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 品曹雪芹的文字绘画

風過丿雲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雏笔新说,不涉及其他任何观点和研究,仅限于个人读书视角里的文字感想。</p><p class="ql-block"> 阅读本文前,特此申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愚肤浅地认为:可从一双眼睛,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曹雪芹的语言,二是本著作的主题。而愚雏笔下的文字,主要说的是主题。</p><p class="ql-block"> 开笔,首先肯定曹雪芹丰富精彩的艺术语言,是决定《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书中前八十回的绝大部分章节,都是曹雪芹本人原创的诗词歌赋、对联谜语和题匾酒令,颇具中国古典文学风骨。其文里生动、立意新颖,被公认为极具丰富的文学价值,更令人为之惊叹的是,作者还创新的把一些不同的文体,巧妙地融入结合在一起,造出了诗赋谜语。有些文字里,还暗示了故事的情节,这也是写作手法的一次技术性革新。该作品的语言,非常富有绘画的艺术性,文字叙述的画面感特强。除此之外,红学的“索隐家”们,还从一些人物的名称里,发现了大量的隐预信息,这一切,都证明了这部作品的文学高度、深度和复杂度。</p><p class="ql-block"> 如果,单纯的从《红楼梦》的主线而言,那故事的情节就相当的简单,不外乎就是贾府、金陵和其它三大家族的昌盛繁荣,在三年后一并走向衰败的过程。当然,这其中也有作者本人对繁华逝去的哀叹和对腐化世俗的厌恶。这从中,也有对穷苦人的怜悯与同情。</p><p class="ql-block"> 然而,就现在的普遍观点,认为这部作品均属于曹雪芹本人的自传。不过,这个认识仅限于多数人对研究《红楼梦》的基础假定。而这个假定,也是有着许多依据来作为佐证的,这些佐证,主要是由书中的情节、人物与曹雪芹的经历有着高度的相似之处。关于这一点,作为喜欢“红学”的我,也是十分赞同和支持的,并由此认为:《红楼梦》的主要主题,或者说是写作目的,是作者本人为了记述现实的历史事件,以及社会的文化进程和时代生活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相据有关作者本人的一些资料证实,曹雪芹原本就是一个大清朝的高级贵族子弟,有着与皇族紧密相连的皇亲国戚关系,由于日月之争〔注:就是被废太子的儿子(皇家血脉更纯的义忠王)与当朝皇帝的国主之争〕等各种政治大事件,以及家族内部各成员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伤害,同时,也鲜明的阐述了家族的兴亡也与朝廷的繁荣有着重大的联系。由于作者的生平与当时一些负面的历史事件紧密关联,曹雪芹本人就将这些很有可能是负面的历史,作为“自传”的形式记录于书中。</p><p class="ql-block"> 愚认为,曹雪芹将《红楼梦》作为记述历史的主要写作目的之一,是有足够动机的。至于记录文化,作者的动机就不是很明显了,但从书中对各种建筑、装潢、用具、傢俬、服装、饰品、车架、食物等等的详细、反复描写来看,是为了用这些记录的文化资料,去烘托故事里的家族显赫和高贵的地位;是为了故事的布局所需。</p><p class="ql-block"> 关于《红楼梦》中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的价值,愚有以下一些肤浅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在作品的细节中所隐匿储藏的信息,是曹雪芹写作手法的一种前无先例的技巧,关于这一点,愚认为,有可能是因为大清王朝严厉的“文字狱”和作者本人的政治身份会惹上麻烦有关。作为曹雪芹的一本自传性小说,这部作品所描述的历史重点,自然是作者本人,有着很高影响的一些事件。这其中最典范且比较个人化的事件,是贾宝玉姐姐贾元春被选秀入宫的故事情节,文中所描写的事件性质,与作者本人的婶婶被选入宫中比较相似。而现实中的曹家随园被朝廷查封一事,又与大观园被家里人抄检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对于这些有关的证据却并不多,至少还没其他“红学”学者亮出更多、更有力的证据,所以,无法证实或证伪这二者的联系性。