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名农民指着毛主席画像说:他曾是我的兵

清风明月

1951年3月,家住湖南省衡东县三樟乡的一名农民去乡里赶集时觉得有些口渴,于是走到附近的乡公所里,对工作人员表示希望能讨一杯水喝。工作人员听后当即转身为他倒水,当工作人员倒完水后,却发现那位农民,正两眼直勾勾地盯着乡公所正中间挂着的毛主席肖像画看。<br>  工作人员对这种情况已经感到见怪不怪了,毕竟那是带领人民翻身的毛主席,想多看一下毛主席的画像也是人之常情。<br>  然而让工作人员没有想到的是,那位农民看了一会儿毛主席的画像后,突然间若有所悟地指着画像喊道:“他曾经是我手底下的兵啊。”  上世纪进城赶集的农民图。(非彭友胜)<div>  那么,这位说毛主席是他“手下的兵”的人是谁?他和毛主席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div> <div>  1911年武昌起义(油画)</div>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军<div><font color="#ed2308">  辛亥长沙起义立大功</font><br> 这位自称曾经是毛主席上司的农民叫做彭友胜,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出生于湖南省衡东县三樟乡粟子港。<br>粟子港西邻湘江,虽然这里风景极佳,但是却因为紧邻湘江的缘故,所以易旱易涝,当地的农田也因此十分的贫瘠,三年两不收是常有之事。<br> 而彭友胜家庭也比较贫困,因此在他小时候就帮着家里人上山砍柴,并以放牛为生。后来彭友胜的父亲咬牙供儿子上了半年的私塾就供不起了,又让他回家帮忙干活。<br>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彭友胜决定离开家乡去外地打拼,但清末的中国民不聊生,彭友胜在外面闯荡了8年,干了多种工作但一直没能长久,直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饥寒交迫的彭友胜决定参军。<br> 经过考核,他顺利的成为了湖南新军第49标二营的一名士兵,因为彭友胜为人踏实,再加上他办事时比较麻利,因此很快就被提拔为“副目”,按照现在的话说叫做“副班长”。<br>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正式爆发,清军对革命军进行了镇压,湖北的革命军因此请求新军起义声援,湖南新军的将领当即予以同意,并将部队兵分两路,向长沙城开进。<br>第一路由彭友胜率领49标二营后队,联合五十标及马队的士兵由湘春门进入长沙城,并武装占领荷花池军械局,第二路人则由安定超率领,准备从小吴门进城,胁迫巡抚衙门。<br>  当彭友胜率领部队抵达湘春门时,守门的巡防营部队迅速给他们开了门,并向彭友胜等官兵致敬,之后彭友胜先率领部队到达新开门,然后折向南边的荷花池攻打军械局。<br>  因为部队在起义前曾向守卫军械局的战士们做了一阵子“建立共和”的工作,因此没用多长时间就顺利的拿下了军械局,不久后安定超的部队也顺利的从小吴门进城,并包围了湖南巡抚府。<br> 湖南巡抚余格诚刚来湖南才三个多月,对如今的天下局势有几分认识,因此当革命军派人进来和他“谈判”时,余格诚当即命人拿出了一块事先预备好的白布,然后在上面写了一个“漢”字挂到外面,表示“情愿投诚”,湖南革命政权也就此正式成立。 </div> <font color="#ed2308">毛泽东参军记</font><div> 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18岁的毛泽东耳朵里时,他不由得感到万分振奋,尤其是当他听了一位演说家进行的“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后,更是产生了参军的想法。毛泽东原先想与几位同学一块北上,去汉口参加黎元洪的军队。<br> 但毛泽东考虑到汉口比较潮湿,如果要去汉口就必须要穿雨鞋,问题是在那个年代,雨鞋是一件比较奢侈的物品,生活本就捉襟见肘的毛泽东根本就无钱购买雨鞋,他想到自己有一位同乡朋友家里有雨鞋,那位朋友如今住在长沙城外,于是毛泽东决定出城去拜访一下对方。<br>  结果毛泽东刚走到长沙城门口,就被卫兵给拦住了去路,原来是长沙起义爆发了,毛泽东当即改变自己的参军计划,决定先准备准备,然后“舍远求近”的在湖南就地参军。就这样,革命成功5天后,毛泽东走到驻扎在长沙城内的革命军军营前,表示自己要参军。