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562]——镌刻百年家族荣耀

杨永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冢宰總憲”石牌坊</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为汉文化的符号之一,功德牌坊是中华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在山西晋城皇城相府内,有一大一小两座石牌坊分外醒目,这就是阳城陈氏家族功德牌坊,见证了百年家族荣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中道庄券门,迎面一座大石牌坊,建于1699年,为四柱三门石质仿木结构,枋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牌坊通体以砂石雕造,气势恢宏。牌楼正上方镌刻有“冢宰总宪”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冢宰”是宰相的别称,为百官之首;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和人事部。“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察院是清廷中央最高一级监察机关,肩负监督考察各级官吏的重任,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律监察机关,而左都御史就是这个单位的“一把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冢宰总宪”下方分别有四格文字,从下至上分别镌刻着陈廷敬及其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官职和功名,其中最为显赫是最下方一格陈廷敬所任官职的具体名称:“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朝中央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而陈廷敬曾在吏、户、刑、工四部担任过尚书,最后拜相入阁,声名显赫。封建社会推崇“父以子贵,妇随夫荣”的伦理道德。清制规定,一品官赐给官员本身及以上三辈同样的官职,赐予官员本身的叫“授”,赐予他们的父母及祖先,生者叫“封”,已经过世的称“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此,以上三格分别是陈廷敬父亲陈昌期、祖父陈经济、曾祖父陈三乐被多次封赠的官职。不过这些封赠的官职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并没有实权,目的只是为了光宗耀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碑坊两边的偏门上分别刻有“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八个大字,指的是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帝的恩泽,并且感谢皇帝的恩赐。下面的小字部分则详细记载着陈廷敬同门八兄弟及其3个儿子所授的官职,计有:左:“己亥科赐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元、壬子拔贡国子监学正候补行人司司副陈廷继、候选知县改补府同知陈廷愫、征仕郎广东廉州府钦州州判候补知县陈廷扆、奉直大夫刑部湖广清吏司郎中改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加一级陈廷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右:“湖广岳州府临湘县知县陈廷弼、甲子科举人拣选知县陈廷翰、江南淮安府邳睢灵壁河务同知加一级陈谦吉、甲戌科会魁赐二甲第十二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豫朋、丁丑科会魁赐二甲第八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壮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右边最下两格分别是陈廷敬二儿子陈豫鹏和三儿子陈壮履所取得的进士功名和所授官职。陈廷敬是陈氏家族的第9代,陈廷敬有三个儿子和十七个侄子,总共20人。其中陈廷敬的三个儿子,长子陈谦吉考场不利,次子陈豫朋,他19岁时参加乡试,高中经魁。23岁参加会试,又高中会魁,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是陈氏家族的第五位进士、第三位翰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廷敬的七个兄弟,共有十七个儿子,其中有两人中进士。陈廷敬的六弟陈廷统之子陈观颙,是陈氏家族的第七位进士,终年45岁。陈廷敬的七弟陈廷弼之子陈随贞,陈随贞考中翰林时三十五岁,他是陈氏家族的第八位进士,第五位翰林。陈随贞考中翰林,但他无意做官,所以,他到翰林院不久,就请假回乡,不再赴任,过起了隐居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氏家族的第十一世,也就是陈廷敬弟兄八人的孙子辈,共38人,其中以陈豫朋的长子,也就是陈廷敬的孙子陈师俭最为突出。他是陈氏家族的第九位进士、第六位翰林,也是陈氏家族的最后一位进士,也是最后一位翰林。他虽考中翰林,但未到翰林院任职,因为当时西南地区正在改土归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原来皆由土司管辖,雍正五年实行官府统一管理,以加强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叫做改土归流。“土”就是少数民族的土司,“流”就是国家派遣的流动的官员。改土归流需要一大批人员充实地方官员,所以陈师俭就被派去做广西泗城府的同知。陈师俭做了泗城府同知后,第二年就病故了,终年30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氏家族从明嘉靖年间至清雍正年间,共出了陈天佑、陈昌言、陈廷敬、陈元、陈豫朋、陈壮履、陈观颙、陈随贞、陈师俭九位进士,其中陈廷敬、陈元与陈豫朋、陈壮履、陈随贞以及陈师俭三代共六位翰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陈廷敬、陈元、陈豫朋、陈壮履、陈随贞、陈师俭这六位翰林中,陈元、陈师俭英年早逝,陈随贞辞官归隐,这三个人在历史舞台上都没有大的成就,有较大成就的只有陈廷敬、陈豫朋、陈壮履父子三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牌坊上除了这些详细的文字记载外,美轮美奂的雕刻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牌楼的护柱石,由香炉座、抱鼓石和狮子滚绣球三部分组成。“鼓”有鼓舞士气、催人奋进之意;狮子的“狮”与老师的“师”谐音,是陈廷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地民间俗语:“摸摸狮子头,万事不发愁;摸摸狮子背,荣华又富贵;摸摸狮子尾,长命又百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大碑坊的前面有一座小牌坊,两柱一门,它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也就是陈廷敬乡试中举之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正面刻有“陕西汉中府西乡县尉陈秀”至“儒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陈昌言”等6人的名字和官职;背面刻有“嘉靖甲辰科进士陈天佑”至“顺治丁酉科举人陈敬”等6人的科举功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天佑是陈氏家族中的第一个进士,他的爷爷陈秀则是陈家历史上第一个外出做官的。而陈昌言则是在陈廷敬之前家族中最大的官,先为明朝御史,后入清廷,担任提督江南学政,不仅文章做的好,字也写得不错,皇城内城现存的很多碑文都出自他的手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顺治丁酉科举人陈敬”,指的是陈廷敬,陈敬是他之前的名字,之所以改名字,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顺治十五年(1658),陈廷敬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在殿试列榜时,还有一个顺天府通州的陈敬也榜上有名,顺治皇帝下令给泽州的陈敬加“廷”字以便于区分,就这样便称名陈廷敬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是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的一笔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整座古城气势恢宏,北依樊山西临樊溪,枕山际水得天独厚,内城外城遥相呼应,此起彼伏蔚为壮观。官宅的大气张扬,民居的小巧含蓄,无形中合二为一;城堡的古朴神秘,山村的精致秀丽,巧妙地融为一体。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洒脱神韵,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