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广岛原子弹,从投放到爆炸仅43秒,美军轰炸机如何逃生?

猴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战核武器第一次被应用</font></b></h1><br>核武器自问世以来,便注定是引人注目的一个焦点。它凭借着毁灭性的杀伤力成为人类的噩梦,遭受着众多质疑与非议,但同时又充当着人类的保护伞,以自身的威慑力抑制着世界级战争的爆发。也正是因为如此,核武器的研发与废弃一直都是国际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原子弹作为最广为人知的核武器,在人类历史上仅有两次被运用于实战,分别是二战中美国在日本广岛与长崎投下的"小男孩"与"胖子"。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弹"小男孩",它是一种铀枪型炸弹,爆炸威力大约是14000吨三硝基甲苯(TNT)当量。当时的广岛生活着28万至29万左右的平民与4.3万名士兵,仅在爆炸当日就有8.8万名死者,在后续四个月内,大约有9万到16.6万人死于此次核弹爆炸。据美国能源部预计,在爆炸发生后的五年时间,丧生人数将超过20万,而广岛市则估计炸弹本身的威力以及受核辐射影响引发的各种放射病直接或间接造成了23万余人死亡。 美国空军飞行员保罗·蒂贝茨与罗伯特·A·刘易斯驾驶着波音B-29超级轰炸机执行了这次历史性的任务,并且在爆炸发生时迅速撤离安全返航。我们都知道,蘑菇云是原子弹爆炸的标志,冲击波在爆炸中心附近地面的反射与负向的抽吸作用致使地面掀起巨大尘柱,上升的尘柱和烟云相衔接,便形成了高大的蘑菇状烟云。原子弹巨大的爆炸范围与其所产生的的冲击力足以毁灭一个城市,那么当时投弹的美军轰炸机是如何逃生的呢?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蘑菇云</div><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大爆炸的地狱"</font></b></h1><br><b><font color="#ed2308">曼哈顿计划</font></b><br><br>"曼哈顿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秘密研究的核武器工程项目的代号,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一个月后就成功进行了全球第一次核爆炸,并且制造出两颗最终被用于实战的原子弹。<br><br>1939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收到了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封信,信中提到了德国成立研究发展核武器委员会的可能性,告诉他们德国或许已经在进行开发核武器的实验。美国人立即感受到了紧迫感,开始制定系统的核武器研发计划。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罗斯福</div><br>到了1944年,除了纳粹德国以外,共有来自西方各国一流大学与工业研究实验室的6000名科学家与工程师参与了此次研究。领导曼哈顿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是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主要研发机构是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为了保证项目工程的安全性与隐秘性,该研发场地设立于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附近的沙漠中。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div><br>曼哈顿计划中还涉及了许多私人公司,其中最主要是杜邦公司,帮助制造了炸弹所需的铀与各类组件,这些核材料在华盛顿汉福德区与田纳西州橡树岭的反应堆进行处理。鼎盛时期的曼哈顿项目在美国37个工厂共雇佣了13万名工作人员。<br><br>1945年7月16日,黎明之际的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黑暗并未完全褪去,伴随着一声巨响,第一枚核弹成功试爆。沙漠上崛起一朵蔚为壮观的蘑菇云,五十英里外的房屋窗户都被震碎了。 原子弹的诞生无疑于是人类战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标志着可怕的核武器时代的到来,其后续发展深深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的国际局势。冷战时期,洛斯·阿拉莫斯研发中心的间谍克劳斯·福克斯向苏联提供了有关核计划的信息,帮助苏联在1949年前研发出了自己的原子弹,核武器不再是美国独有,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进一步确立。 <b><font color="#ed2308">广岛之殇</font></b><br><br>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势力的壮大,战争局势一度被扭转。