<br> 结果负责征兵的军官却表示需要有可靠的人做担保才能接收他,毛泽东当时是孤身一人在长沙求学,根本不知道有谁能担保自己参军,于是就和那名征兵的军官争执了起来。<br>  就在此时,一位叫做朱其升的上士路过此地,问毛泽东道:“这位兄弟,你在和他争论什么事?有什么事可以和我说一说吗?”毛泽东就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讲了一遍,然后义正言辞地告诉他,自己想要为了革命投笔从戎,难道这都不行吗?  朱其升对毛泽东的志气十分欣赏,于是跟负责征兵的军官打了个招呼,将毛泽东带入了军营里,在军营里转了几圈后,朱其升带着毛泽东找到了在一棵大樟树下和战友们聊天的彭友胜,希望彭友胜能同意让毛泽东参军。<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毛泽东见到彭友胜后十分客气,对彭友胜说道:“我叫毛润芝(润之),又名毛泽东,住在湘潭韶山冲,今天来当兵。”<br>彭友胜仔细地盘问了一下毛泽东的身世,以及他辍学参军的目的后点了点头,对他说道:“行!”然后拉着毛泽东走进营房,指着一处空床位说道:“正巧我的上铺现在没人住,以后你睡上铺,我睡下铺,也好有个照应。” 就这样,毛泽东正式成为了湖南新军第25混成协第50标第1营左队的一名列兵 毛泽东到达军营后仍然保持着在学校的好习惯,通过阅读报纸了解国家大事,彭友胜原本以为毛泽东跟自己一样是个白丁,之所以选择当兵是为了混口饭吃,结果当他发现毛泽东的确能看懂报纸上写的什么后,逐渐认识到毛泽东的确是个“文化人”。<br>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彭友胜还发现毛泽东比较喜欢和别人辩论,而且辩论开始后,总要和别人争个高低。<br>  有一次毛泽东在报纸上看到了一个新词,叫做“社会主义”,他和另一名有文化的士兵就“社会主义”这个名词的含义进行了争论,因为双方见解不同所以这次辩论十分的激烈,吸引了一大堆看热闹的战友。<br>  彭友胜觉得此事有些稀奇,为了让他们两个人辩论出个结果来,专门帮他们找了个第三方来当裁判,而毛泽东越辩论越精神,引经据典、据理力争,成功的将对方辩驳的哑口无言,赢得了这次辩论的胜利。<br>  这次辩论给彭友胜和其他战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毛泽东这个新兵越发敬重,尤其是彭友胜,更是将毛泽东当作自己的老师一般,遇到事情时总会选择和毛泽东商议。<br>  要知道彭友胜也是一个争强好胜之人,尤其是自从彭友胜在辛亥长沙起义中立下了大功后,更是开始飘飘然起来,私下里连自己的上级都瞧不起,有时甚至敢公然和正目叫板。<br> 不过,就是这样的彭友胜却唯独对毛泽东刮目相看,甚至在与正目争吵之前总是要征询一下毛泽东的意见,而毛泽东也将大自己9岁的彭友胜为兄长一般,尽心尽力的“辅佐”他。<br>  毛泽东在军队期间,因为他天资聪颖,再加上文化水平高,因此军训时总是很快学会军事动作,彭友胜也因此安排他当作“教官”,对那些怎么学都学不会的“后进兵”进行训练,而毛泽东也当仁不让,有板有眼的训练那些进步不甚明显的士兵。。 而毛泽东对这段经历也一直记忆犹新,当1967年他会见外国友人时,曾专门提起过这段往事:我在辛亥革命时期曾背过几天枪,立正、稍息,枪法什么的都“还算可以”。 后来有一天,有一名士兵突发奇想,想让毛泽东帮自己写一封信寄给家人,毛泽东知道后,二话不说提笔就帮他写了一封文采斐然的家书。<br>  当时毛泽东所在班里的大部分人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大老粗,因此在见到毛泽东愿意帮别人写家书后,纷纷请他帮忙,而毛泽东也来者不拒,有求必应,赢得了全班所有人的尊敬。 南北议和图。<div>  1912年3月的一天晚上,当了半年列兵的毛泽东,悄悄的将彭友胜拉到一边对他说道:“副目,我想离开部队回学校读书去,这段时间您和大伙对我都很好,以后来日方长,我们后会有期。”<br>  毛泽东离开部队的这个想法让彭友胜感到十分意外,他觉得毛泽东在军队中深得长官器重以及士兵喜爱,如果继续留在部队中的话,将来一定能成大器,因此想要劝毛泽东留在部队里。<br>  毛泽东听后摇了摇头,对他说道:“副目,如今溥仪已经退位了,民国也成功建立了,袁世凯和孙中山也已经达成了协议,革命已经成为过去时,那我留在部队也没有意义了,因此我想要回去读书。”彭友胜转念一想,像毛泽东这种心怀大志又有能力的人,如果自己执意将他留在部队中,一定会耽误人家的前程,沉默了一会儿后对他说道:“润芝啊,我晓得你胸怀大志,也不可能一直埋没在这里,既然你想走的话,那就走吧,我就不挽留了。”