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文化史基本发展历程【六】

心灵驿站

<p class="ql-block">明代王阳明心学【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继朱熹之後,明朝大儒王阳明(王守仁)将儒家思想再次推向了另一个极致——心学。</span></p><p class="ql-block"> 他继承了宋代大儒陆九渊的思想,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p> <p class="ql-block"> 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立功】:多次替朝廷平叛,从无败绩,乃明杰出军事家。【立德】: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满天下。【立言】:创立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成为儒学又一宗。</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对个人、国家、历史、社会等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的做官,是为实现自己理想服务的。王阳明的举动,更多地为安定社会秩序,而不是让皇帝老儿安心做皇帝。王阳明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他对世间万物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曾有学生问他, 为什么圣人那么聪明,好像什么都知道。他回答,是因为圣人掌握了理。王阳明能够解答那么多世间难题,也是因为他掌握了理。就是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由心而不动。心不动,则一切都不存在,名利之类,都是身外之物。又何必让心为之累呢?得到了名利,改变了内心,未必能有快乐。这就使得王阳明始终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事情,做一切事情都心安理得,对待任何屈辱都处置坦然。王阳明还提出,圣人之道,内心自足。而王阳明从小就有做圣贤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他是为实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为官,他首先是为民,而后才是忠君。因此后世评价他是:心学之祖,四家合一,完人型全才,无争议的入世圣人。</p><p class="ql-block"> 《传习录》是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在人类思想史上,其价值可与《论语》《道德经》《金刚经》等传世经典相媲美,其中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阳明先生思想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所提倡的“心学”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家所说的“顺其自然”相仿,但相对于老庄的无为之态,王阳明推崇的是“无为之下的有为”,即以退为进大道至简的本真心态。</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真正做到了儒家的积极入世,以及佛老的向内求。他看透了人间的善与恶,他的学问将人的内心从儒教的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让无善无恶心之本体去知行合一地致其良知,他的学说其实是一次思想的解放。</p> <p class="ql-block">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声名远播,<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弟子众多,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span></p><p class="ql-block"> 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p><p class="ql-block"> 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p><p class="ql-block">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p><p class="ql-block">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主要思想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朝鲜及东亚等国,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p><p class="ql-block"> 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王阳明的那个年代,人民普遍学习程朱理学,提出“知先行后”,讲究积极入世,认为读书做官、求取功名才是正确方向。然而王阳明之所以能龙场悟道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是因为他从小与别人所立志向就不相同, 他认为读书是要做圣人,而不是求取功名。也因此他遍读儒家经典,同时也涉猎佛学之说。紧接着他也迎来了人生低谷。</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得罪刘瑾贬到贵州龙场驿站后,苦思冥想,觉得自己突然间悟道了,于是喊出“此心俱足,不假外求”,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自己已经完全了解了自己(无身无心),觉得圣贤的智慧都在自己心中,也就是穷尽了天理了,再无需借助外面的一切。心外无物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易经说天地万物乃阴阳相生相克而生,老子说道法自然,鬼谷子说万物互盗,近代哲学家说世间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着的。可阳明却说不假外求,意思是有心,人应该怎么做,其实他的内心知道,天生就知道怎么做。</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把自己的内心强大了,无须借助外力。人心涵世相,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世界。故外求不如内求,修外必须修内。所以,王阳明又提出“致良知"和"事上练"的观点,都是强调"修心、炼心、致良知、做正事”的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嘉靖七年,阳明先生与世长辞。遗言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可以说是王阳明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对世人的最后的教诲。</p><p class="ql-block">1.此心光明,心不妄动</p><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p><p class="ql-block"> 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心动则物动,心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p><p class="ql-block"> 当然,王阳明不认为只有静坐、静修才能养不动心。王阳明所说的定是人间的大定、大清净。他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p><p class="ql-block"> 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p><p class="ql-block"> 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练,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王阳明所说的静、寂、定,这些都不是纯粹的静止,无论是动还是静都是我们磨练自己,追寻本心的过程。所以王阳明是不会同意那些一味强调虚静的理论和做法的。</p><p class="ql-block">2.此心光明,万物生</p><p class="ql-block"> 一年春天,王阳明和朋友到山间游玩。</p><p class="ql-block">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天下一切物都在人心中。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的回答却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无论是花开还是花落,重点是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朵“花”,是否因心在而花开亮丽?是否因心不在而花落暗沉呢?</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心包含宇宙的一切信息: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p><p class="ql-block"> 人心无所不包,原本就是像天那样深不可测。只是这样高远和深邃的心,却常常被私欲所填充,所以失去了本来的高远、深邃,不能够无所不包,不能够海纳万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万事万物万理,都包藏在人的心里。圣人内心光明,能够映照万物。普通人的心,因为私欲和妄念的遮蔽,昏暗、浑浊,失却了那份光明。</span>内心光明的人,他的世界也一片光明,一片生机。因此王阳明遗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我一生做到了内心光明,这就够了,没有任何遗憾。内心光明的人,能够烛照世界。这境界就如他自己在一首诗里写的那样:</p><p class="ql-block">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p><p class="ql-block">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回首他的一生,年轻时专注,学习了佛、道、理学,敢于直言被刘瑾打入锦衣卫大牢,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发放龙场,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悟道。中年内敛,一心把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希望造福更多的人。</p><p class="ql-block"> 知行合一,心内存在理,人要在自己的内心寻找真理,也就是良知,在良知的指引下去做事情。在事上练,练就自己平静的内心,悲喜有度,过了就不要放在心上了。良知,就是位卑不敢忘国,为天下苍生着想,做有利于百姓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王阳明

良知

光明

内心

自己

心学

知行合一

圣人

王守仁

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