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操劳一生的妈妈》

长城砖

<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19日,妈妈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这些年时常想起为家人和他人辛苦操劳一生的妈妈。妈妈田荣台1925年生于河北省藁城农村,听妈妈说家里干过一段烧锅(制酒房)生活水平中等,她前有几个哥哥,家里人都很照顾她,没有吃多少苦,但受旧社会封建思想的影响,她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后来到部队在扫盲班学了一些字,没有上学是妈妈后悔终生的事。</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姥姥和妈妈姐姐在一起</p> 妈妈在建国前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了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在家乡担任妇女队长,后参了军。五十年代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与其她女兵一样积极发挥她们应有的作用,55年从朝鲜回到丹东(原安东)在志愿军留守处生下了我,取名朝,为的是纪念抗美援朝这段历史。也是在这一年,我军10万女兵大复转妈妈回到了地方。在五十年代末期爸爸因身体的原因到黑龙江省尚志县武装部工作,全家搬到了尚志县,由于县里没有幼儿园我被送到了哈尔滨省军区幼儿园住长托,两三年没有回过家,节假日都是到老师家里住。后来县里有了幼儿园,我又回到了县里上幼儿园,准备上小学。在那时侯才知道和看到妈妈在街道工作,但不知是什么干部,每天走街串巷,工作繁忙锁碎,但妈妈热心为群众服务,经常废寝忘食,有时晩上9、10点钟才回来,爸爸出差不在家,姐姐就领着我们姊妹几个坐在家门前等妈妈。 <p class="ql-block">妈妈与姐姐</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底我15岁时入伍当兵了,以后又在沈阳结婚安家,算起来和父母与家人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也就是10来年,妈妈给我的印象就是每天都忙忙碌碌,闲不着,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别人忙,家里的事顾不上,后来家搬到了哈尔滨住进了省军区干休所,成了随军家属的妈妈也是一样,白天参加干休所组织的家属活动,晚上回来经常熬夜帮别人做活,因为家里有个缝纫机,妈妈会做针线活,而且做得好,院儿里的人都来求妈妈帮忙,我看到别人家的针线活堆成了堆,总也做不完,而妈妈总是任劳任怨热心认真的为大家做事,不要任何报酬。</p><p class="ql-block"> 妈妈没有文化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她身教重于言教,她勤劳善良,一心为公为他人,这种为人处事的理念深深的感染和教育着我们子女几人,她是我们的首任老师,是我们的榜样,她是省军区的模范家属,参加过省军区的模范家属大会,得过奖状。</p> <p class="ql-block">爸爸与妈妈在朝鲜</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岳母、姐姐在朝鲜</p> 我一直从事技术工作,不会写文章,但这些年来我时常在思念中寻找,寻找她老人家在我一生中留下最深烙印的东西,想把我所看到的、知道的妈妈点点滴滴的小故事,记录下来,让家里的后人知道他们的祖辈是什么样的人,记住他们的美德,并永远学习和弘扬这种精神。 一,格瓦斯<br>  格瓦斯是从苏联引进的一种饮料,它是用粮食发酵制成的,酸甜有一定的酒精度数,当时由于工艺处理有问题,喝多了容易中毒,在五六十年代市面上只有这种格瓦斯饮料,用一个小车拉着一个象汽油桶那样大的罐子售卖。大约在1962-63年,我8岁左右,家还在尚志县,住在县政府住宅,两趟平房条件还不错,有4间屋,家南边有一条东西大马路,路两边是小水沟,路通往县粮库,一到秋天送公粮时,路上是车水马龙。一天家里来了个解放军女军医,穿着军装还有军衔很精神还漂亮,她是妈妈的战友来看妈妈,我看到家里来人了,就跑出去找小朋友玩儿,我们在路边看到一个老人很奇怪,蹲在路边大便,一会儿坐着一会儿躺着,一会儿又大便,我们这群孩子就在边上看热闹,有大人路过说可能是得病了,但无人管。