<br><div><br></div></div> 当战友们得知毛泽东将要退伍的消息后,决定为他举办一次送行宴,一起凑钱为毛泽东办了一场不算浩大的酒席,因为毛泽东喜欢吃红烧肉的缘故,所以战友们专门为他准备了一碗红烧肉,毛泽东对战友们的热情十分的感动,拿起酒杯与每一位战友一一碰杯答谢。<br>  酒足饭饱后,全班士兵依依不舍的将毛泽东送出了军营。之后彭友胜让战士们先回营,自己一个人将毛泽东送了一程又一程,毛泽东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于是对彭友胜说道:“益山(彭友胜的别名),别送了,就在这里分别吧。”彭友胜却认为以后相处的日子不多了,自己今天也无他事,想再送他一程。  <div>  结果毛泽东却表示“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彭友胜见状从怀里掏出自己积攒的两块大洋,塞到毛泽东的手里,对他说道:“拿去吧,就当做路上的盘缠了。”要知道当时毛泽东当兵一个月的饷银才只有7块大洋,这两块大洋足以显现彭友胜对毛泽东的情谊。</div><div> 毛泽东见无法推辞,只得紧紧地握住了彭友胜的双手,对他说的:“彭副目,多加保重,后会有期!”然后,他转身离开了。</div> <font color="#ed2308">  分别14年,重逢在穗城</font><br> 毛泽东从军队退伍后,原本想去报考警校,但是在半路上他看到了一份制造肥皂的学校的招生启事,并因此产生了去报考肥皂制造学校的想法,因为毛泽东认为此类学校不收学费还提供食宿,再加上当时国内急需肥皂专业的技术人才,为此毛泽东还交了报名费。<br> 但就在毛泽东准备去学肥皂制造技术时,又被湖南师范学校的广告所吸引,对方不收学费,而且食宿费也比较的低廉,经过妥善对比后,毛泽东最终还是决定报考湖南师范学院,后来他出席了党的“一大”,就此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br> 而彭友胜则继续留在军队中服役,大革命时期,彭友胜的部队调到了广州,他本人也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并被任命为少尉排长。<br>  1926年5月,彭友胜的一位战友拿着一份刚出版的报纸走到了宿舍里,彭友胜扫了一眼报纸后发现上面刊登的面孔有些眼熟,于是请那位战友帮自己念念这则消息说的什么,那名战友看了一眼报纸后对他说道:“这上面写的是‘毛君润芝来穗讲学。”<br>  传说周朝时期,广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有5位骑着仙羊的仙人驾着五色祥云来到了广州,这些仙羊的嘴里还衔着5色稻穗,之后仙人们将稻穗赐给了广东的农民,并祝福广州此后永无饥荒。<br>之后先人们驾祥云离去,而那五只仙羊则因为留恋人间,所以选择留在了本地,保佑广州风调雨顺,因此广州也被称为“羊城”和“穗城”<br> 当彭友胜知道毛泽东即将来广州的消息后十分开心,决定去见一见他,为此他专门向战友打听清楚了毛泽东的住处,去理发店理了个头、洗了个澡,然后换上了一身崭新的军装,向着战友提供的毛泽东住所行去。<br>  毛泽东这次南下广州是为了在广州办理第6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当他在讲习所内全神贯注地进行备课时,突然间听到门卫通报,说有一个自称是他当年“顶头上司”的人求见。<br> 当毛泽东见到彭友胜后十分的惊喜,虽然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是宣传部代部长,但他还是没有任何架子的和彭友胜这个分别了14年的故人进行交谈。<br> 两人之间聊起了这些年的经历,毛泽东时而眉头紧皱,时而开怀大笑,听得很是认真,当彭友胜讲到自己开始信奉三民主义了后,毛泽东点了点头对他说道:“我们想要在黑暗中摸索出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来,并不容易。”<br>  之后毛泽东向彭友胜讲了唤醒百万工农、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最终实现国民革命成功的道理。<br>  两人这番交流一直持续到深更半夜,彭友胜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蒋介石选择“消极抗日,积极‘剿共’”。<div>  </div><div> 不久之后,彭友胜和他手下的战士们参加了北伐战争,在战场上多次立下大功,并逐渐被提拔为副连长。<br>  然而,虽然彭友胜的官职越做越大,但是他对中国的现状却越发感到绝望。