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学良公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0号,这里是爱国将军张学良曾经的居住地,也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公馆原本为金家巷5号院,由西北同济信托投资公司于1934年至1935年年修建。1935年9月,张学良从武昌抵达西安后,,先暂住在西安新城,后来租住到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整个公馆坐南朝北,主体由三座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一字排列,从东向西依次编号为A楼、B楼和C楼。楼内木质地板,白色墙壁,房间都不大。楼外青砖红瓦,楼门北开,顶部都是花形铁钉,状若刚刚绽放的花蕾。</p> <p class="ql-block">这是C楼,也称西楼,一层有张学良的办公室。1936年12月14日,宋美龄派蒋介石顾问端纳,携带她给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亲笔信飞抵西安,了解事变真相和张、杨意图。张学良在此接见了端纳,并向他阐述了西安方面的主张。</p> <p class="ql-block">二层的会议室,是张学良接待客人和举行会议的重要场所。1936年12月22日,宋子文和宋美龄飞抵西安,12月23日和24日,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和宋子文、宋美龄在这里进行了两次谈判,迫使蒋介石同意接受停止"剿共"和联共抗日等六项协议。</p> <p class="ql-block">位于三层的张学良、赵一荻卧室。</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的书房。</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和赵一荻儿子张闾琳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这是B楼,也称中楼,是张学良的秘书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办公和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是A楼,也称东楼,主要用于接待宾客。</p> <p class="ql-block">应张学良之邀,前来商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中共代表周恩来(右)、叶剑英(中)、秦邦宪(左)都曾在这里住过。</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住室 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的全权代表,负责上层的统战工作。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期间,周恩来夜以继日的工作,分析形式,与各界代表谈话,宣传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1937年2月初,中央代表撤离张学良公馆,移住西安七贤庄一号院红军联络处。</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住室 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期间,叶剑英主要负责军事方面工作,与东北军、第17路军协作配合,研究部署军事防务,有力地巩固了三位一体的军事联盟,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秦邦宪(博古)住室 江苏无锡人,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1936年12月23日,作为中共代表来到西安,负责党和群众运动方面工作。1937年2月2日,离开西安返回延安,在1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巜关于西安事变的经过与结束》的报告。</p> <p class="ql-block">中共代表住室 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期间,时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局局长的李克农,于1937年1月19日来到西安,担任中共代表团秘书长,并参加相关谈判。</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中共代表召开会议的地方。1936年12月17日下午,中共代表周恩来一行到达西安,住进张学良公馆东楼。当晚张学良在这里设宴欢迎中共代表。</p> <p class="ql-block">小客厅 1936年12月17日晚宴后,周恩来和张学良在这里就西安事变的局势进行长谈。当晚24时,周恩来向中共中央报告了与张学良会谈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中共代表电台室。</p> <p class="ql-block">在B楼有"赤诚爱国无悔情"--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图片展。</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是张作霖的长子,图为少年时代的张学良。</p> <p class="ql-block">1916年,张学良与于凤至结婚,育有一女三子,1964年离婚。图为张学良夫妇与子女们在一起(女儿闾瑛、儿子闾珣、闾玗、闾琪)。</p> <p class="ql-block">于凤至(1898至1991),字翔舟,吉林省怀德县大泉眼村人。1914年与张学良订婚时17岁,而张学良才是个14岁的半大小子。年龄的差距,让于凤至难免要承担起照顾张学良的重任,她既当姐姐,又当妻子。从他们留下的老照片里可以看出,两人曾有过甜蜜岁月。每次重要聚会,张学良的身边都有于凤至相伴。</p> <p class="ql-block">1919年秋,张学良遵其父张作霖之命,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科学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军阀混战时期,张作霖这个名字还是非常响亮的,他曾经是土匪,后来却成了东北王,还担任了北洋政府海陆空大元帅。</p> <p class="ql-block">张作霖起初和日本人走得很近,想借助日本人的势力达成自己的野心,但同时他又不想被日本人控制,更不愿看到日本人在中国横行霸道。他曾经给北洋政府发过这样的电报:"中国和日本的交涉,一步也不可以退让,就算谈判崩了,我也会全力支持中国赶出日本人,即使战死也无所谓"。所以在张作霖身上可以看到匪气、义气和民族气节的交替出现。</p> <p class="ql-block">日本人看出张作霖不能完全为其所用,便多次向他提出警告和抗议,但张作霖不予理睬。彼此之间的矛盾越积越多,最后日本人策划了两次对张作霖的暗杀,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就是皇姑屯事件。</p> <p class="ql-block">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张作霖的专列驶入奉天皇姑屯一带,突然一声巨响,列车的第3、4、5节车厢被当场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随后死亡。</p> <p class="ql-block">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手东北军,当时部队有30万人马。