-block">  1949年之前,电厂几经曲折,历经坎坷,有过“全国模范电厂”、“首都的眼睛”之兴盛年代,也有过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衰落时期。为解放南京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京电”号小火轮就出于该厂,号称“渡江第一船”。</p> <p class="ql-block">  改造后的民国首都电厂旧址主要用于餐饮娱乐及工业遗存展示,两者是可互相串通并且相对保持独立的,与中山码头一起重点突出下关区码头文化及工业技术交相辉映的历史脉络。</p> <p class="ql-block">  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虽然不大,但很震撼。高大的塔吊,长长的传送带,惟妙惟肖的雕塑,便捷的餐饮区域。上游是中山码头,下游有江豚观赏平台和长江大桥。春暖花开的季节来到这里与公园里的雕塑为伴,江风吹拂,美妙至极,享受着美好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江边群雕鲤鱼跳龙门,仿佛看到了一条条鱼儿在跳起优美的舞蹈。</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又来到江豚观察地,江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江豚和我们玩起了游戏。</p> <p class="ql-block">  江豚一会儿飘出水面,一会儿穿入水下,吸引着人们的眼球。</p> <p class="ql-block">  江豚在水中跳起了欢乐的舞蹈。</p> <p class="ql-block"> “南有夫子庙 北有大马路”,时光倒流一百年,大马路是南京一条并不大的路,那里的仆仆风尘,裹着上世纪的繁华那里的民国建筑,遍布南京外滩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自晚清开始,由于大马路毗邻商埠码头,成为通往南京城内的主要干道,车辆往来如织,运输业的发展带来经济的繁荣。大马路曾是南京市最繁华的商区之一,中国近代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开埠通商活动都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下关的来历,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设龙江关(征税关卡);1429年(明朝宣德四年),在上新河设置新河关。民间称位置在上游的上新河关为上关,位置在下游的龙江关则被称为下关。</p> <p class="ql-block">  中国银行下关分行旧址,历经风雨,依然气势昂然,六根粗壮的石柱岿然耸立,顶部石台的花纹简约精美,后来成了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下游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  建筑物的柱侧、檐口、腰线及门楣等处都塑有水涮石浮雕图案。建筑物拐角、底层柱面为普通水泥錾假石粉刷,墙面为水涮石,局部侧面为普通水泥砂浆粉刷。</p> <p class="ql-block">  江苏邮政局旧址,大马路62号,一栋西式建筑跃入我们的眼帘。该建筑平面呈矩形,立面为外廊式。立柱厚檐,平屋顶。楼顶建有一座圆顶的双层塔楼。</p> <p class="ql-block">  旧址是一幢灰白色建筑,城堡式楼顶散发出浓郁的异域风情和古典风韵,建造于1918年,高三层,当年工作人员全部是英国人。</p> <p class="ql-block">  昔日风采,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南京辟为通商口岸后,正式在下关设立南京邮政局。1921年大楼竣工后,江苏邮务管理局即从大石桥迁至这座大楼办公,它同时也是南京邮局办公,营业用房。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江苏邮务管理局更名为江苏邮政管理局。在1937年11月底至12月,日军攻陷南京,下关大部分建筑都被烧毁了,唯有这座建筑与相邻的中国银行下关分行侥幸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  南京招商局旧址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下关江边路24号,中山码头与老江口码头之间,靠近下关车站。</p> <p class="ql-block">  招商局南京分局旧址是一幢古朴的民国建筑,他掩映在树木之中,是早期的南京港候船处,如今这幢大楼成了下关历史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步入陈列馆大门,展厅的大理石地砖上篆刻着古往今来,不同历史时期里下关拥有的名字,背对着淘淘长江,轻喃着古老的名称,仿佛亲踏在历史长河之上,容身于下关记忆之中。</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展厅,墙面上的荧屏映出一场场战役画面,铁骑铮铮,战火纷纷,长江作为南京城外的天然屏障,为北敌所难以逾越。历史上每当出现南北分裂局面时,立国于南方半壁的政权,均把长江作为“天堑”。下关当是关塞要冲,为历史上把手江防,扼守坏水,阻北之敌的金陵第一要塞。</p> <p class="ql-block">  自古金陵帝王州,多少王朝的贵族墓葬于此,可展出的文物似乎并不像是奢靡的帝王陪葬品,乱世时猖獗的盗墓行为流失了大量的金银字画,上百的墓群被洗劫一空,我们只能从釉彩清雅的瓷器和青铜锈蚀了的残镜中寻找出那些尘封的歌舞升平。</p> <p class="ql-block">  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行行真实的文字,一个个生动的镜头,穿越历史沧桑,见证着下关发展的历程,记录下关人民奋斗的足迹。历史在这里定格,历史在这里沉思。但历史不会在这里踟蹰,更不会在这里驻足。回首往事,龙湾古埠今胜昔;放眼今朝,与时俱进谱新篇;展望未来,滨江将展现融历史文化蕴含于现代文明繁荣于一体的壮丽辉煌!</p> <p class="ql-block">  该建筑建于1947年,由杨廷宝设计,坐东朝西,西面长江,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四层楼房,兼作候船厅和办公楼,其中底层为售票、候船及库房,中部两层为业务办公用房和宿舍,顶层为电报、电话及俱乐部,外观仿船形,以示水运交通建筑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清朝光绪二十五(1899年),下关开辟商埠,正式建立“金陵关”,揭开了“百年商埠”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  在去下关火车主题公园的路上,有一片破旧的铁轨,这以前是民国铁路轮渡栈桥旧址。从这个方向进入下关火车主题园时,你会发现一处民国铁路轮渡栈桥旧址,依然保存着当年火车轮渡过江的主题结构。据说,民国时期火车行驶至此处,再由轮船运至浦口。</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1930年,下关建起了亚洲第一条火车轮渡,将津浦线和京沪线(民国的京沪线是指南京和上海间的铁路线)连接起来,下关从此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控制性咽喉,这种局面直到武汉长江大桥建好。</p> <p class="ql-block">  民国年间,下关地区汇集了津浦铁路渡江码头、南京车站、长江客运码头,成为当时的南北交通枢纽和长江航运中心,也逐渐成为国内的贸易中心,海关、码头、邮局、银行、商行、旅社等鳞次栉比,客流量巨大。</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下关,老厂房、棚户区已经退场,代之而起的是超高层的居住小区、高端的写字楼和航运中心,这里重塑了南京的沿江天际线,包括中山码头、大马路建筑群、铁路轮渡栈桥等历史遗迹也得到了保护性开发。</p> <p class="ql-block">  时序如此匆匆,抬头已是春浓。四月牵着和风细雨,招来鸟语花香,唤醒青草绿树,将大地织成一幅流光溢彩的云锦。</p> <p class="ql-block">  走进如诗如画般的新区滨江风光带,你会如痴如醉……绿油油的草地映衬着娇艳的花朵,波光粼粼的江水映入眼帘。如今来到这里,一边吹着清爽的风,一边听着轮船的汽笛声,一边看着江豚的舞蹈,一边江边散步,感觉生活如此惬意。</p> <p class="ql-block">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 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p> <p class="ql-block">  部分资料照片来自于网络,还有部分照片来自于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摄影师的拍摄,在此深表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