<br> 国民党对内贪污腐败,对外忍让妥协,哪怕日本吞并了东北四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蒋介石仍然选择“消极抗日,积极‘剿共’”。彭友胜对国民党政权越发感到寒心,于是找了个机会偷偷离开了军营,跑回了衡东县老家。<br>彭友胜在衡东县的一家叫做吴集粮行的店铺当了数年的仓库看管员,之后于1940年回了自己的家乡,以给当地的地主阶级种地为生。</div> <font color="#ed2308">  毛主席的回信。</font><div> 在当农民期间,彭友胜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可以说是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iv>  1949年后,彭友胜虽然知道新中国已经成立了,也经常听乡亲们说如今的国家领导人是毛主席,但他却从没有往当时还只是一名列兵的毛泽东身上想过。<br> 直到1951年3月他去乡里赶集时,在乡公所里看到毛主席的肖像画后,才知道自己曾经手下的列兵毛泽东如今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br>彭友胜对此激动万分,逢人便说自己和毛主席当年共过事,当年他还在自己手下当过兵呢。<br> 当有人问彭友胜他为何不跟着毛主席闹革命时,彭友胜回答都怪自己“脑后没长眼睛”,要不然早就跟着毛主席去北京当大官了。<br>  不久后,彭友胜所在的村庄土改结束,因为彭友胜家里一贫如洗的缘故,所以被划分为了贫农,分到了土地、农具以及耕牛。<br>  彭友胜知道自己的这一切,都是毛主席和共产党带来的,因此决定请本地的“学问家”夏金声老先生帮自己给毛主席写一封感谢信。在信中,彭友胜还委婉地请求毛主席帮自己安排一份工作。<br>  彭友胜的这封信寄出去一个多月后,一位乡邮递员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他所在的村庄,并递给了彭友胜一个牛皮纸信封,彭友胜赶紧找文化人帮自己看了起来。<br> 这封信的确是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毛泽东在回信中告诉彭友胜,收到你的来信十分开心,就是这封信写得太客气了,知道你被当地群众划为贫农,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事,至于你提的工作的事情,如果你在乡下还勉强过得去,就在乡下暂住一段时间,如果实在难以生活,可以持此信找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星龄先生,向他寻求帮助。 彭友胜收到这封信后欣喜若狂,将这封信用红绸布包裹好,然后踏上了前往省会长沙的火车,彭友胜在长沙得到了程星龄的亲切接待,程星龄甚至专门安排秘书带彭友胜游遍了长沙。<br>因为彭友胜已经67岁,远远超过了60岁法定退休年龄标准的缘故,因此程星龄没法给他安排工作,决定让他享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待遇,自1951年6月起,每月寄给他30元生活费。<br> 后来,彭友胜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自家屋前屋后种起了大片的茶叶树,彭友胜想到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完全是因为毛主席的帮助,他知道毛泽东主席有喝茶的嗜好,因此决定每年精制一些上好的茶叶寄给毛主席。<br>  而毛主席对彭友胜寄来的茶叶也赞不绝口,他不但自己品尝,而且还将茶叶转赠给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并专门让中共中央办公厅给彭友胜写了一封回信,对收到茶叶的事情表示感谢。<div>  20世纪60年代初,当著名作家叶蔚林在湖南一带采风时,得知了彭友胜每年给毛泽东主席送茶叶的事情,对此深受感动,因此写下了著名的《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歌词,谱好曲后很快响彻了神州大地。</div>  1969年11月23日,85岁高龄的彭友胜,带着对新社会的无限眷恋和再也无法给毛主席寄茶叶的遗憾,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br> 本文字材料、图片均来自网络。(2021-03-21 13:38:10 来源: Tal历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