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享其“乘”

月玲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上海城市公交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此文发表在《上海档案》杂志2020.09期上,并获得了佳作奖</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闲时在家喜欢翻看母亲当年留下的“宝贝”:购粮证、煤球卡、全国粮票——那个时代家家户户都有的“证书”。今天无意中看到一张母亲曾用过的公交车月票。时间:1992年4月,票价:12元(照片1)。注视这张公交月卡良久, 那些当年乘车的情景开始回放。</p><p class="ql-block"> 车票卡见证那个时代</p><p class="ql-block">1980年,我开始每天乘坐公交车上学。一上车,总听到“上车请买票,月票请出示”这句话,这是售票员在车离站时的专用语。如果没有月票,那么单程购买的票价,是以你所乘公里数而定的。汽车的票价5分、1角、1角5分;电车的票价4分、7分、1角、1角3分。</p><p class="ql-block">80年代的公交车票大约2.5*6厘米见方,竖版(照片2),从左向右,由上而下印有从1~20或以上的序列数字,这些数字代表不同的车次、站名等专属信息。售票员如同精准的电脑,通过你的上下车站迅速反应出你的票价,并从票板上撕下一张车票,在数字上轧一个小孔,以记录你的上车位置。由于很多时候车厢里人多拥挤,售票员会喊:要买票的人,可以叫旁边的乘客搭把手(上海人也叫摆渡),往我这里传一下哦!接着很快就出现一会儿传钱、一会儿传票的热闹场景。我个子高,有1.7米 ,在当时的车厢里有点“鹤立鸡群”,看着车厢里的人,着装颜色都是“黑乎乎”的,一只只胳膊在站立着的乘客头顶上,伸来伸去传递着票钱,可谓是上海人乘车的一大“景观”。</p><p class="ql-block">受当时生活条件的限制,很多人为了减少车票支出负担,会尽可能多走几站路。以我父母为例。父亲当年在老西门上班,可乘坐11路环线电车,这车票价全程统一4分钱。但他总是在体力可支时,步行2~3公里,大约40分钟,这样每天就节省了8分钱,一个月可节约2.08元钱。我母亲本可以在家附近先乘一站65路公交车,花费5分钱。到16铺,再换22路电车,直达杨树浦的上海手表厂上班,可她总是步行到22路十六铺的终点站。这样每天就可以省出1毛钱,1个月就可以节省2.6元钱。不要小看这合计4元多,日积月累,可是当时一笔可观的生活费!</p><p class="ql-block">买票的乘客,必须保管好自己的车票。因为经常会有查票的人突击检查,如果发现既没月票,也没买票的“逃票”人,轻则补票、罚票,重则移送派出所!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一起上车,他们都有月票,而我光顾着说话,竟忘记了买票,偏偏又遇上查票的人,我一脸的尴尬……好在旁边同学帮我解了围,最后以补票了结。那份窘境,让我下决心一定要有一张公交车月票。</p><p class="ql-block">市区的公交电车在行驶中常发生“翘辫子”的趣事。那时的公交电车外形和现在的差异不大,但由于技术落后,经常会在途中“啪嗒”一声,头顶上的两条电线杆子(我们戏称为“小辫子”)脱离了电线,荡在半空,电车自然开不了。这时驾驶员和售票员就会下车,把小辫子搭上电线,车子重新启动。出现这种情况时,车厢里的乘客们会打趣地笑道:哦吆,车子“翘辫子”了!</p><p class="ql-block">我难以忘记的是早晚高峰时段的车厢里,乘客间摩肩接踵,车辆关门时,往往需要有人在下面推一把才能关上车门,到了要下车的站,连转身都颇为艰难。我经常因到站而挤不出来,耽搁准时上班。我也很怕在酷热的夏日里坐车回家,因夏天雨水多,路边常积水,很多人就在公交车道上中骑自行车,严实挡住了公交车的路,公交车也就开成了自行车的速度。闷热的车厢、咕噜噜叫的肚子,真所谓“行道迟迟,载饥载渴”。</p><p class="ql-block">那年代的公交车中间有一段会随车辆转弯而移动的转盘区域,两边放置了双人座椅,有点弯弯的弧度,我们喜欢把它叫做“香蕉椅”。