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04-06</p><p class="ql-block">六十户水乡</p><p class="ql-block">原本目标鸟是蛎鹬,5小时等待着,没来。乱拍解闷。</p><p class="ql-block">普通鸬鹚,保护鸟类。成群结队,新疆渔夫的痛,每天吃掉多少钱呀?专吃1斤左右的,都是泪呀!</p> <p class="ql-block">普通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carbo)是大型水鸟。体长72-87厘米,体重大于2千克。通体黑色,头颈具紫绿色光泽,两肩和翅具青铜色光彩,嘴角和喉囊黄绿色,眼后下方白色,繁殖期间脸部有红色斑,头颈有白色丝状羽,下胁具白斑。</p><p class="ql-block">常成群栖息于水边岩石上或水中,呈垂直站立姿势。在水中游泳时身体下沉较多,颈向上伸直,头微向上仰。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其沼泽地带。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得很直、头微向上倾斜,潜水时首先半跃出水面、再翻身潜入水下。以各种鱼类为食。主要通过潜水捕食。</p><p class="ql-block">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和北美。从北美东北海岸和格陵兰岛西部到冰岛、法罗群岛、英伦三岛、北欧,往东到萨哈林岛、日本,往南到中欧、非洲、东欧、土耳其、伊朗、印度、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普通鸬鹚</p><p class="ql-block">拉丁学名</p><p class="ql-block">Phalacrocorax carbo</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黑鱼郎、水老鸦、鱼鹰</p><p class="ql-block">界</p><p class="ql-block">动物界</p><p class="ql-block">门</p><p class="ql-block">脊索动物门</p><p class="ql-block">亚门</p><p class="ql-block">脊椎动物亚门</p><p class="ql-block">纲</p><p class="ql-block">鸟纲</p><p class="ql-block">亚纲</p><p class="ql-block">今鸟亚纲</p><p class="ql-block">目</p><p class="ql-block">鲣鸟目</p><p class="ql-block">科</p><p class="ql-block">鸬鹚科</p><p class="ql-block">属</p><p class="ql-block">鸬鹚属</p><p class="ql-block">种</p><p class="ql-block">普通鸬鹚</p><p class="ql-block">亚种</p><p class="ql-block">6亚种</p><p class="ql-block">命名者及年代</p><p class="ql-block">Linnaeus, 1758</p><p class="ql-block">保护级别</p><p class="ql-block">无危(LC) IUCN标准[1]</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Great Cormorant</p><p class="ql-block">Black Shag</p><p class="ql-block">Cormorant</p><p class="ql-block">White-breasted Cormorant</p><p class="ql-block">快速</p><p class="ql-block">导航</p><p class="ql-block">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繁殖方式亚种分化保护现状相关知识</p> <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p><p class="ql-block">普通鸬鹚夏羽头、颈和羽冠黑色,具紫绿色金属光泽,并杂有白色丝状细羽;上体黑色;两肩、背和翅覆羽铜褐色并具金属光泽;羽缘暗铜蓝色;尾圆形、尾羽14枚,灰黑色,羽干基部灰白色;初级飞羽黑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灰褐色,缀绿色金属光泽;颊、颏和上喉白色,形成一半环状,后缘沾棕褐色;其余下体蓝黑色、缀金属光泽、下胁有一白色块斑。冬羽似夏羽,但头颈无白色丝状羽,两胁无白斑。生殖时期腰之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形白斑。头部及上颈部份有白色丝状羽毛,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2]</p> <p class="ql-block">普通鸬鹚</p><p class="ql-block">虹膜翠绿色,眼先橄榄绿色,眼周和喉侧裸露皮肤黄色,上嘴黑色,嘴缘和下嘴灰白色,喉囊橙黄色,脚黑色。[2]</p><p class="ql-block">幼鸟似成鸟冬羽,但色较淡,上体多呈暗茶褐色,头无冠羽,胸、腹中央为丝亮白色。[2]</p><p class="ql-block">鸬鹚的羽色主要为黑色面带有紫色的金属光泽,到了生殖季节,雄鸟头部和颈部会长出许多白色的丝状羽。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栖息于海滨、湖沼中。飞时颈和脚均伸直。[2]</p><p class="ql-block">大小量度:体重♂1990-2250克,♀1340-2300克;体长♂770-870毫米,♀716-836毫米;嘴峰♂64-75毫米,♀61-66毫米;翅♂318-375毫米,♀337-342毫米;尾♂185-220毫米,♀160-182毫米;跗蹠♂70-90毫米,♀61-78毫米。