</p> <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15日,张学良(左三)宣誓就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兼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1930年10月9日,张学良在沈阳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张群代表国民政府向张学良首授印。</p> <p class="ql-block">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造成东三省沦陷,终成憾事。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三省。</p> <p class="ql-block">各地学生纷纷组织请愿团,要求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蒋介石被迫接见来南京请愿的学生代表。</p> <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13日,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并亲任总司令。10月2日,蒋介石任命张学良"剿总"副司令,代总司令职,调东北军入陕西和甘肃剿共。</p> <p class="ql-block">随后,东北军在崂山战役和直罗镇战役中,与红军交手,伤亡惨重,张学良部队的战局失利以及对红军的停战,引起蒋介石的不满。</p> <p class="ql-block">1936年9月18日,西安举行九一八国难五周年纪念大会,张学良在大会上发表演说,表示"将率东北健儿披甲还乡,报仇雪耻,驱逐日寇,收复东北"。</p> <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5日,毛泽东、周恩来致张学良的信,提出:"寇深祸急,愿先生速起图之"。</p>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初,蒋介石来陕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剿共"。这是西安事变前蒋介石与张学良合影。</p>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6日,蒋介石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召见张学良、杨虎城,向他们最后摊牌:要么服从命令,将部队全部开往陕北去"剿共";要么让出西北,由中央军来"剿共",东北军和17路军分别调往福建和安徽。右起:蒋介石、杨虎城、张学良。</p>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赴临潼声泪俱下地向蒋进谏两个小时,遭蒋斥责。蒋在午间宴请驻陕各军高级将领时,又对张、杨"剿共"不力多所指责。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最后一次诤谏失败。图为蒋介石(左)、张学良(右)在午宴上。</p>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9日,西安和东北的学生联合举行"一二九"运动一周年大请愿,游行队伍由西安出发,向临潼行进,准备面见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前往劝阻,向学生表示:"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答复你们"。</p> <p class="ql-block">12月10日,张学良再次面见蒋介石,蒋介石正在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发动第六次围剿计划,并决定在12月12日宣布动员令。</p> <p class="ql-block">12月11日晚,蒋介石邀请张学良、杨虎城等人参加晚宴,期间,蒋介石宣读了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等换将的任命书,命令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剿共"任务。</p>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1日午夜,张学良在公馆西楼会议室召开东北军高级将领紧急军事会议,宣布兵谏行动计划。</p> <p class="ql-block">同日晚间,杨虎城也召见第17路军高级将领,宣布12月12日清晨进行兵谏。</p>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1日午夜的紧急会议部署完毕,张学良和杨虎城各自率东北军、第17路军高级将领来到西安事变临时指挥部--新城杨虎城公馆。确定张学良为总指挥、杨虎城为副总指挥,共同坐镇指挥"兵谏"战斗。</p> <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前的张学良与杨虎城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在西安临潼的骊山脚下发动"兵谏",扣押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p> <p class="ql-block">"我同蒋委员长政治意见上的冲突,到最后阶段,大抵已经无法化解,非告一段落不可,谁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 --摘自1936年12月13日张学良对总部全体职员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4日,蒋介石顾问端纳飞抵西安,张学良在公馆办公室接见了端纳,并认真阅读宋美龄写给他的亲笔信。</p> <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最终在各方调停下和平解决,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被蒋介石软禁。</p>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时,在西安机场给杨虎城、于学忠、王以哲等人的手谕,指定由杨虎城代理其职,要求各军、师长听从杨虎城和于学忠的指挥。</p>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27日,杨虎城根据张学良的嘱咐,释放了被扣押的南京军政大员。1937年1月上旬,又放回被扣押的50架战斗机及500多名空勤人员。</p> <p class="ql-block">1937年1月1日,《中央日报》报道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等军事法庭,判处张学良10年徒刑,剥夺公权5年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1937年元旦,杨虎城在西安西关机场举行了盛大阅兵式,抗议国民党政府扣押张学良和纵兵西进。</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逼蒋抗日,让蒋介石怀恨在心,本想立即处死,但经过张学良各方面运作,尤其是宋美龄发挥的作用,使其被长期软禁。宋美龄对蒋介石说:你若对小家伙不利,我会离开你!蒋介石深知宋美龄的脾气,说到就一定能做到。后来张学良也曾说过:如果不是蒋夫人帮助,当时我已经死了。</p> <p class="ql-block">1937年1月5日,《中央日报》报道国民政府明令"特赦"张学良,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赵一荻(1912一2000),又名绮霞,还有"赵媞"称谓,因在家排行第四,人称"赵四小姐"。