在原子弹爆炸前两个月,同盟国便击败了德国,只剩下日本仍在负隅顽抗。尽管已是穷途末路,但军国主义洗脑下的日本誓要血战到底,甚至喊出"一亿玉碎"的口号。为了迫使日本投降,针对日本本土打击的战争迫在眉睫。<br><br>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军事顾问警告说,在日本登陆后的陆地战争将导致美国武装部队中成千上万的士兵丧生,通过常规战争迫使日本投降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杜鲁门对此的回应是,若日本执意不投降,那就"立即将其彻底摧毁",并授权了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决议。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杜鲁门</div><br>历史最终记录下了这一重大事件:1945年8月6日,广岛上空,一架B-29轰炸机投下第一枚原子弹,该装置以12500吨TNT的力量在城市爆炸,直接摧毁了整个广岛市。70000座建筑物遭受破坏或摧毁,其中约有48000座被夷为平地。在广岛发生爆炸后的几个月时间内,大约有14万人遇难,包括当日殒命、重伤不治以及受放射性物质影响中毒死亡的不同群体。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岛几乎被夷为平地</div><br>侥幸逃过一劫的幸存者们在回忆起这场难以忘怀的经历时,都仍然心有余悸。一位日本历史学教授在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时说道:"我看到广岛消失了,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惊,当时的感觉,我现在仍然无法用语言形容。<br><br><b><font color="#ed2308">爆炸后我见过许多可怕的场面,但是远不及我低下头看到空无一物的广岛更令人恐惧,以至于我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一定要形容,那就是'广岛不存在',对,那就是我所看到的——'广岛根本不存在'!</font></b><br> "除了几栋钢筋混凝土建筑外,什么都没剩下了……"另一位幸存者八谷道彦医生描述道:"若不是散落到处的砖瓦,这座城市已经和沙漠无异。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所看到的东西的话,那就是'毁灭'。但实际上,我根本找不到一个或是多个更确切的词语来形容我的感受。"<br><br><b><font color="#ed2308">日本作家大田洋子在作品中写下这样的文字:"我走到一座桥上,看到广岛已经完全被夷为平地,我的整颗心宛如一股巨浪般颤抖着,慌不择路逃跑的人们仿佛踩踏在了我的心上,令我无比悲痛……"</font></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子弹爆炸中受伤的日本小孩</div><br>广岛沦为了一个"大爆炸的地狱",它大大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覆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伤亡与经济损失,让原子弹的威力第一次真正呈现在世人面前。1945年8月9日,距离广岛原子弹时间仅仅过去三天,第二枚原子弹于长崎爆炸,日本政府最终宣布投降。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埃诺拉·盖伊的逃生"</font></b></h1><br><br><b><font color="#ed2308">执行任务的B-29轰炸机小组</font></b><br><br>大名鼎鼎的"埃诺拉·盖伊",便是美国当时派出执行广岛任务的B-29轰炸机的名字,是以机组飞行员保罗·蒂贝茨的母亲埃诺拉·盖伊·蒂贝茨命名的。1945年8月5日,准备执行首次原子弹飞行任务的B-29轰炸机由蒂贝茨接管,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到了飞机命名的缘由:"我的母亲对我影响很大,她的安静与自信从小时候起就一直是我的力量之源,尤其是在我决定放弃学医成为一名军事飞行员的那一时期,父亲并不支持我,她却在我身边说道:'我知道你能行的,儿子。'"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B-29"埃诺拉·盖伊"</div><br>B-29又称"超级空中堡垒",载重量极为强悍,飞行速度也是美国众多轰炸机中首屈一指的。当时的B-29飞行小组由12名士兵组成,其中保罗·蒂贝茨是主要飞行员与指挥官,罗伯特·A·刘易斯是副驾驶,西奥多·范·柯克则是飞机的导航员。此次轰炸任务的主要目标是广岛,小仓和长崎则是替代目标。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9轰炸机飞行小组</div><br>8月6日,蒂贝茨驾驶着"埃诺拉·盖伊"从北马里亚纳群岛的北菲尔德起飞,距离目的地日本广岛约有6个小时的飞行路程,并伴有另外两架携带相关仪器的B-29跟随飞行。<br><br>当人们谈论起广岛的原子弹爆炸时,总会倾向于问飞行员们一个问题:"你当时看到了什么?"