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高校最丑陋一幕,引200万人围观:别让你的层次,拉低了学历

温暖给我

<h3>前段时间,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好事,竟冲上热搜,引来200多万人的关注。</h3></br><h3> <h3>3月11日上午,中国电子科技大学的大一学生@阿西西的圣弗朗西斯科(以下简称A同学),在一间教室里发现了被遗落在抽屉的iPad pro和一支苹果电子笔。</h3></br><h3>仔细查看后,他发现ipad内的语言设置为英文,并安装了很多英语应用,判断失主可能是留学生。</h3></br><h3>于是,A同学热心地在校内多个平台发布了中英双语的失物招领,还在捡到iPad的座位上留了纸条,写上了自己的电话和QQ号。</h3></br><h3> <h3>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则平平无奇的失物招领,竟成了他噩梦的开始。</h3></br><h3>当天中午,就有人加他QQ,<strong>只为辱骂和指责,批评他特意写双语,是崇洋媚外。</strong></h3></br><h3>不堪其扰的A同学为了给自己澄清,便在QQ空间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结果却遭到了更多人的私信骚扰和语言暴力。</h3></br><h3>网暴的内容大多是<strong>指责A同学写双语招领启示的行为是“崇洋媚外”、“拜洋爹”。</strong></h3></br><h3> <h3>发展到最后,喷子们竟直接根据纸条的字迹妄加推断,默认写失物招领的是女孩,指责其为“Easy Girl”。</h3></br><h3> <h3>他们还推断出,A同学如此热情积极,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其实是为了秀一波英语实力的同时获得一个外国友人。</h3></br><h3> <h3>无奈的A同学只好再次澄清:自己是电子科大一名大一新生,性别男。高考英语146分,使用英文或者双语留言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h3></br><h3>捡到东西热情联系失主,不过是因为物品贵重,不想袖手旁观罢了。</h3></br><h3> <h3><strong>拾金不昧和助人为乐,本来是值得褒奖的好行为,更是对一个人良好品质的溢美之词,却被一群高学历人才恶意解读,最后上升到人身攻击。</strong></h3></br><h3>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件发生在985高校内的事。</h3></br><h3>有网友感慨,这些网暴A同学的人,让他看到了985大学生最low的样子。</h3></br><h3> <h3>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近几年,整个互联网的氛围,变得越来越充满戾气。</h3></br><h3>杠精越来越多,随便一件很小的事,都能拿来杠。</h3></br><h3>就连“结婚好”还是“单身好”这样的话题也能制造对立,争论不休。</h3></br><h3>去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一个关于互联网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h3></br><h3> <h3>里面关于网民学历结构的数据显示,初中学历占比最大,高达40.5%;高中/中专/技校占比21.5%,小学及以下占比19.2%;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则分别占比10.0%、8.8%。</h3></br><h3>看到这里,你可能会不自觉地建立这样的联系,认为网络上的杠精,一定是出自学历不高的那群人。</h3></br><h3>但“ipad失物招领”事件却推翻了这个结论。有人发现,在电子科技大学的论坛上还能看到各种偏激的言论。</h3></br><h3> <h3>这些论调充斥着浓浓的自卑情绪、厌女文化、种族歧视……</h3></br><h3>从这些言论中,你或许能感受到一种和学历不符的强烈反差。</h3></br><h3>但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strong>真正决定一个人言行的,并不是学历,而是他的思维层次。</strong></h3></br><h3>喜欢把事情分对错好坏,而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人,持有的是<strong>一元思维。</strong></h3></br><h3>杠精们之所以喜欢抬杠,都是基于这个一元思维而产生:在中国说英文,就是崇洋媚外;想跟外国人交朋友,就是“Easy Girl”……</h3></br><h3><strong>在一元思维里,事情的标准只有一个,并且这才是世界通用的标准。</strong></h3></br><h3>如果事情没有朝着这个标准的方向发展,那就是错的。</h3></br><h3>而思维层次更高一点的人,就会进入<strong>二元思维,从两面看问题:既对,又错;既好,又坏。</strong></h3></br><h3>他们大多对事物有基础的辨别能力,有理性也有同理心,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h3></br><h3>比如,夫妻双方常常会因为一些琐事引发争论:碗有没有及时洗,房间要不要打扫干净等问题。</h3></br><h3>持有二元思维的人就会知道,洗碗是好事,不洗也是好事,攒多了再洗也挺好。</h3></br><h3>实在不行买个洗碗机,或是换成一次性的碗筷,那也是一种活法。</h3></br><h3> <h3>比二元思维层次更高一点的,是<strong>多元思维。</strong></h3></br><h3>有这样一个故事:</h3></br><h3>法国一位著名画家在瑞士度假时,常常背着画板四处写生。</h3></br><h3>有一天,他看到日内瓦湖边的美景,拿出画板就开始作画。