香蕉椅在车辆的中段,在它所对应的车外两侧,是用厚厚的油布做成手风琴风箱形状的折蓬,当年这个“柔软”的中段,给长长的车身平添了不少旋动的感觉。香蕉椅所在区域,也是车辆拥挤时扒手们喜欢的地方。当大家被挤得只顾拉紧扶手时,小偷们就开始寻找目标,一旦行窃成功后便从中门迅速溜之大吉。好几次我听到有人大喊大叫:我的钱包被偷啦!</p><p class="ql-block">乘车最开心的就是有个靠窗的位置,可以观赏沿途的窗外。我每天乘坐65路公交车,经过最好看的地方,是从延安东路外滩,到北京东路外滩一段,可以看到粼粼波光的黄浦江水,江面上穿梭的小船,苏州河与黄浦江的“分水岭”,还有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以及江边游玩拍照的人群。这是上海最有都市味道漂亮风景线。</p><p class="ql-block">终于等到了自己拥有月票的时候。刚开始时,我总会从包里掏出月票,对着售票员方向晃一下:月票哦!有时候还会故意提高声音说:卖票员,我月票哦。难以掩饰的得意溢于言表——我再也不用担心忘记买票了!</p><p class="ql-block">那些年,市区月票的价格是6元,这个价格是新中国成立后,从1956年发放第一张月票开始,前后维持了34年。直到1990年2月,相继上调了价格,从12元、20元到25元(照片4)。</p><p class="ql-block">一张市区月票卡,约有9*6厘米见方,横状,顶端一横排标有明显的官方称谓:上海市公共交通月票。其下最左边是使用者的照片,代表照片不能随意更换。紧挨着照片右面的就是每月都必须更新的月票花,大约有3*5厘米见方,横状。这块小小园地,却是整个月票卡的寸金之宝。上世纪80年代初,月票花多被一些画家或摄影师的作品占据:外白渡桥、上海大厦、豫园、松江方塔等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月票花也就成了广告花,各种产品广告络绎不绝。我母亲留下的这张月票上就有“申水牌净水器”的广告。我印象深刻的月票广告是1987年下半年,月票花上的广告全是“凯歌牌电视机”。</p><p class="ql-block">除了广告,方寸月票花还曾是社会政治宣传的阵地。一位公交行业的前辈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1969年的8月份,居然曾经出现过两个版本的月票花,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了迎接建军节,先面市的月票花设计图案是一面迎风飘扬的八一军旗。设计者将旗杆竖在左面,旗面随之从左向右飘起。在那个强调“东风压倒西风”的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这张图被指责为有“西风压倒东风”倾向,必须停印!眼看月底已到,最后万般无奈,只能以没有任何图案的白底红字,印一条“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之最高指示匆匆面世(照片5)。当然,月票花也时有贴近老百姓,飘出浓郁生活气息的时候。1991年全年12个月的过江隧道票花,就印有中国特色的12生肖图案(照片6)。</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除了市区月票卡,还有普线卡、郊区卡、线卡、过江隧道卡和学生卡以及季卡。上海公交月票卡就这样和我们相处了40年。直到1996年,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使公交月票卡的旧体系退出江湖,就此作别。当年公交车票卡的方寸园地,被经济发展的浪潮冲破了边框,被小康生活中的老百姓装进了记忆。</p><p class="ql-block"> 现代化公交很暖心</p><p class="ql-block">随着信息化时代来临,新科技渗透了各行各业。公交领域也迎来了新时代。我们有缘看到地面造高架、地下修铁路、水下建隧道、半空还有磁悬浮;我们有幸见证城市面积在扩展、公交车辆数在叠加。现代化的公交新格局正在形成。</p><p class="ql-block">由于工作关系,我从1994年以后的出行都有专职司机负责,所以对改制后的市区新公交知之甚少。