</p><p class="ql-block"> 另外,关于《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与曹家的随园,被朝延查抄相似的说法,其来源在于,书中所谓的“日月之争”和现实朝廷的日月之争有着一笔同墨。这种“日月之争”的推论,很是广泛,它主要来自于许多学者公认为在《红楼梦》中出现过多次的叙述和描写。如:秦可卿的患病和在第十三回中的死亡、贾宝玉在第三十三回中的“大承笞挞”和贾元春在第八十回后可能的自缢等,都被认为与“日月之争”这一事件有关。所谓的日月之争,指的是清朝前期弘皙等在野的月派亲王与在位的清世宗和清高宗的日派斗争。关于这部分内容,已有许多人自认为,并用其大量证据证实了自己的观点,我对此没什么原创研究,因此,不作任何表态。但这种“日月之争”的推论式,也有一部分非主流观点,他们认为:《红楼梦》不是自传类的作品,而是描写南明某个时期的故事,或至少含沙影射了南明的历史。对于这种观点,其证据少得可怜,因此,我不赞同,更不支持。</p><p class="ql-block"> 还有就是,愚在第五次品读《红楼梦》时发现,书中的一些细微处,完全可以看见大清王朝的一些历史信息。比较显眼的,如:第五十二回中贾宝玉得到俄罗斯的雀金尼,从这微不足道的描述中,完全可以窥见到俄罗斯与大清王朝在十八世纪初期尚未闭关锁国前,其国际性的奢侈品贸易关系是存在的。还有第五十三回中的乌进孝赴曹府进贡一事,表现了胞衣富贵家族,借皇权支持而不顾生产结果严加剥削的行为,这其中,明显贵族阶级经济的主要来源,是社会现象中存在的主要两个极端等级,即:(皇家和贫农的等级)。与主题更为不重要的细节还有:第三十九回中,所描写高级大闸蟹的市场价信息,这也是作者对当时经济情况的微观描摹所在。</p><p class="ql-block"> 综述以上这些内容,虽然不能作为正规的史料看待,但却能对正史作出一定补充。令愚遗憾的是,只可惜作品中没有可以证伪的历史内容,假如有某些内容可以被证伪,那么,又有可能出现新的观点,即:说这是小说中的文学创作,“文学的夸张,多少会降低历史的可信度”。但从愚的认识观点上来审视,《红楼梦》基本上还是有着一定历史价值的。</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如果作为文化资料,那么,这本书中文化信息的含金量,是相当相当沉重的。尤其是大多数描写的都是富甲敌国的贵族,对频繁更换衣饰这一项,其文化信息的含金量,就足以让人目瞪口呆。而曹雪芹先生,几乎每一次都是用作精美细致入微的写实手法进行描述的,如:贾宝玉初次登场亮相时,作者以林黛玉的视角来描绘贾宝玉的服饰穿戴,就多达约九十余字;在同一节中,贾宝玉又换了另外一身衣装后,仅对他一个人的服饰描写,就足有六十余字之多,这其中如“二龙抢珠金抹额”、“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等等,象这么长名称的描写,在文中比比皆是,并且,还很容易理解,无需那些画作家的插图,就完全可以想象出它的外观。曹雪芹在文字绘画上,完全可以称得上艺术大家里的超级。</p><p class="ql-block"> 在作者精纶绝美的文字艺术里,除了对当时高级服装、饰物妆扮的描绘写实以外,整部作品还用了大量的文字和数据对建筑的描写,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大观园的描述。在这些魅惑妖娆的文字描叙中,除了纯粹感性的赞美之外,还有对当时园林建筑的结构、形态、方位等,也作了精心细致的描绘,从这些华丽精湛的撰词长句中,淋漓致尽的体现出了:大清王朝胞衣贵族的审美观和对高艺术水准的苛刻。</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文字建筑的大观园完工之后,首次亮相于书中的是第十七回,其实际上,本回的大观园仅仅才是个布局,当然,这也是作者对文章的一种布局。这种写艺技法,更是中国文学著作史上一次技术性革命突破,成功地为后文发生发展的故事场景,作好了坚固牢实的铺垫和设计。这不得不承认,《红楼梦》是一本对“文史革命”研究的重要素材。</p><p class="ql-block"> 在第十七回的描写中,突出了大观园是江南式的园林风格,也可以称之为“苏式园林”。以我学美术地视角来审视这类建筑的特点,有如下四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建筑、道路的布局,属为自由浪漫主义格调。书中描写道:园中有很多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甚至就连贾政都被迷了路,可想而知,小径错落交织的布局,是何种的让人迷惘。