</h3></br><h3>画作完成得差不多时,旁边走来了三位女游客,对着四周美景就是一顿吐槽:“这个地方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看啊……”</h3></br><h3>当她们路过画家身边时,又开始对他的画指手划脚:“这儿画得不好,明明是棵很挺拔的树,你画得这么歪;那里颜色也不对,这么蓝的天,你画得一点也不蓝;还有些东西你根本没画进去,你看,那里漏掉了几个人……”</h3></br><h3>画家没有反驳,还根据她们的建议,对自己的画稍稍做了修改。</h3></br><h3>次日,他去另一处写生,又碰见了那三位女士。</h3></br><h3>女士们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在瑞士,想拜访一下他,你应该知道他住在哪里吧?”</h3></br><h3>画家微微弓腰,客气说道:“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h3></br><h3><strong>拥有多元思维的人,不仅能容纳不同观点,还能自动过滤掉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声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strong></h3></br><h3>就像画家贝罗尼,面对三位女士的业余指点,他非但没有以专业傲人,反而虚心听取她们的意见。</h3></br><h3>心理咨询师丛非从在《我真的很棒》一书中说:</h3></br><h3>在多元思维里,事情不仅有一种视角,更有象征、动机、原因、情绪、背景等其他视角。</h3></br><h3>我跟你为这个事而吵,其实是因为别的事。我在乎的是其他的说不出来的、意识不到的内容,这个事只是个出口和表象。</h3></br><h3>所以在多元思维里,人们除了关注事情本身,更关注事情的周边。</h3></br><h3>比如,在夫妻争论“洗碗”这件琐事上,除了发现对错,拥有多元思维的人还会意识到,洗碗本身也是在表达其他的内容:</h3></br><h3>“你到底还爱我吗?到底有没有责任心?到底在乎不在乎这个家?你倒是洗个碗证明下啊。”</h3></br><h3> <p class="ql-block">许多人活到三十多岁,读了好些书,也懂了不少东西,但心胸却越活越窄,每天都有吵不完的架,杠不完的话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究其原因,就是<b>思维层次不够高,没学会尊重和接纳不同,凡事以自己的喜好和判断为中心导致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b>“逆火效应”,指当一个人遇到事实和自己的认知相违背时,往往拒绝接受这个事实,并强化固守自己最初的立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思维层次越低,其想法就越单一,越缺乏判断力,人就会越固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避免这样的弊端,这里有2点建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①培养批判性思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保持开放的心态,不用“100%”、“一定”、“必然”这样的词语来判定一件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时,请不要本能地将此视为人身攻击,我们要有同理心,并认识到:我们所做的每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包括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的习惯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要因为产生了讨厌这个人的负性情绪,就不思考这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如果对方的观点确实有充分的证据,我们要勇于改变自己过去的成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同菲茨杰拉德所说:<b>一流的头脑,是能够同时持有两种矛盾的观点,又不影响其行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②和不同的人交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里提到,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茧一般的“茧房”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试着打破自己熟悉的圈子,不要只和认同自己、肯定自己的人沟通,多跟不同的人交流,把自己的观点放到一个公共场域中去讨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自己的不完善和不全面之处,而不至于在“信息茧房”中故步自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庄子·秋水》里有这么一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与井底之蛙聊海,不要与夏天的虫子聊冰,因为它们不曾见过海和冰,也没有经历过、体验过,所以即使你讲的都是实话,它们也不会相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固执,就是由思维的局限造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过书,见过世界,都不能等同于见过世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真正的见过世面,是在“见过”之后,能够张开双耳,打开心态,对所见所闻深入思考,学会尊重和平等,做到从容和开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像那位电子科大的A同学,在身陷网暴之后说的一句话,才是985学生应该有的素质和气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上区分人与人的不是性别、肤色、种族,而是品质与人格!<b>我们对所有的人都不能缺少防备之心,但并不是说我们要用恶意去对待所有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