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557]——乡村精神圣殿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乐平古戏台</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p class="ql-block">没有哪个地方像乐平乡村那样,乡民因戏痴迷,融入血液,深入骨髓,视若生命。</p><p class="ql-block"><br></p> “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江西景德镇市乐平市素称“赣剧之乡”,著名的“乐平腔”又称“高腔”,是当代赣剧的主要支派。当地志载:乐平百姓酷爱赣剧,村村建有戏台。<div><br></div> 长年活跃乐平城乡演出的班社有近百个,梨园子弟达千余人。在乐平乡村随意走上一遭,耳畔会不时传来村中老幼妇孺嘴上哼唱出的那种高亢激越、略带幽怨的赣剧名曲。《秦香莲》、《玉堂春》、《下河东》等三十多个传统名剧是乡村艺人经久不衰的经典演出节目。这种世代相传、自娱自乐的文化形态,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或许被许多城市中人早已淡忘。但在乐平百姓心中,永远是那么亲切,那么神圣,那么激昂。<div><br></div>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是与乐平毗邻的临川东乡人,他在创作“临川四梦”时,表现的就是平头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当那些饱含浓厚泥土味的清音穿过村寨,越过溪河,回荡在乐平广袤乡村上空时,那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令人动容,为之沉醉。<div><br></div> 逢年过节,乐平乡村竞相开台演戏,世代沿袭。当地唱戏的由头名目繁多。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必定开台唱戏;遇到婚丧嫁娶、贺寿满月、子弟升学、接风洗尘、新屋落成等农家大事,定要开台唱戏;举行修谱开谱、攀华宗、接娘娘、建寺庙、祈福禳灾等村中族间大事,更要堂而皇之请戏班演出。<div><br></div> <p class="ql-block">一到演戏时日,村子里便热闹非凡,每家每户宰猪杀鸡,置菜沽酒,炊烟缕缕,香气四溢。三乡五里的亲朋好友,都要请至村中做客看戏。锣鼓一响,脚底发痒;风雨无阻,他事莫管;台前场后,人头攒动;一人台上唱,万人台下泣。一次演出的时间少则三五天,多则七八天。演戏可以夜以继日,通宵达旦,村民对此如醉如痴。凡有点岁数的人,无不谙熟剧情,一招一式,心中有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地俚语道:“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工没力气。一月不看戏,见谁都有气。”由此可见乐平农村百姓的戏瘾之重和精神所求。</p><p class="ql-block"><br></p> 乐平城乡少见佛寺道观,多的就是遍布乡村各地的祠堂古戏台,现共有各种古戏台和仿古戏台400余座,其中最早的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若以属性分类,有会馆台、庙宇台、宅院台、万年台和祠堂台。每座古戏台飞檐翘角,气势恢宏。戏台遍饰戏文浮雕,为融建筑、雕刻、绘画、楹联、书法、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遗产。其数量之多,建筑艺术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充分体现了乐平地域民俗文化特色,也展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魅力。<div><br></div> 无论何种戏台,均以传统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台面为牌楼式,有三楼、五楼不等,以易与木雕艺术相结合。坑口戏台、韩家戏台、敦本堂戏台、五桂堂戏台、南岸戏台等都有极高的艺术文化品味。江南地区堪称一绝的镇桥镇浒崦村浒崦戏台,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div><br></div> 乐平数百座古戏台楹联和匾额形式考究,装饰精美,书法大多出自乡儒大家之手,刚劲圆润、挥洒自如。内容多为光宗耀祖,耕读持家,赞美戏台等。寓意深长,回味无穷。楹联中有题诵戏剧的:“咫尺天涯评论是非功过,须臾岁月历数万古忠奸”、“三五步能是千里江山,四六人可代百万雄兵”;有劝导乡民诚实为善的:“眼界抬高不怕前头遮住,脚跟站稳何惧后面挤来”、“要知今事通古事,欲晓世情看戏情”;也有追溯本族历史渊源的:“圆水会九龙人杰地灵兴万代,关西成望族枝繁叶茂肇千村”;更有警世寓理的:“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等等,充满泥土芬芳和文化灵气。<div><br></div> 乐平像中国广大农村一样,几千年来始终保持着氏族宗法血缘传统,聚族而居,同姓一村,这种传统又通过宗谱和祠堂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而戏台就是展示这种传统的最好载体,也是衡量其宗族经济实力的象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乐平古戏台建造得这么华豪辉煌,千姿百态。宗族间明里攀比,暗中较戏,在村中戏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镇桥神溪华家的戏台建成后,台匾为“顶可以”,隐寓着自傲;镇桥浒崦戏台落成后,台匾毫不客气地题上“久看愈好”;而镇桥徐家戏台台匾则为“百看不厌”。<div><br></div> 谱戏是乐平所有戏事中最隆重、最热闹、最壮观的,戏台上下成为村民欢庆的最佳场所。所有在谱事中引发的种种情绪,在铿锵的锣鼓声中,统统都不复存在,乡民看到的是宗族的兴旺发达和欢乐祥和。<div><br></div> 乐平古戏台的繁荣,还有一个与宗法相关的原因“攀华宗”。宗族间不象户家,少有诸如红白喜事等事由可以往来走动。于是,古戏台又成为维系华宗感情的纽带之一,游台庆典虽然只有一次。但重修庆典,请对方戏班来演出“华宗戏”,却是随时可行的。<div><br></div> 古戏台在乐平百姓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当地民俗认为,戏台可镇邪,开台必唱戏。在不唱戏的时日,戏台多由高大的门板封的严严实实。避邪之说还在戏台外观和游台谱戏开台剧目可见端倪。乐平古戏台造型受佛教建筑的影响很大。屋脊中央均有彩瓷宝顶,实为一座微缩宝塔,那莲花瓣或螺旋状的藻井,应该是佛座佛髻的启示,鳌鱼来自观音传说,而那飞檐下的风铃铁马,则明显来自梵宫寺庙。戏台落成后,游台庆典的第一出戏,必是《九老天宫》,这是一出戴傩面具表演的古戏,驱邪的功用尤为明显。<div><br></div> 自古以来,戏台是乐平广大乡民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启蒙之地,也是他们传承文化脉络的最佳场所。是戏台教会他们明事理、辨忠奸,行善事、做好人;是戏台使他们懂得忠君报国,耕读持家;是戏台告诉他们人情世故,世态万象,谋生法则。为体现对祖先神灵及村中长老功臣的尊崇,在开戏前,要举行庄重的祭祖敬神仪式,请他们坐在口字席(贵宾席)看戏。<div><br></div> 打彩”也是乐平民间演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体现了村民们对演员的尊重与褒奖。正是有了这样深厚的文化土壤,从古至今,在这块沃土中成长起来的著名剧作家和戏剧家人才辈出。<div><br></div> <p class="ql-block">“父老开心地,乡村体面场”。根植于乐平百姓骨子里,传承500余年的乐平戏台,如今依仍是余音绕梁,生生不息。地理环境的优越,人文脉络的传承,宗法观念的支撑、宗族血缘的依赖,戏风民俗的执著,是造就其顽强生命力之所在。这种极为罕见的展示中华优秀民间文化传统的人文景观,应让更多的人来此目睹它的迷人风采。(图文节选自本人2012年出版的《寻觅江南秘境》,受版权保护。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