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二个“公社”

柴窑

写下这个名字,自己也禁不住哑然失笑,世界上第二个“公社”竟出自咱们河南,出自遂平嵖岈山。<br> 五十年代生人对“公社”都不生疏,尤其对被称为“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七里营”、“嵖岈山”、“信阳事件”…… 都能从记忆的角落里,抖露出那个疯狂年代的记忆。<br> 春游嵖岈山途中,路旁突然出现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的指路牌子,我突然悟出,这就是被当地朋友戏诌为世界第二个公社啊!喜出望外的我们立马循路而去,能够邂逅人民公社的发源地,实乃幸事。<br> 按照导航,来到乡镇一隅的一座大院子。院门两边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标语让人不由自主地亲近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大门右侧门柱上挂着“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博物馆”金光闪闪的牌子。一旁立着国务院2006年6月25日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碑后的简介:<b>“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位于嵖岈山镇新庄村西200米处,占地面积30525平方米。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4月20日,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也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乡村政治的典范。它的演变和发展为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b>。的确,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见证,成为“国保”当是顺理成章的。<br> “公社”的大门正要关闭,我们立马冲上前去:“我们从郑州来,专门来看‘公社’……”。虔诚之意溢于言表,看门师傅网开一面,我们鱼贯而入。<br> “公社”新貌 如今的“公社”大院真是漂亮:青砖铺路、翠柏掩道,中间一座两层大楼,两侧两排红瓦平房;空旷的院落绿草青青,宣传栏、果皮箱、路边靠椅,一应俱全;棕色标识牌清楚地指向“人民公社办公楼”、“人民公社大食堂”、“人民公社大礼堂”、“游客中心”,真不愧为“国保”单位了。<br> 正中的公社办公楼门厅二层的外走廊,在两棵塔松掩映下很是气派。大门两侧红柱上挂着两块当年模样的牌子,右侧白底红字:“中国共产党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委员会”,左侧白底黑字:“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楼前棕色卧牌是办公楼平面图及 简介:<b>“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办公楼于1958年10月动手兴建,由当地能工巧匠自行设计、自行施工,于1989年秋季完工。办公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筒子楼,砖木结构,红瓦铺顶,东西长43.1米,进深12.7米,上层25间,下层24间。在建设过程中,无偿平调木料1300根,砖瓦12000块,人力、畜力14600个劳动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该楼是当地唯一的一座楼房,被群众称作‘大楼’,沿传成习。”</b><br> “公社”办公大楼 走进大楼,两侧墙上各有一块黑板报,粉笔涂抹的板报颇有当年的味道;左侧黑板上的头条标题“卫星农业社发出第二颗‘卫星’二亩九分小麦亩产3530斤”。旁边还配着一首诗:“乘卫星,驾火箭,卫星公社上了天。兴修水利挖水源,小麦亩产二千五百三。社员一条心,干劲冲破天。四面八方来参观,创造奇迹天下赞。只要跟着共产党,幸福生活万万年。”右侧黑板则是标题为“积肥”、“白衣战士大兴兵”、“农忙食堂”和“托儿所”,表现公社场景的几首诗。大楼两侧办公室敞开着,里面摆着办公桌和几把圈椅。公社部门设置据说按照“中央有啥咱有啥”的思路,门框上订了牌子的有“工业交通部”、“林牧部”、“农业部”、“商业供销部”、“文教卫生部”、“内政部”、“财政部”、“军事国防部”,甚至还有“外交部”。不得不说,当年的“公社人”不仅“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而且敢想、敢干,没沿儿、没边儿。不愧是世界第二。让人禁不住感叹;“厉害了,我的‘社’!” 貌似当年的黑板报 一楼走廊 办公室一角 出大门往西,一排平房前搭了两个凉蓬,下面分别是一驾大马车和一部东方红履带拖拉机。给人以“一步登天”的感觉。1959年11月,中国一拖建成投产,时任农业部长的廖鲁言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把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东方红1型履带式拖拉机调拨给嵖岈山三台,被农民们亲切地称为“毛主席送来的拖拉机。”两侧平房分四个展室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关于那段历史,展览的“前言”是这样说的:<br> “<b>回顾中国农村60年的发展历程,河南遂平是一个回避不了的历史坐标,这里因成立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而闻名天下。