这时女军医要回家,妈妈出来送她,路过这问怎么回事?我们把情况告诉了妈妈,妈妈和女军医上前询问了一下,女军医说他在发烧可能是中毒了,要送医院治疗,现在需要给他保温,妈妈马上说先送到我家去吧,女军医在回去的路上负责联系他家人,妈妈急忙找人把他连背带抬往我家送,这一路我看到路过谁家谁家都赶快把门关上,生怕抬到他家去,到我家后妈妈让把病人放在床上,又给他盖了两床被子,过了好长时间他家里人来了,抬着送他去医院,人走后我看到床上、被子上到处是粪便和泥土。 <p class="ql-block">  过了些日子,老人的儿子来到我家说明了情况,原来他爸爸是去粮库办事,中午喝了不少格瓦斯中毒了,由于原来身体不太好,再加上这么一折腾几天后就去世了。他爸爸在清醒的时候多次说“一定要去谢谢这家人,这是领导家,不嫌弃咱,这么多人路过没一个人管我,只有他们家管了我,不然我们可能就见不到面了”,儿子说了好多谢谢的话,妈妈认为这件事情就过去了。在过春节时,老人的儿子又来了,用扁担挑了两筐粘米饼和粘豆包送来答谢,怎么说不要也不行,只好留下了。我当时年龄小也不太懂事儿,说粘豆包馅不甜,粘米饼油少不香,爸爸批评了我,“你不懂,这是人家最好最珍贵的东西了”,现在想起来62、63年,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能有这些吃的真是非常不容易了。</p> 让家里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春节,他又拿着这些东西来了,这次爸妈可急了,就是不要,他说你家都是贵人,是领导,还这样帮我们,不嫌弃我们,我们是真心的感谢呀!没办法最后还是收下了,这真让爸妈发愁了,以后再来送东西怎么办?这事赶的也巧65年10月我家准备搬往哈尔滨进省军区干休所,夏天他来家里做客时,妈妈没有告诉他我们要搬家的事,以后就失去了联系,爸妈不为别的真是不想让他再破费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这件事的印象还非常深,格瓦斯后来市场上没有了,可能是安全问题。近些年哈尔滨秋林公司又生产这种饮料了,当然现在和以前的不一样了,记得一次看到有人在大口的喝格瓦斯饮料,我就大声告诉他少喝能中毒,他一脸茫然的看着我,我是一阵沉默,我想起了妈妈,她那种毫无顾忌的、为了他人的安危往家里抬病人时的情景,永远印在我脑海中,虽然妈妈已经脱下了军装,但军人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护百姓的心始终不变。 <p class="ql-block">二,换棉裤</p><p class="ql-block"> 1965年10月我家搬到了哈尔滨,第二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学校都停课了,大院里的孩子都玩疯了,说学红军长征,到哪都走着去,每天到处走。进入冬天,我在外面玩,走路感觉腿疼,就去卫生所看病,新来的一位姓郭的年轻女军医看了看我的腿,不客气的说:都什么时候了,这么冷还穿秋裤不换棉裤,再过几天就该冻成关节炎了,你是谁家的?你妈妈不知道给你换棉裤吗?你妈妈叫什么名字?我去找她。这时我才明白腿为什么疼,原来以为是走路多了,这时卫生所的其他医生和护士都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都说这不怨他妈妈,他妈妈忙得很,天天帮邻居们做活,一定是没有顾得上自己家孩子。其实妈妈也问过我,我看她太忙了,晚上我们都睡了妈妈还在灯下做活,我就说不冷。</p> 现在衣服和棉衣棉裤都有卖现成的,棉衣外面套一件罩衣,罩衣可以经常洗,棉衣不用洗。那个年代棉衣直接穿在外面,脏了每年要拆洗一次重新做。妈妈白天在院里组织的家属制花厂工作,晚上回来还有一堆活要做,真是太忙了,没有时间照顾我们。妈妈下班回来说:郭医生去花厂批评她了,但家属们都为她说好话。我也很后悔,不应该去给妈妈添麻烦。后来妈妈熬了几夜,把我们的棉衣裤都做完了。现在我很少穿棉裤,偶尔穿一两次,每当穿棉裤和腿不舒服的时候,就想起小时候妈妈做的棉衣、棉裤是那样的合身暖和;想起她在灯下为他人做衣服的画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的母亲不但给我们做了棉衣,还为更多的人做了身上衣,想起妈妈累的早早的驼了背,弯了腰,我深深的感受到母亲的辛劳和伟大。 <p class="ql-block">72年妈妈与弟弟来部队看我</p> 三,半导体收音机<br>  1966年文革时期学校停课了,我和院里几个朋友学装矿石机、半导体收音机。