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校内繁花几度红</p><p class="ql-block"> ——走近李高中心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治云</p> <p class="ql-block"> 迎着和熙的春风,走近屯留区李高中心学校,应邀参加“玉兰花开颂党恩”活动。</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所寄宿制中心小学,全乡700多名小学生,聚集在充满浓郁校园文化的空间,沐浴着暖阳和春雨的滋润,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在这所校园中,我感受到了五种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其一是玉兰文化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一进校门的西侧,即是玉兰苑。一株株挂满白色或紫色玉兰花的树木迎风绽放,阵阵清香,沁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 玉兰花是我国特有的名贵园林花木之一,其树杆挺拔向上,形有“君子之姿”;其花如“玉雪霓裳”,给人以“点破银花玉雪香”的高雅风韵。曾有人绘声绘色地写道:“净若清荷尘不染,色如白云美若仙。微风轻拂香四溢,亭亭玉立倚栏杆”。我国著名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曾“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此后,历代文人雅士皆有歌咏玉兰诗词典章层出不穷。</p><p class="ql-block"> 李高中心校校长崔春震亦酷爱玉兰花,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不低眉顺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以向上的枝芽宣示我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始终柔美娇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寒风中,我内敛成笔头抒写希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暖阳下,我绽放出花朵舒展生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摇曳在春风里,与飞鸟对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依偎在柳枝旁,和绿意争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微笑是我的名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报春是我的信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以树的刚强扎根大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以花的娇美温暖春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不需要蜂飞蝶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不渴求草木依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以我的姿态沐风栉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以我的宽厚接纳卑劣低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愿飘落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流淌的江河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到大海,万里开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崔校长的激情倡导下,全校师生植玉兰、咏玉兰、学玉兰活动蔚然成风。现在,玉兰品格正在深深地植根于校园之中。</p><p class="ql-block">其二是玉米文化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玉米是我国农作物的主要品种。玉米用途极广,可制做食品,可提取葡萄糖,可加工淀粉,可生产乙醇,可做饲料等。玉米秸秆亦可做燃料、饲料、肥料等。所以说,玉米全身都是宝。玉米可贵的品格,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古今吟咏玉米的名句亦不胜枚举,如唐代李绅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宋代杨公远诗云:“桂薪玉米转煎熬,口体区区不胜劳”。元代谢应芳诗云:“远客相过说帝都,黄金如玉米如珠”。近现代卢青山诗云:“玉米秋成晒满场,长杨丛立守其旁。老翁更持老烟杆,斜阳影里袅微香”。这些诗句,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每一粒粮食的珍贵,描写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李高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乐于奉献的良好品德,从去年秋季开始,举办玉米文化节。他们走进农村,开展种植玉米、收获玉米、品尝玉米、歌唱玉米等活动,旨在将劳动光荣的理念和玉米的无私品格植入全校师生的精神境界中,让每一位师生都成为一粒金灿灿的种子,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p> <p class="ql-block">其三是红色文化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生活的太行山、太岳山,有着非常丰厚的红色文化积淀,尤其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突出。譬如八路军将士敌后抗日,浴血彊场,奋勇杀敌,以左权将军为代表的万千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染红了这里的土地。面对侵略者的野蛮屠戮,这里的人民,“母亲送儿打豺狼,妻子送郎上战场”;“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p><p class="ql-block"> 红色景点在长治地区星罗棋布,有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有黎城八路军兵工厂旧址、中共北方局旧址,有潞城八路军总部旧址、八路军情报处太南办事处旧址,有沁源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有屯留、潞州、黎城、平顺、壶关等地的抗大一分校旧址等等。著名的战斗、战役遗址更是灿若繁星。</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抗日战争时期,长治成为“人民战争”、“持久战争”和“游击战争”的成功实践地。在解放战争时期,长治又成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战略的第一个成功典范。</p> <p class="ql-block"> 李高学校经常组织师生,前往红色纪念地缅怀革命英烈,讲述红色故事,发扬革命传统,弘扬红色文化,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基因浇灌入师生的血脉之中。</p><p class="ql-block">其四是书香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 学校是传播知识、培育人才的摇蓝,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在李高学校的校园内,随处可见优雅的学习环境,随时可仰视名言警句。</p> <p class="ql-block"> 就连大食堂也被称为“念稼堂”,让师生铭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p> <p class="ql-block"> 学生宿舍被冠以“三省堂”,意在让每一个学生在休息时,要思考“今天我学到了哪些知识?今天我明白了哪些道理?今天我做了哪些好事?”</p> <p class="ql-block"> 从这些“润物细无声”的细枝末节中,我感受到了李高学校教师们立德树人的殷殷之情和拳拳匠心。</p><p class="ql-block">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看到,李高学校的教师们,正在用人类文明的成果,引领着孩子们向着梦想的高峰攀登。</p><p class="ql-block">其五是礼仪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尽管由于时代的变迁,一些优秀历史文化精髓受到严重冲击。但是,经过历史验证合理的文化基因,总会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 在李高学校,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尊贤爱物、尊纪守法等良好风尚已经形成,从师生们彬彬有礼的言行举止中,即可切身感受到“礼行天下,高标发展”的校训,正在得到踏石留印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通过透视李高学校上述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可以感悟到三种精神,即:业精于勤的园丁精神,知行合一的求实精神,向上向善的奋发精神。</p><p class="ql-block"> 这里,学生爱校园、爱老师、爱读书、爱社会、爱创造的“五爱”素养,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每一名学生的血脉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p><p class="ql-block"> 李高学校的教师们,用心瓣的犁铧耕耘在学生的心田,将向上向善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将赤诚的心血和汗水浇灌进学生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p><p class="ql-block"> 我们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李高学校一定会为社会培育出越来越多的栋梁之材。优秀的学子们,必将为辛勤的园丁带来由衷的欣慰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