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轶事(10)

水滴石穿

科研组 <p class="ql-block">弹指间,50多年过去,恍如隔世,曾经庄稼地里的青春,历历在目,虽已尘封多年,却挥之不去。断断续续的写了十篇,就用此篇做个收官吧。</p> <p class="ql-block">下乡的第二年,由于身体的原因在家里住了许多日子,后来大队照顾我,把我调进了大队的科研组,相对劳动强度低了一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组里连我有四个年轻人,两男两女。组长叫王万墩,村里的团干部,是一个十足的愤青。另一个男组员叫都复栓,平时话不多,但是有点一根筋,挺倔的。再就是六荣姐了,她大我两岁,性格很好,但心气特别高,会唱豫剧,是村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里绝对的台柱子。</span></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农村尽管生产力落后,但还是不断有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比如培育新品种子,火炕红薯育秧等等,还要经营实验田,用推广的新品种子在实验田提前种植,预测产量。</p> <p class="ql-block">几个年轻人在一起,因为比较能谈到一块儿,心情自然很好,离家后的困难似乎也变少了,再加上他们对我的关心照顾,身体也渐渐好起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时间真快,知青一批批的返城,我也不例外的要走了,虽然回家的心情很迫切,但在这一刻又有点难舍,不舍我的第二故乡,不舍我朝夕相处的朋友。</span></p> <p class="ql-block">前几年我又回到村里,看到万墩患病偏瘫了,难过之余我并不感到意外,以他年轻时的性格看这是必然的,他太要强,总觉得怀才不遇,到头也没冲出命运的安排。</p><p class="ql-block">比我大一岁的复栓,是个不闻外界事只埋头自己小日子的人,没有欲望很容易满足,标准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典范,他现在生活的平和幸福。</p><p class="ql-block">我走后不久,六荣姐投奔到河北建筑且流动单位的姐姐去了,也离开了村子,隐约听说她找了个转业军人,后来随人家落户到了北京,到底的详情没人能说得清。</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科研组,多么有朝气,我们天天一块上工,一块下工,村里人都羡慕极了。转眼大家都老了,相信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小插曲,任谁都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