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澜沧江畔千年古盐田

清风徐来(丁浩)

<p>沿滇藏线由云南进入西藏不久,有一个名叫盐井的纳西民族乡,属于芒康县管辖。这个乡位于澜沧江大峡谷之中,在江流两岸,保留着今天中国唯一一座采用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生产井盐的盐田。</p> <p>古盐田由当地纳西族乡民开采和经营。</p> <p>乡民们世世代代居住于澜沧江大峡谷中,除了种地和放牧之外,盐业也是他们祖辈传下来的谋生手段。</p> <p>  据记载,芒康盐井古盐田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就有了晒盐的历史。至今,制盐仍是盐井人的生存之道,是盐井人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盐井乡有盐田3400余块,以制盐为主业的乡民60余人,农牧兼制盐的乡民2000余人。</p> <p>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古盐田</p> <p>这里制盐的方式十分古老和原始,人们在江边凿出盐井,然后抽出卤水,用木桶将卤水背到高处,倾倒入层层盐田之中(现在改为管子抽取卤水),经过强烈的日光照射和峡谷中的山风吹拂,让水份逐步蒸发,最后盐田中就留下一层盐结晶颗粒,再将盐粒收集起来运入市场进行交易。盐田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季节是春季桃花开放之时,称“桃花盐”。盐的销路主要是西藏昌都、林芝,还有四川甘孜和云南中甸的部分地区。盐井出产的盐因含杂质较高,一般是用于喂养牲畜。牧区的牧民最喜欢盐井的盐,说牲畜吃了此盐身体结实、肯长肉。</p><p>江边的盐井</p> <p>澜沧江两岸规模壮观的千年古盐田</p> <p>盐田水分蒸发后,盐民们便将田里的结晶盐粒收集起来。</p> <p>盐田依山而建,层叠而上,下面用密密麻麻的木柱支撑,也是很有画面感的。</p> <p>经年累月,上面的盐水渗漏下来,形成了大量的“盐钟乳”。</p> <p>盐井产盐还有些独特之处,澜沧江西岸岩层呈赭红色,在这种岩层凿出的盐井卤水,天然带有岩石的红色,晒出的盐也为淡红色,又名红盐;江东有部分盐井开凿于黄白色的岩层上,因而所产的盐为纯白色,称为白盐。可惜现在白盐资源已经枯竭,东岸的盐田大多已经废弃了。</p><p>2013年拍摄的白盐田</p> <p>澜沧江东岸的白盐田,摄于2013年,此次去时,发现大都因卤水枯竭已经废弃了。</p> <p>西岸的红盐田规模更大,现今仍在继续晒盐。</p> <p>芒康盐井乡古盐田是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我曾于八年间(2013年和2021年)两度来此寻访,其独一无二的原始制盐方式,还有与澜沧江峡谷相融的环境风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地乡民们循着祖先的传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勇敢无畏地追求生活、延续着生命的精神也令人折服。</p><p>芒康盐田是值得领略、令人难忘的风景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