参军到了部队后被分到通信营,开始学无线电报务,因我有会装半导体的基础,领导又让我到军区通信训练大队学习无线电修理技术,后来提了干,当了无线电技师,加上不断地学习深造,对修理安装电子管和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比较熟练。七十年代回家探亲,可有活干了,妈妈早早就做好了准备,今天领我到这家修电子管收音机,明天又把邻居家的半导体拿来让我修理,开始我探家时不带修理工具,后来每次探家都带上万用表,电烙铁等修理工具,再后来我还没到家,家里已经摆了一堆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照相机等待修理的物品,有的是淘汰了不想用的也拿来了,我就和妈妈生气,妈妈说别人修不好你能修好能帮助人家,说明你有本事多光荣啊!妈妈就是这样的人,能帮助别人做好事她就高兴,和现在一切向钱看,做什么都要回报的人相比,她就是“活雷锋”。在她的影响下,我在部队服役18年,在档案里记载的有21次被评为师直机关直属队学雷锋积极分子和先进个人,这些荣誉都应该归功于我的妈妈,她不但自己帮别人做好事,还教育自己的孩子做好事,是她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p class="ql-block">四,烈士后代</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有一次探家,看到一个年龄和我相仿的军人干部来看妈妈,这个人走后,妈妈给我讲了他的故事。他是妈妈战友的孩子,比我大几岁,在内蒙古军分区服役,前些年差点复员,是妈妈和战友的努力,他在部队提了干。原来有一天妈妈在院里碰到两个军人,想去看看内蒙古军分区王副司令爱人,妈妈说她住在我家楼下,我带你们去,路上妈妈问,我战友的孩子某某在你们那儿当兵,他干的怎么样啊?来人迟疑了一下,说阿姨不瞒您,听说他父亲有历史问题,组织上让我们来外调,如果情况属实,就准备让他复员了。妈妈听后顿时就急了,说他现在的父亲是继父,继父有历史问题不应该影响到他呀,他的生父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后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他实际是烈士的后代,如果为这个让他复员不公平,我去找你们领导说说。两个人听了,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在那个通信交通都不发达的年代,妈妈走路、坐公交找来了几个战友一起当着两位同志的面儿,为他写了证明材料,事后他没有复员几年后提干了。后来他知道了事情的经过,每次休假探家都来看看妈妈(文革后组织上调查清楚了他继父也没有历史问题)。妈妈就是这样一个正直、正义的人,敢于为别人说话,敢于争取,这一点真为妈妈骄傲。</p> <p class="ql-block">  但妈妈对自己孩子的事,是谦让的,68年文化大革命学校还在停课,大一点的学生有三个面向,当兵、接班留城工作、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省军区给干休所几个女兵名额,当时院里女孩多,都挣抢去当兵,家属们提议开会推选,有的家孩子没选上就去省军区闹,为了平息矛盾,爸爸在所党委会上主动提出自己女儿不去当兵了,妈妈也积极配合爸爸将好不容易得来的女兵名额让给了别人。后来姐姐去了遥远的边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姐姐走时都是自己拆洗被褥、准备衣物,院里有家属说妈妈,孩子要走了还在为别人忙。姐姐在兵团一年多入了党,这段经历为她今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边疆干了两年后姐姐当了兵,在部队工作积极表现好,被推荐上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后来当了军医,一直在部队干到退休。父母就是这样从没有特意的为孩子铺好前行的路,面对挫折和困难你们自己去闯,自己去珍惜,家里几个孩子都是这样,全靠自己去努力。</p> <p class="ql-block">70年代全家福</p> 五,爱家乡<br>  七十年代末期生活经济条件好一些了,结婚搬新家实行打家具,请几个木匠在家干几天,打几套家具,后来发展到打组合柜家具,即漂亮还实用。有一年我探家看到家走廊也放了一套组合柜,一问是姐姐的,姐姐同我说起了和妈妈生气的事儿。