毛泽东意气风发地巡视神州大地,称赞‘还是办人民公社好’。于是人民公社成为当时中国农村的‘新生事物’,迅速席卷全国。<br> 从1958年至1983年的二十多年间,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一直是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形式和基本经济制度。成立于1958年4月20日的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作为‘一大二公’的典范,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被誉为‘东方第一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嵖岈山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它作为第一个人民公社所经历的曲折,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让我们循着它的发展轨迹,走进那个时代,回忆那段岁月……”</b><br> 庭院里的“文物” 展室入口 展览用大量的图片、图表,档案资料、报刊杂志,展示和表述了在当时苏联卫星上天、和“超英赶美”激情澎湃的大环境下,争取“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激情燃烧的岁月:<b>“建国初期,随着三年恢复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有着加快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共产主义的强烈愿望,与此同时,党内急于求成的思想开始膨胀,触发了一场农村生产关系急剧升级的‘大跃进’。‘小社并大社’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前奏和序曲,而‘小社并大社’的直接动因则是农田水利建设的‘大跃进’。曾经主宰中国四分之一世纪历史进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从遂平县嵖岈山迈出第一步的。人民公社在嵖岈山的发展既有其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也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历史选择了嵖岈山,嵖岈山创造了历史。”</b><br> 从展览、资料看,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发展的脉络应当是这样的:<br> 展室一瞥 “公社”组织机构 “公社”成立场景 嵖岈山下机声隆隆 1957年冬和1958年春,全国农村出现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的“大跃进”。1958年3月,中央在成都召开了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下发了小社并大社的文件。随后全国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5月至6月,整个信阳地区掀起了小社并大社的高潮。<br> 4月15日,奋战一冬,劈山凿石,肩挑手搬的嵖岈山下宋水库修建完成,集中力量办大事让人们深受鼓舞,地区及县领导亲临会场表示祝贺。4月19日,中共遂平县委根据中央精神召开会议决定把嵖岈山高级农业合作社改为嵖岈山大社。喊起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4月20日嵖岈山脚下的土山、杨店、鲍庄、槐树等4个中心乡27个高级社,9369户43263人合并成立嵖岈山大社。由时任遂平县委农工部部长的陈丙寅担任大社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韩楼高级社社长钟青德担任社长。<br> 嵖岈山大社成立后,全国掀起了大办钢铁、大办水利、大办工业的高潮。陈丙寅认为嵖岈山大社的名称已不适合大跃进的形势,需要更换名称。但改个什么名好呢?陈丙寅说:“苏联有集体农庄,我们学习苏联老大哥,是不是也搞个集体农庄?”县委副书记赵光表示同意,为反映农庄的先进性,加上“卫星”二字。这样,嵖岈山大社成立后仅三天,又改名为“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br> 5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在河南省考察,遂平县委副书记娄本耀汇报了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的情况。听完汇报谭震林说,你们这个农庄比苏联的集体农庄层次要高,与巴黎公社差不多,你们有武装、公安等政权机构,又包揽经济文化,是政社合一的组织,至于名称叫农庄还是公社,我做不了主,还要向毛主席汇报。娄书记向谭震林汇报后,当即电告卫星集体农庄改名为卫星公社。<br> 5月15日,《红旗》杂志副总编辑李有久来到卫星公社调查研究,建议卫星公社改名为嵖岈山公社。公社党委书记陈丙寅说,嵖岈山是人民的,应该加上“人民”二字。就这样,卫星公社又改名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从4月15日至5月15日短短一个月内,在嵖岈山由大社、农庄、公社到人民公社。在全国“大跃进”声浪的推动下,在四面八方的催产下,完成了孕育过程,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终于诞生。