1927年春,在天津与张学良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她不惜与家里脱离关系,只身跑到沈阳张公馆,跪在于凤至面前,请求收留,并说自己不要名分,只希望能做张学良的女秘书。</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被软禁期间,先是由于凤至女士和赵四小姐轮流照顾,后来于凤至得了乳腺癌,出国治病,随后就在美国照顾他们的孩子。赵一荻获准代替于凤至照顾被软禁的张学良。于凤至在美国为了自己和孩子们的生存,开始学习外语、学炒股、做房地产生意。她一直没有放弃为张学良的自由奔走呼吁,她盼望着与张学良重逢,但最终等来了一纸离婚协议书。</p> <p class="ql-block">1937年,张学良与赵一荻等在浙江奉化溪口剪岩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46年11月7日,张学良被迁往台湾新竹井上温泉继续幽禁。这是张学良与赵一荻在新竹井上温泉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空闲时侯,就头戴斗笠、手拿锄头,在自己的一小片菜地里苦中作乐。</p> <p class="ql-block">1964年7月4日,张学良与赵一荻在台北杭州南路美国友人伊雅格的寓所里举行了婚礼,当时的台北《联合早报》报道了这一消息。</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每天只能通过收音机来了解外面的世界,显得很无奈,即使想上阵杀敌,却有心无力。</p> <p class="ql-block">1957年,张学良独自在寓所外散步时,总会"仰头振作"。尽管有那么多的"磨难",东北汉子的血性与豁达支撑着他一路走来。</p> <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24日,张学良所写的日记。</p> <p class="ql-block">1978年,张学良夫妇与张群、张大千在台北双溪大千摩耶精舍合影。(左起:张学良、徐雯波、张大千、赵一荻、张群,前排为张大千的两个女儿)。</p> <p class="ql-block">1979年,蒋经国邀请张学良参加中秋茶话会和"双十节"大会,此后,张学良在台北开始公开露面。这是张学良(中)与蒋经国(左)、王新衡(右)合影。</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在台湾居所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1986年3月13日,张学良夫妇陪同张群游览桃园龙潭"小人国"景区。</p> <p class="ql-block">1990年6月1日,国民党元老张群发起,各政要参加,在台北圆山饭店为张学良公开庆贺九十大寿。</p> <p class="ql-block">1991年5月,邓颖超致张学良函,恳请汉卿先生回访祖国大陆。</p> <p class="ql-block">1992年8月,张学良参观大陆赴台湾的《敦煌文物展》。</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崇尚国粹,是个京戏迷。1993年8月13日在台北观看北京京剧院演出后,欣然与尚未卸妆的耿其昌合影。</p> <p class="ql-block">1995年4月,张学良夫妇定居美国夏威夷,租住希尔顿大饭店临海的拉宫塔尔公寓第15层。</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夫妇在美国夏威夷家中合影。</p> <p class="ql-block">1997年6月,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海边散步时,抚摸着自己的头让大家看,说他诞生在逃难的马车上,因马车晃荡头上留有凹凸不平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手书:"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p> <p class="ql-block">2000年6月,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喜迎百岁华诞,亲朋好友为他庆祝。</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在家中观看家乡人民送来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2001年5月23日,原东北军旧部、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前往美国纽约曼哈顿,看望了自己的老上司张学良,并把邓颖超大姐的亲笔信交给了他。张学良感慨万千,认认真真地把信看了两篇,动情的说:周恩来我熟悉,他是个好人,请代我问候邓女士。</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给祖国人民的题字:"谢谢你们怀念我,感谢上帝"。</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将军与赵一荻女士被安葬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的神殿之谷。</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传》、巜张学良访谈录》和《张学良口述历史》等书。</p> <p class="ql-block">2005年9月9日,张学良之子张闾琳(前排中)夫妇携子来到张学良公馆,受到热烈欢迎。</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学良在西安时乘坐过的汽车--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0世纪30年代的别克(BUlCK)210C型。</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公馆旧址维修保护。</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被中共中央西北局行政处和中共陕西省委干部招待所使用。198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五十周年之际,张学良公馆被改造为西安事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在院内北侧的两排平房内,举办以"历史的转折"为主题的西安事变史实展,通过大量文字、图片、模型和实物,讲述"西安事变"的经过和意义,以历史在这里转折的客观事实,弘扬西安事变的爱国精神和历史功绩。</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十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此后,张学良先生虽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却始终淡泊荣利,晚年仍心系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期盼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张学良先生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彪炳青史,为世人敬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永远怀念张学良先生。</p>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7日拍摄于西安事变纪念馆(张学良公馆),4月24日编辑于西安文景小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