原来有一天妈妈在街上看到三个木匠在揽活,听口音是河北人,一问是老乡,家离得还不太远,木匠说还没有找到住处,妈妈就想老乡有困难我该帮帮忙,就让他们先到家里住,慢慢的再找地方,没想到这一住木匠就不走了,大半年时间他们早出晚归,有时候晚上没有吃饭,妈妈还帮着做点吃的,干到天冷了要回老家去了,姐姐说家里有木头也请他们帮忙打一套家具,没几天组合柜打完了,结果一分钱也没少算。事后姐姐和妈妈生气,问妈妈他们在咱家住,有时还给他们做饭吃,要他们钱不?妈妈说要什么钱,老乡有困难帮一帮,姐姐说在咱家住了这么长时间,你又出被褥又做饭,别人还以为你收了多少钱呢,你不收钱,至少给咱家干活少算点,这是人之常情吧!可妈妈并不这么想,她付出再多也从不计较!她热爱家乡,看到家乡人格外亲。 <p class="ql-block">  她从参加革命出来,因为忙没有回过几次家,我所知道的一次是76年妈妈回老家探亲,回来在沈阳换车,顺道来部队看我,我见到妈妈时感到很惊讶,她穿戴很寒酸,我知道妈妈原来有一双皮凉鞋,平时舍不得穿,有重要事时才穿。可这次穿的却是一双布鞋,又小又旧像拖鞋,我就问妈妈怎么会这样?妈妈说家里“亲戚”多也比较穷,能换的都换给她们了……我要给妈妈买双鞋,她说家里有,不用买回去就换了。我们家人多,不富裕,平时省吃俭用,家里的收入就是爸爸的工资,有时不到月底就花完了,可是她送别人东西很大方,只要老家来人,妈妈就说你看家里哪个东西能用上就拿走,实际家里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她多年没有穿过新衣服,子女给她买点儿能用的东西,不知什么时候就送人了。</p> <p class="ql-block">  妈妈参加革命入党参军就是为了家乡人们过上好日子,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您的家乡已发生巨变,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妈妈您可以放心了。 </p><p class="ql-block"> 再说那三个木匠,回老家过冬,把部分干活的工具放在我家仓库,说开春再回来,可是几年也没有音讯,我觉得不知感恩的人什么也做不长。</p> <p class="ql-block">70年代末期妈妈和姐姐、小外甥</p> <p class="ql-block">六,小棉袄</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过春节,我和爱人带儿子回家看望爸爸妈妈,妈妈给我爱人一件自己做的小棉袄,说你们离家远我也帮不上你们,我做了一件棉袄送给你,算是一点心意吧!父母没有埋怨我们长期不回家,还说没帮上忙,让我们很感动。我看着眼前这件棉祆,真不敢相信是妈妈做的,棉袄比买的还漂亮,真是下了不少功夫,爱人穿上即合身又好看。据我所知妈妈没有给姐姐妹妹们做过这样的棉袄,这件棉袄爱人舍不得穿,一直保留着。</p> <p class="ql-block">妈妈做的小棉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妈妈为家人为他人操劳了一生,就 是在年岁大了干不了活的时候,还在想着为别人办事解难,如给别人家的孩子介绍个对象,找个保姆,找个医生等等。那个年代电话少私家车几乎没有,妈妈只有乘公交车或走路去,妈妈身体不好血压高,每天服降压药,因头内毛细血管破裂晕倒送医院抢救过。对门的阿姨和我说,别让你妈到处走了,这么大岁数又有病在哪摔倒了怎么办?但妈妈不听劝也不服老,我行我素,直到走不动为止,这就是我的妈妈。</span></p> <p class="ql-block">87年全家人在松花江边</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后期我转业到地方工作,没有探亲假了,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回哈尔滨看望父母 ,在家里呆个两三天,以后好多年都是这样,父母的事儿也就关心知道的少了,直到父母离开了,才感觉到关于父母参加革命几十年为国家为人民所做的工作等好多信息都没来得及详细询问了解,战争年代父母获得了好多枚纪念章,每一枚都应该有好多故事,遗憾的是现在我记忆深刻的就是以前知道的这几件事。</p> <p class="ql-block">父母获得的部分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姐妹们听说我要写写妈妈,也给我提供了一些关于妈妈的事,讲述的我已经编到文章里,文字的一同附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面是姐姐写的几件事:</span></p><p class="ql-block">一,干休所有个干事,来自农村,一年他母亲来看他,这个干事就来我家借被褥,他媳妇是大城市人,别人说是她谦弃婆婆脏不让用自家被褥,母亲毫不犹豫地将家里的新被褥借给他。