<br> 毛泽东在火车上听取汇报 人民公社的诞生,自然引起了正在推动全国农业合作化的毛泽东的关注。1958年夏的大跃进形势和公社化运动,使毛泽东兴奋不已。8月4日,毛泽东的专列从北京站出发,疾驰在华北的原野。8月5日晚,毛泽东来到河南的新乡。6日下午,毛泽东视察了新乡县七里营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在公社大门前,毛主席仔细看着门口挂的“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他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同日晚毛泽东到达郑州。8月7日凌晨,毛主席在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史向生的陪同下来到遂平县,想看看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然而,专列到达遂平车站时,雨下个不停,从遂平县城到嵖岈山卫星公社有30多公里土路,道路泥泞,汽车无法行驶。毛主席非常遗憾,只好听一下遂平县委、县政府和嵖岈山卫星公社领导的汇报。毛主席在专列上接见了遂平县委第一书记蔡中田、县长张庆林、县委书记娄本耀和嵖岈山卫星公社党委书记陈丙寅。当谈到嵖岈山公社试行简章时,毛主席聚精会神,边听边问,他说:“这是个好东西,给我!”毛主席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包括工、农、商、学、兵,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87年前法国搞了个巴黎公社,87年后我们办人民公社。不办则已,一办全国都办,把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并就行了。”他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公。”大概是伟大领袖谈到了87年前后的两个“公社”,“世界第二个公社”的说法应运而生了。<br> 毛泽东“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消息,很快在报上发表。各地立即掀起了建立人民公社的高潮。8月底,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会议结束后,中央报刊相继发表了“迎接人民公社化的高潮”等社论。到年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为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从此,这一“政社合一”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农村生存了四分之一世纪。<br> “福兮祸所依”。大轰大嗡托起大红大紫的公社,伴随着“超英赶美”的狂热和苏联卫星上天的躁动,浮夸风蜂拥而至,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的影响和支配下,全国各地农村的小麦、早稻、花生等作物的高产“卫星”竞相“上天”,从刚开始小心翼翼的两千多斤,到后来信口开河的几万斤、十几万斤的各种“卫星”飞满天。在这样的形势下,嵖岈山不甘示弱。公社社长召开紧急会议:“咱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国内外影响很大,要放高产卫星才有说服力”,将原有的2.9亩的试验田为样板,定下了 “亩产至少3000斤” 基调。当夜,10多人趁群众熟睡时收割了附近几块地的麦子。过秤时,总产量达到10238斤6两,平均亩产3821斤。虽然有人疑惑,但“这是人民群众的创造,不相信群众不行”。就这样,刚成立不到3个月的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放了颗震撼全国的“大卫星”!1958年6月12日,《遂平县嵖岈山卫星公社韩楼大队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小麦3821斤》惊人消息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br>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吹牛皮也是要上税的,只是没有想到来得这样快!由于放“卫星”粮食产量高,国家下达的征购任务自然多。1958年夏、秋两季粮食征购时,遂平县的实际粮食产量是2400万斤,可在由省委召开的粮食征购会议上,给该县定的征粮任务是9000万斤─—因为他们上报的年产量是100279万斤,比上年增长31倍。在省、地、县的层层高压政策下,嵖岈山人终于“完成”交粮任务。加上1958年的大炼钢铁,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干部群众渐渐陷入了一场要命的大饥荒中。在食物极度匮乏的年月,全身浮肿乃至饿死人的现象在嵖岈山屡见不鲜。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仅4万人,三个月的时间就饿死了近4000人,占总人口的10%,有的队竟高达30%。<br>由此,酿成并揭开了震惊全国的“信阳事件”。<br> 经此大饥荒,大食堂成为“罪魁祸首”,被中央限令全部撤销。大食堂撤销后,开始允许农民有自留地,家禽家畜也开始出现在农民的庭院里,“一大二公”的公社没有了当初的气势。1960年6月,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共产主义实验以失败告终。<br> 往者已矣,来者可追?这或许是公社旧址成为“国保”的本意?<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