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汤永固—汤家村

汤浩兵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汤家村,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五泉乡,1983年因行政区划变更为陕西省杨陵区五泉镇,现在调整成国家级杨淩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陵区五泉镇。</p> <p class="ql-block">  汤家村在五泉镇西南方向一公里处,村庄总体布局东西走向,孟杨公路延伸段穿村而过 ,下辖三个村民小组,现有户籍人口1761 人,耕地面积1800亩,土地全部实现流转,以设施农业大棚种植瓜果蔬菜为主导产业。新修的107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凸显,为汤家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村在方圆十几公里是一个大村,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村落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孝道文化大村大社风范一直践行,汤家祠堂门口那口古井滋育着祖辈世代村民,古井的遗迹老人还可辨认起具体位置,汤家祠堂现在是我村响当当的文化名片,直到现在汤氏家人结婚都要去那里——老祖宗先人案下拜祠堂,这个风俗一直传承下来。</p> <p class="ql-block"> 汤家村是以汤姓为主体古村落,另有崔王谭三姓 各一户,是解放后土改时期都是以亲戚关系迁入本村。汤氏人家历史渊源很深,最早可追溯到中古时期的成汤,现在有村史记载和老一辈流传下来的说法是,明朝时老祖宗汤和(1326年—1395年)与朱元璋东征西战,战功赫赫被封为信国公。他在西征陕甘宁时,曾留下一支汤姓子弟驻扎于此地,才形成了今天的汤家村,至今已有第33代,村子解放前老城东西走向,城门朝西,门上匾额书有“金汤永固”,耀眼生辉。进城门后,有台石碾记载汤姓历史,村西二十米处有清朝雍正年间的建造的汤家祠堂。村中曾有清末民国人汤鼎明(1876—1948)幼年随父学医,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充实祖传秘方,并自制成药,对痈疥,疗疮等能药到病除,民国22年(1933年)扶风县县长童曙明专门赠“良医济世”牌匾一面,汤氏软药也是杨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 <p class="ql-block">  汤姓可以说是从明朝起才结束了兵荒马乱的游牧生活,老祖宗汤和后裔在此地安居乐业,定居繁衍生息,哺育四个儿子,形成了今天的四大分支族——东西南北分支,这就是村子最早雏形。由于不断地繁衍生息,我们村子按照先祖弟兄四人分为东份西份南份北份,东西北份在后来几百年发展中,人口兴旺,南份则相对发展缓慢。村子老堡子是由丈余之深的城壕绕堡子一周,解放前每到太阳落山城门关闭,城壕天险杜绝了匪患的撺入,防护着村民平安。大城门西就是在现在已恢复起来的汤家祠堂,祈佑着村民的平安。结婚在村西汤家祠堂祭祀先祖,这也是唯一传承下来的,祠堂现在已成为我村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村民在此沟通交流的福地,很遗憾那口古井已荡然无存,有望在原址恢复起来,增加点眷念和乡愁。</p> <p class="ql-block">  古村落西南城墙边三百年的大槐树(中组汤平社家后院),现在依然伟岸挺拔,枝繁叶茂,见证着我村历史变迁发展。民国十八年(1929)关中三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村中能走动的大人,小孩结伴都出门逃荒要饭去了,据村中老人说出门逃荒,南到陕西户县秦岭一带,北至麟游等地,在家老弱病残活活饿死不少,民国二十一年(1932)灾情有所好转,田地有所收成,才以勉强度日。</p>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村民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大部分家庭居住土坯厦房,低矮黑暗,有八户居住的是地窑。村中有老人还记得1931年七月的一天,空中阴云密布,一声惊雷,天空忽然降下大暴雨,因本村地处低洼之地,一时间四周洪水奔涌而来,村民房屋被水冲塌,居住地窑的的院落被大水漫过,土坯厦房随时面临塌房的危险,损失惨重,那次水灾当时也死了不少人。 </p> <p class="ql-block">  汤北组街道什字皂角树,近百年树龄,郁郁葱葱,焕发着春天的活力,承载着我村村民近几十年的光辉奋斗历程。那里有我童年的回味,北场皂角树下打皂角,相约玩童,攀爬老城墙,骑坐在大槐树上,追逐嬉戏。