当时我们都不理解,觉得她太傻了,现在我们理解了母亲,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别人有难她就是要帮助。她的善良与助人,感染影响了我们的一生。</p><p class="ql-block">二,八九十年代社会上流行传销,母亲知道后告诉我不要搞传销骗人,当时因为工作的关系有好些人找我做传销,但在母亲的教导下,我坚守住了自己的良心。</p><p class="ql-block">三,母亲虽然没有太多的文化,但她一生为他人着想,善待他人,燃烧自己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出嫁时母亲都嘱咐我们结婚了就为人妻,为人母了,要孝敬公婆,勤劳爱家,她的告诫和身传言教促进了结婚后我们每个家庭的合睦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87年全家人在松花江边</p> <p class="ql-block">  当年大妹妹也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了,在农村入了党。她回忆并写了二件事:</p><p class="ql-block">一,1977年春节前,我从乡下农场返家探亲,带了约20斤绿豆,妈妈见到我带来的绿豆,非常高兴,一再说“太好了”,我心里也很高兴,(要知道那时候的绿豆是凭供应证购买的,是统购粮食,哈市的粮店没有售卖的),看着妈妈拿起整袋绿豆就准备往外走,我急忙问你要干啥去?妈妈说所里有个干事,前些日子问我,你女儿下乡你家有绿豆吗?绿豆能败火。妈妈就把这事放心上了,想着马上给人家送去,我当时就拦下了她,我说妈妈,你不能把一整袋都给人,咱们家也留点,给他拿一些就行了,妈妈说咱家不需要,拎着整袋绿豆全给那位干事送去了,我真是想不通,坐了七八个小时火车,一路拎到家,还没在家热乎一下,就一粒不留的全部给人了,哪有这样无私帮助人的?这就是我的妈妈! </p> 二,1984年秋,所里有个阿姨的儿子娶了个农村媳妇,孩子两岁多才回来,这个媳妇和妈妈唠家常的时候说,她想一边带孩子,一边再照看几个孩子,既能挣钱,又能把自己的孩子带大。妈妈听说后,就主动去帮忙,把家里的大双人床,小板凳,小桌子,一个不留全部给人家搬去了,等我们需要用小板凳时,还得把家里吃饭坐的大板凳放倒了用,很不方便,这还不说,还动员我把儿子也送到这来看,我儿子当时2岁多,在单位的托儿所,每天我得抱着孩子坐一小时的单位通勤车,比较辛苦。我一想孩子也不遭罪了,我也不用急急忙忙了,有点啥事回来晚了,妈妈还能帮我照顾,花点钱图个省心吧,我就同意了。妈妈不仅把我的孩子劝说到了幼儿园,还主动去所里、去院外,看见有这么大孩子的家长就主动去搭讪,帮忙招人,很快就招来了十多个小孩儿,幼儿园很快开张了。我想这回妈妈可以轻松了,谁想妈妈更忙了,又去幼儿园帮着照看孩子,帮着买菜、做饭,比上班的人还忙,家里什么事也没空管,我就不能理解,哪有这样帮助人的?妈妈和我说人家不容易,又不上班,又不挣钱,咱能帮点就帮点呗!这哪里是帮一点啊?出物出工出力,我儿子托儿费一分也不少缴,(那时我们一个月才挣40多块钱,她家一个月能挣到200多块钱)也没有给妈妈一分钱,我们不图钱,说的是事儿。 <p class="ql-block">  我的妈妈,把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他人,当成自己的工作来做,院里无论谁家有大事小情都会主动来找我妈妈(老田)帮助,所里的大人小孩儿都称妈妈是“活雷锋”,妈妈也无愧这个称号,一辈子以助人为乐为兴事,外人的事胜过自己家的事儿,一辈子为外人活着,把帮助别人当成了己任。妈妈这种待人情怀不但贯穿了她自己的一生,也给我们子女树立了一生待人的准则。我们兄妹六人在妈妈的熏陶下,淳朴善良,都愿意帮助别人。</p> <p class="ql-block">89年全家人在松花江边</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把妈妈的故事也是那一代人的故事写出来,是让我们家的下一代知道并记住她们的高尚品德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我们为有这样的妈妈而感到骄傲。她永远是我们的好妈妈,我们永远怀念她、学习她!教育好我们的后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21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