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1945年5月8日晚(苏联时间已经是5月9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美国和西欧国家定于每年的5月8日为二战胜利纪念日, 苏联将5月9日定为二战胜利节。</b></p> <b> 二战时有两支歌曲同时在欧洲战场广泛传播。一首是在苏联东欧战场传唱的“喀秋莎”,另一首风靡在西欧战场的“莉莉玛莲”。这两首歌曲分别用了两个普通女孩的名字,</b><b>给在战火硝烟的士兵带去些许温存和慰藉……</b> <p class="ql-block"><b> “卡秋莎”唱的是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祖国恋人的思念。“喀秋莎”没有战争离别的哀伤、惆怅,而是激昂,欢唱,鼓舞战士勇敢战斗不拍牺牲。</b></p> <b>为表彰歌曲《喀秋莎》在二战中起到的重要鼓舞作用,让其作为二战的见证永久地留存下来,在歌曲作者的家乡建立了“喀秋莎”雕像和一组象征性的建筑—“喀秋莎河岸”。</b> <b> 2015年。莫斯科举行了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国解放军仪仗兵组成的方阵伴随着俄罗斯军乐队演奏的《喀秋莎》走过红场。</b> <b>“喀秋莎”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熟悉的苏联歌曲之一,人人会唱!分享乌兰图雅演唱的“喀秋莎”:</b> <b> 《莉莉玛莲》唱的是一位德国女孩站在军营外的路灯下,和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泣别的场景。二战期间,这首德语歌曲冲破了交战双方的界限,传遍了整个西欧战场。据说每当电台播放这首歌曲,双方士兵自动停战,在战壕中倾听这首哀伤惆怅的《莉莉•玛莲》。二战后,这首歌曲唱遍了全世界,各色语言无数版本,成为追求和平的象征。</b><div><b> 德国大导演法斯宾德于1981年拍摄的一部二战反抗德国纳碎的电影,电影的名字就是取自同名的歌曲“莉莉•玛莲”。 请欣赏电影女主角演唱的的“莉莉•玛莲”。</b></div> <p class="ql-block"><b> 这两首分别用了两个普通女孩的名字的歌曲,一首激昂欢畅,另一首哀伤惆怅。</b></p><p class="ql-block"><b> 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眺望勇敢战斗保卫祖国战士……</b></p><p class="ql-block"><b> 莉莉玛莲站在军营外的路灯下,等着战场的男友归来……</b></p><p class="ql-block"><b> 至今,这两首歌曲仍在世界传唱,但苏联没了,两德统一了……</b></p><p class="ql-block"><b>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