沧海桑田,一代代勤劳勇敢的村民的奋斗发展,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饮马石,村中古碑、灵缘寺、石佛爷塑像、古饮水井原处、村西涝池,书写记录着古村堡六百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刻写汤家村历史的活化石—村西石碾。有二百年历史了,用手推着大碾盘石上的碌碡回味着逝去的岁月,珍惜现在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  村西广场绿化带边的饮马石,有近百年历史了,在农耕时代和村民生活息息相关,农业社时期饮过马。这些老物件谱写着村子历史,见证了汤家村的历史兴衰,要集中安置,适当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  汤家村人杰地灵,从古至今,人才辈出,中医外科医术颇有名气。汤氏外科传人汤省三,老一代人都有记忆,他汲取传统中医理论掌握独特的治病疗法,民间行医,为人忠厚,行善积德、治病救人、在我们四方远近,好名传扬。中医外科世家汤明科,医术高超,十里乡邻都有影响。秦腔艺术丑角演员汤涤俗(1900—1967),扶风县五泉乡(今杨凌区五泉镇汤家村人),有确凿的文献档案可查,12岁入易俗社学戏,三期学员,工丑角。他酷爱秦腔戏剧艺术,又聪慧好学,在毕生丑角表演中,称为易俗社三大名丑。我村的这这位杰出人物(村民汤宗社之祖父),有兴趣的可拜访一代艺术家的后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汤家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村民都知道,北组有一块田地叫军地,村中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回忆,这块地叫军地,是因为在1949年解放大西北时在此地打了一场著名的扶眉战役,那块田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后勤人员集结地,当时扶眉战役最初就从这里打响,军地有力地制约了胡宗南马步芳残部的四处逃窜,为扶眉战役胜利奠定了夯实的基础。有老人回忆当时情景,那时他们都是孩童,听见了从绛中方向传来了激烈的枪战声,国军38军及其他军队败逃,被我解放军在后方追赶,国军溃败一路南逃,沿途遗弃军用物资,生活用品不计其数。在汤家村就看到许许多多纪律严明的解放军从村子边越过,听到震耳的炮鸣声,我解放人员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西南追击,国军南逃过渭河时伤亡很惨重,由于是七月份河水暴涨,大部分败兵被河水活活淹死,只有少数人逃过河去,这次战斗我方人员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村村民给解放军战士送水送饭,有力支援解放军作战。解放后,军人事务部协同扶风县民政局,在军地及附近村庄收集五百多具烈士遗骨,并在高家学校操场开了隆重的追悼会,最后那些烈土遗骨归宿到了常兴车站扶眉战役烈士陵园。村民还自动给国家交还了流散在村庄田地的军马匹,及暂时没有带走的枪支和一些军用物资。军地就是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而叫起来。</p> <p class="ql-block">  国有历史,村有记载,老人世代相传,才有今天完美的和谐古村庄。一张张图片展现出汤家村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老物件追忆着先辈的岁月,村史就是村民一部的奋斗史,抚今追昔,忘记过去就意味着失去一些美好东西。</p> <p class="ql-block">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做新时代的开拓者。汤家史册传后世,金汤永固万代铭,愿每一位汤家儿女能秉承先祖遗风,共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值此建党百年之纪,同根一家亲的汤家村民团结起来,为我村十四五开好局,五年发展做好规划,献计献策,共谋福祉。文化振兴,就是最好的继承和发展,一切会越来越好。最后让我们共绘汤家美丽画卷,让父老乡亲生活实惠更大化。</p> <p class="ql-block"> 由于村史编委水平有限,时间仓促,文字整理历史事件叙述有不妥之处,敬请提出宝贵意见,及时校正。最后特别注明,村史部分参考县志文件,及查阅区档案馆资料,村中老人回忆,揉合而成。欢迎村民同志们踊跃提供素材和图片,编委会将及时采编,进一步完善充实,讲好美丽汤家村故事。</p> <p class="ql-block">  特别鸣谢,村两委会对村史编排工作的支持和广大村民的热心参与。文中图片是由村委会提供,村史有不足之处,望大家及时指出,编委进一步充实完美。</p><p class="ql-block"> 2021—04—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