</p><p class="ql-block"> 二,其装饰淡雅而不失精细,颜色调配朴素清丽而不失高贵,作品中描述道:各处室外饰物都有精致的花纹和雕刻,其用颜色“不落富丽俗套”之雅赏。</p><p class="ql-block"> 三,各个建筑风格、景观都是相对独立的,从稻香村存在的艺术风格,就不难看出其它每座建筑独立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四,多水,从文章中所描写的那些很多桥梁和水中的建筑等,就足能可以证明这“多水”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1984年,北京政府根据《红楼梦》中的描写,于北京西城护城河畔复制建造出了一座现实中的大观园,并且完全符合书中描写的模样,这也表明了书中的信息是详细的、准确的。然而,作为教科书中的苏式园林,虽说与现代的没什么区别,但仍然可以对现有的清朝园林文化,做一些填空补缺。也就是说,根据曹雪芹文字里模似出的大观园,仍然有着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对文化艺术研究的贡献,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建筑的外部描写,而且对每一处建筑内部的结构、布局、装饰,装潢,以及室内的摆色,都有着相当详细的描写和叙述,并细致的描述了各住房主人的地位与性格特征。就拿秦可卿的房间来讲,那些大量的珍稀贵重物品,就足以暗示和提醒了她作为废太子允礽后代的身份,这在许多红学的论著中,都有着大量的资料来证实文中描述的可信度。</p><p class="ql-block"> 根据曹雪芹的文字,我们再来细读惜春的房间,那些书法、绘画器材,以及大量的艺术作品,都鲜明的体现了惜春是一名离世的艺术家。至于薛宝钗的房间,虽然陈设简朴,犹如“雪洞”一般,但却展现出了薛宝钗不仅是一个贤妻的道德模范,还暗示了她是一个极其有心计的女人。</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谈及的那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不是愚所要去关注的索隐,愚真正关心的,是文化方面的信息。如:贾宝玉怡红院中的玻璃器物和镜子,表现了当时新技术的引进对本国文化的影响,以及思想的开放与接受。关于这方面的陈设摆件,作品里也有其他的详尽细仔的描述,反映了当时封建贵族们的审美认识是:室外淡雅,室内必须华丽高贵。</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些都是大雅的文化层面,既然“人以食为天”,那么,曹雪芹笔下的贾府也不例外俗套的美食,只不过当时这些封建贵族们所追求的,并不是现在我们这种荤素搭配的营养饮食,那时的贵族们,喜欢的是山珍海味,五分一斤的大闸蟹之流,正适合贵族们的口味。在第三十五回中,贾宝玉想要喝莲叶羹,那莲叶却是用精致的模具做成叶形的面食,从这个不经意的侧面,反映出了当时贵族的年轻人,(不排除贾母这样的老贵族)极其喜爱这类精致的食品。在就是第三十九回中,贾家送给刘姥姥的精巧点心,也有极其喜欢的类似性质。在这同一回中,出现了称之为“茄鲞”的食物,一条茄子用十个鸡相配,再用各色的香菇、竹笋、蘑菇、坚果等来作调味制品,这听起来似乎不太符合营养学的条件,但这却体现了当时烹饪技术的高艺和创新,以及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的奢侈和挥霍。在《红楼梦》中还大量描述了各种玫瑰露、茯苓膏、雪菊、虫草、人参等各种各类的高级食物及饮品原料。</p><p class="ql-block"> 在愚看来,《红楼梦》里的这些文化信息,远比历史信息更有价值,因为,书中的历史信息,必定是在大清王朝严厉的“文字狱”里描绘的,必然有它很多的虚构,而文化信息却不受“文字狱”的制约,至少被制约的范围很小很小。再说,作者本人就是皇亲国戚的同胞贵族,当然所写地肯定是自己的经历,所以,文化真实的可信度,远远要比历史的可信度高。</p><p class="ql-block"> 愚认为,《红楼梦》这部宏伟巨著,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者主动在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在记忆某一段文化信息,由于信息的丰富性和多彩性,这部作品作为历史、文化、文献,却有着含金量极为沉重的价值。</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