(注:♂雄性;♀雌性) [2]</p><p class="ql-block">(注:普通鸬鹚图册网址[3])</p> <p class="ql-block">栖息环境</p><p class="ql-block">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其沼泽地带。亦常停栖在岩石或树枝上晾翼。野生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2]</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迁徙</p><p class="ql-block">普通鸬鹚多数为留鸟,特别是在中国南方繁殖的种群一般不迁徙;在黄河以北繁殖的种群,冬季一般都要迁到黄河或长江以南地区越冬。春季迁到北方繁殖地的时间一般在3月末4月初,秋季一般于9月末10月初开始迁离北方繁殖地,往南方越冬地迁徙。迁徙时常集成小群,有时亦有多达近百只的大群。[2]</p> <p class="ql-block">习性</p><p class="ql-block">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得很直、头微向上倾斜,潜水时首先半跃出水面、再翻身潜入水下。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扇动缓慢,飞行较低,掠水面而过。休息时站在水边岩石上或树上,呈垂直坐立姿势,并不时扇动两翅。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栖止时,在石头或树桩上久立不动。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食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鸬鹚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鸬鹚的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鸬鹚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鸬鹚就脚蹼和翅膀并用。在能见度低的水里,鸬鹚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难逃脱。在昏暗的水下,鸬鹚一般看不清猎物。因此,它只有借助敏锐的听觉才能百发百中。 鸬鹚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繁殖期发出带喉音的咕哝声,其他时侯无声。但群栖时彼此间为争夺有利位置发生纠纷时会发出低沉的"咕、咕咕"的叫声。[2]</p><p class="ql-block">食性</p><p class="ql-block">以各种鱼类为食。主要通过潜水捕食。潜水一般不超过4米,但能在水下追捕鱼类达40秒,捕到鱼后上到水面吞食。有时亦长时间地站立在水边岩石上或树上静静地窥视,发现猎物后再潜入水中追捕。[2]</p> <p class="ql-block">分布范围</p><p class="ql-block">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 、亚美尼亚 、澳大利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百慕大、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文莱达鲁萨兰国、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乍得、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格陵兰岛、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韩国、朝鲜、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黎巴嫩、莱索托、利比亚、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拉维、马来西亚、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荷兰、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菲律宾、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卢旺达、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西班牙(加那利群岛) 、斯里兰卡、苏丹、斯威士兰、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夏威夷群岛) 、乌兹别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1]</p> <p class="ql-block">引进:新加坡。产地不确定:关岛。旅鸟:佛得角、圣诞岛、利比里亚、列支敦士登、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诺福克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塞舌尔。[1]</p><p class="ql-block">繁殖在北半球北部,越冬在繁殖地南部。在中国中部和北部繁殖,大群聚集青海湖。迁徙经中国中部,冬季至南方省份、海南岛及台湾越冬。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每年冬天有上万只鸬鹚越冬,部分鸟整年留在那里,其他地点罕见。[2]</p><p class="ql-block">普通鸬鹚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繁殖方式</p><p class="ql-block">繁殖期4-6月。通常以对为单位成群在一起营巢,到达繁殖地时对已基本形成。营巢于湖边、河岸或沼泽地中的树上,有时一棵树上有近10个巢,也有在湖边或河边岩石地上或湖心小岛上营巢的。巢由枯枝和水草构成,亦喜欢利用旧巢,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修理旧巢和建筑新巢。每窝产卵3-5枚,淡蓝色或淡绿色,呈卵圆形、钝卵圆形或尖卵圆形,大小为51-70毫米×34-49毫米,平均65毫米×41毫米,重42-49克,平均46克。