直到前5年,我离开职场,在停车不方便的时候,也开始和公交重新相处。我常坐57路公交车,从娄山关路到静安寺。令我惊讶的是,我们的公交车开始有情怀了:没有售票员,但有了守规矩自觉刷卡投币的乘客;每一站启动时,播放机温馨响起:车辆启动,请拉好扶手。上车请往里走。下一站是……所用的语言除了普通话,还有上海话和英语。想得真周到,如果外地人或外国人上了车也没顾虑了。车厢里的提示牌,除了站名信息,还有天气温度,真是小小车厢装满了温馨!车厢里还有电视终端。有新闻娱乐节目,让乘车不再单调。</p><p class="ql-block">非上下班高峰时的公交车已不再拥挤了,从乘客间的闲聊中,我能体会出一种开心的味道:哦,现在公交好得来;阿拉今天去什么地方吃饭呀;前几天又去了哪家农家乐呀,玩了那些好地方呀……叽哩哇啦,说话间都听得到欢笑的余音。</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回,我和80多岁的婆婆聊起坐公交的体验,她眼睛也放光了:“你知道吗, 国家经济发展得好了,老年人坐公交免费啦!”“不花钱坐公交?怎么可能? 为什么?”我问。老太太自豪地说:“这是政府给我们老年人的福利呀!老年人只要行动方便的,都坐公交外出了。那时候只要不是上下班高峰时间,汽车里地铁上,一片银发世界。”我跟着她的描述,想像着那场景。她还说:“有时司机会等我们都站稳或坐定了,再发动车子。就生怕老人出危险。”“司机多有耐心呀!你们真开心!”老太太说:“那当然,我从曲阳新村到你家,一辆公交,两部地铁,一个来回加起来十几元呢,这不,都不用花费了。政府对老年人有多好!最近政府又把老人坐车的钱改为综合津贴发到了我们的银行账号里。”一番言语说得好激动。社会发展了,老人能享用改革红利了,蛮叫人羡慕。</p><p class="ql-block">在新公交的行列中,地铁的魅力无时不在。1990年上海开始建设第一条地铁线,1994年正式运营。地铁票纸质票到地铁专用卡(照片7、8),再到公交一卡通全覆盖。“尽管地铁里见不到太阳,但我们打造的地铁却充满阳光。”这是时任上海地铁总公司领导的石总曾对我说过的话。果然,今天的上海地铁已领先了全世界,成为了世界上拥有最长地铁线的大都市!</p><p class="ql-block">从1994年的第一条1号线,到现在的13条市区线、3条城际线、1条专线,累计全长700多公里,其中11号线已经跨出上海,通到昆山地区的花桥。城际线的开通,意味着老百姓坐地铁更方便了。周边城市的房价普遍低于上海,大部分来上海工作的年轻人,可以不再为非要在上海买房而发愁。他们在周边城市选择买房,城际线打通了他们从周边城市到上海工作的高速通路。我有个亲戚,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因高房价,只能租房。鉴于国人租房不如买房的传统观念,她选择了在太仓买房。路经太仓的城际线开工消息传来,她欣喜无比。</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我,是地铁10号线的常客,西到虹桥机场高铁站、中到淮海中路新天地,再到江湾地区五角场,四通八达。经常看到车上好多来回于机场或高铁站的乘客,都带着大小行李,但只要见到需要照顾的乘客,都会有人自觉让座或提供帮助。有次一位操外地口音的姑娘,上错了地铁的方向,或许着急,或者不熟悉地铁,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话,还哭了。这时周围的乘客都劝她不要着急,并仔细询问要去的地方,耐心告诉她具体的换乘方法,很耐心,很友好,这种气氛很暖心。</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公交车,没有了拥挤,却有了空调;今天的公交卡,都是智能芯片卡,只要一卡在手,乘遍上海便无忧。近年来人们还可用手机二维码,上车扫码更是一个字:爽。窗外的风景,早已不只一个外滩,公交车所到之处,城市披红戴绿,建筑万般风情,穿戴整洁漂亮的各色行人为这个城市带来了灵动的风景。</p><p class="ql-block">上海的公交出行正以其崭新的面貌现身于城市的东西南北,老百姓们喜闻乐见,坐享其“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