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固始郑成功墓地说</p><p class="ql-block">郑成功于永历十六年病逝台湾,享年三十九,初葬于台湾的台南州仔尾。固始郑成功墓地展示资料:郑氏族谱记载康熙二十二年( 1682) 六月,施琅降清,攻取台湾后,挖掘郑成功灵柩献于北京,康熙“特旨恩准归”葬故里。后当地民间一直传郑氏祖茔地有大墓“犯官之地”,但是不知墓主是何人。固始县县志记郑成功墓调查报告记载:参与挖墓的农民郑大世、郑大学等人还健在,当年他们看到墓内板前有“郑成功之墓"的木牌,男尸的围带上绣有“上部本府郑成功”七个字。民间传说郑克域为了郑成功安眠地下,不受干扰,护送郑成功灵柩从北京到固始郑家飨堂安葬;为了遮人耳目,又派其弟郑克举到福建南安刻了一块《郑氏附葬祖父墓志》,声称郑成功附葬在“郑氏乐斋公茔”祖坟里。</p> <p class="ql-block">郑成功,名福松,又名森,号大木,福建南安石井镇人。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七月十四日生。明廷赐朱姓,改名成功,字明俨,封招讨大将军、忠孝伯、延平郡王。海内外尊称为“国姓爷”。一生奉明为正朔。抗清失利,转战台湾,驱除荷兰殖民者。收复祖国宝岛台湾后,置府县,编户籍,务屯垦,兴学校,对台湾社会发展贡献极大,不幸积劳成疾,于永历十六年( 1662 )五月初八日薨,享年三十有九。初葬台南州仔尾,是杰出的中华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郑氏宗支《石井本宗族谱》载"唐光启间( 885 - 888 )先世光州固始县入闽”。固始县汪棚乡邓庙村忙牛地郑氏祖茔,中有高出地面2米多大塚一座,民间传言葬有“犯官”, 墓主一直秘不可知。1970年正月“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经月余时间对该塚挖凿,清除表土层后,发现“搪滑泥”(熟糯米拌石灰、 瓷粉混合物)做成的墓穹 ,穹下为3厘米厚石 条砌成的石槨,石槨下 为木椁,木槨内存有一-尺多深“香水”, 水中有四只陶罐支撑一副棺材,棺前立块木牌,上书"郑成功之墓”。揭开棺盖,见墓主身着黄色官服,胸部绣有五彩团龙,团龙上绣有“土部豐府郑成功”七字。后原址复葬。经考,墓左上郑庄即其祖里。对此,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猷先生1982年4月15日,在《福建侨乡报》刊文《郑氏史事管窥》云: 1683年清廷派兵攻取台湾后,曾将其灵柩挖献北京。康熙三十八年( 1699 )颁旨准葬故里,长孙郑克块,”爰令弟克舆假回襄事”, 在南安置疑塚十座。福建史家认为郑成功南安祖茔累遭清廷毁坏,固始出土有铭文的郑成功墓葬,定为其长孙为防不测秘而为之。祖地固始1994年《固始县志》载有《郑成功墓调查报告》。</p> <p class="ql-block">树高千尺,叶落归根。郑成功终葬固始,三百年隐秘大白天下,成功公祖地安息,得其所在。成功公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铭曰:南安毓秀固始遗长。华夏之光,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违父奉明,志抗强梁,两岛屯师,敕封郡王。驱荷复台,统我岩疆。皇天罔极,壮志未偿。魂归来兮,身拊故乡。英灵不灭,万世永仰。德泽浩淼,长发其祥。千秋功业,山高水长!</p><p class="ql-block">固始县根亲文化研究会郑文焕撰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