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8-30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全身赤裸无羽,大约在孵出2周左右,身上才被满绒羽,同时飞羽和尾羽开始长出。雌雄亲鸟共同育雏,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咽部取食半消化的食物,经过亲鸟约60天的喂养,幼鸟才能飞翔和离巢,3年左右性成熟。[2]</p> <p class="ql-block">亚种分化</p><p class="ql-block">普通鸬鹚(6亚种)</p><p class="ql-block">中文名称 学 名</p><p class="ql-block">1. </p><p class="ql-block">普通鸬鹚指名亚种 </p><p class="ql-block">Phalacrocorax carbo carbo</p><p class="ql-block">2. </p><p class="ql-block">普通鸬鹚日本亚种 </p><p class="ql-block">Phalacrocorax carbo hanedae</p><p class="ql-block">3. </p><p class="ql-block">普通鸬鹚东非亚种 </p><p class="ql-block">Phalacrocorax carbo lucidus</p><p class="ql-block">4. </p><p class="ql-block">普通鸬鹚北非亚种 </p><p class="ql-block">Phalacrocorax carbo maroccanus</p><p class="ql-block">5. </p><p class="ql-block">普通鸬鹚澳洲亚种 </p><p class="ql-block">Phalacrocorax carbo novaehollandiae</p><p class="ql-block">6. </p><p class="ql-block">普通鸬鹚欧亚亚种 </p><p class="ql-block">Phalacrocorax carbo sinensis</p><p class="ql-block">收起</p><p class="ql-block">[4]</p> <p class="ql-block">保护现状</p><p class="ql-block">保护级别</p><p class="ql-block">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2]</p> <p class="ql-block">种群现状</p><p class="ql-block">普通鸬鹚在中国南方是较普遍和常见的,长期以来就被人民群众驯养用来捕鱼。由于长期大量捕捉和环境破坏,野生种群数量已变得很稀少和不常见。据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中国大陆见到2,031只,加上香港3,407只,台湾130只,总计越冬种群数量为5,568只;1992年大陆273只,加上香港1,473只,台湾337只,总计越冬种群数量为2,083只。种群数量下降达一半以上。在整个亚洲,1990年越冬种群数量东亚为19,305只,东南亚20只,南亚10,371只,西南亚2,505只,总计为42,201只;1992年西亚为40495只,南亚7547只,东亚2126只,亚洲总的越冬种群数量为50,168只,种群数量略有所增加。</p><p class="ql-block">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p> <p class="ql-block">相关知识</p><p class="ql-block">鸬鹚因捕鱼本领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自古就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在中国云南、广西、湖南等地,仍有人驯养鸬鹚捕鱼。在中国东南方的河川、湖沼和海滨,以往经常可看到狭长的小船上伫立着几只或十多人工训练过的鸬鹚(俗名鱼鹰、水老鸭),辛勤地劳动,帮助渔鱼捕鱼。渔民将小船划到鱼多处,船上一排排鸬鹚离船飞出,好像一只只野鸭,在水中游来游去,一会潜入水中,一会又浮上水面,当发现鱼时潜入1-3米,最深可潜水19米,时间最长可达70秒,可称得上鸟类中潜水冠军,用圆锥形带钓的嘴去捕捉那些价值低廉的小鱼,或者游泳能力不强的小鱼若遇到大鱼时,会二三只齐力完成,有的啄头,有的衔尾,把它连推带衔到船边,以使渔民立即用网捕捉。一只鸬鹚一年可捕鱼500千克以上。[2]</p> <p class="ql-block">当鸬鹚幼雏60日龄左右,就可让其下水。100日龄后逐渐让其跟随成年鸬鹚学习捕鱼。150日龄后就可逐渐进行正常捕鱼。训练捕鱼时,需用莎草、藁草或别的草茎做成的圈环(也可用特制铜环)套上鸬鹚颈上,使其只能吞下小鱼,不能吞下比较大的鱼。当鸬鹚每次捕到大鱼时.取下鱼后应喂上1条小鱼以资鼓励,使其多下水捕鱼。开始训练也可先用很多的绳子缚在鸬鹚的脚上,绳的另一端缚在河港的岸边,把鸬鹚放到水里,叫鸬鹚入水捉鱼,等捉到了鱼, 驯练的人,口里发出特别的叫声,将鸬鹚叫回岸上来,再用小鱼喂给它吃。吃过以后,再赶到水里去,叫它去捕鱼。 这样天天训练,大约经过一个月,便可用一只小船,让鸬鹚站在两边船舷上,再把船摇到一定的地方,把它赶下水去捉鱼。这样训练一个多月,就可以完全驯服,听渔人指挥。[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 Phalacrocorax carbo.The IUCN Red List.2013-02 [引用日期2013-12-10]</p><p class="ql-block">[2] 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上卷 (非雀形目).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87-88</p><p class="ql-block">[3] 普通鸬鹚图册网址.flickriver [引用日期2013-12-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