<br><br>作为B-29"埃诺拉·盖伊"上的导航员,柯克理所当地表示,当然是清晰地观看到蘑菇云。亲自完成原子弹投放后,他们在日本东南部五英里高的地方,得以近距离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来临。<br><br>飞机驾驶员蒂贝茨也在晚年关于此事的媒体采访中回忆道:"奥本海默并没有事先告诉我原子弹的破坏性,只有拉姆西博士说它将以2000吨TNT的力量爆炸,要知道我从听说过有人看到过这种场面,我有预感这将是一场巨大爆炸……投下原子弹后我们听到了爆炸声,冲击波正快速向我们袭来。我事先在所有飞机上都安装了加速度计,用来记录原子弹的爆炸速度。第二天,我从科学家那里得知了关于他们在此次实践中所记录的一些数据,据说原子弹爆炸时我们的飞机离它有10个半英里。"<br><br><b><font color="#ed2308">"我看到了蘑菇云,它刚出现时像地狱一般黑,后来渐渐光和别的颜色,白色的、灰色的……从上面看起来像一颗折叠的圣诞树。"</font></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星云</div><br>当采访人员问:"您知道下面发生了什么吗?"蒂贝茨回答说:"我认为最好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来说,那就是'在一秒钟内,广岛市就不存在了。'"<br><br>广岛任务结束后,埃诺拉·盖伊安全回国,于下午2时58分降落在机场。大量人员聚集在此地观看飞机的返回,除军方外还包括媒体记者与摄影师。三天后在长崎投放下原子弹"胖子"的名为"Bockscar"的B-29轰炸机也顺利完成任务,如今这两架飞机分别存放在美国的两家博物馆,安然无恙。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保存在美国博物馆的两架轰炸机</div><br><b><font color="#ed2308">决定命运的155度</font></b><br><br>广岛原子弹爆炸相当于16吨TNT,总毁灭半径约为1.6公里,爆炸导致的大火燃烧范围大概是11平方千米,美国人预估广岛市被摧毁的面积是12平方千米,而日本方面的统计则更为具体,广岛共计69%的建筑物被摧毁,爆炸随之而来的大火烧死了约7~8万人,占城市总人数的30%。<br><br>面对如此威力巨大的原子弹爆炸,飞机为什么能够安然无恙,逃出生天呢?<br><br>首先,飞机的逃生距离与时间经过了严密的计算。从万米高空下落的原子弹最终到距离地面五百五十米爆炸至少需要43秒的时间,这个时间内撤离都是安全的。只要飞机在43秒倒计时结束前飞到距离爆炸地点十三公里以外的地方就基本安全了。<br><br>其次,美国方面确定了精确的逃生路线。投下原子弹后,B-29轰炸机立即掉头以155度的姿势反方向飞行,这是最安全的转角度数。<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机组成员在研究投放方案与逃生路线</div><br>另外,这架 B-29轰炸机的机组人员都是美国空军万里挑一的精英,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与稳定的心理素质。他们在执行此次广岛原子弹任务前,曾经经过了长达数月的严苛训练。蒂贝茨在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练习中,以40秒的时间去要求自己,在真正执行任务时,他不假思索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与动作,飞机在43秒内离开了危险区域。<br><br>最后一点也是B-29轰炸机本身性能出类拔萃。它是当时美国航空技术的巅峰,是为运输原子弹而专门经过改装的数十架飞机之一,不同于二战中其他的任何轰炸机。拆掉了大部分的遥控炮塔,只保留了尾部的机枪,以此达到减轻自身重量的目的。飞机的逃离过程中争分夺秒,这一系列改装都是为了让飞机更加灵活,速度有较快的提升。<br><br>从投放在爆炸仅仅43秒,飞机是如何段时间内逃生呢?飞机的转弯半径是找到远离炸弹爆炸的最佳方向的关键,根据飞行员蒂贝茨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飞机在撤离时采用了特殊的155度转向。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次原子弹任务中的飞行员在握手</div><br>曼哈顿计划的工程师计算出,冲击波会在距离目标8英里的地方摧毁B-29。由于飞机以6英里的速度在目标上空飞行,机组人员必须尽可能地远离目标。<br><br>飞行员只需要转到155度,然后直起身子加速。在这个方向上,飞机的尾部会直接朝向爆炸点,并且会直接加速离开。<br><br>用厄尔·约翰逊的话来说便是"飞机的转弯半径使它与机组人员所知道的爆炸点有一个'新的角度'。因此,他们是在 '逃离 '自己转弯半径加上已知的爆炸地理点造成的新位置,而这个位置原来是一个大约155度的转弯。" 看似简单的离开其实暗藏玄机,在面对这种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时,任何步骤都是需要经过精确规划的,一点点疏漏就有可能危及生命,飞行员要在以秒为计算单位的时间里尽可能远离爆炸。<br><br><b><font color="#ed2308">驾驶B-29安全撤离的蒂贝茨在采访时详细描述了有关飞机逃生的记忆:"我想问奥本海默我们在投下原子弹后如何保命,我告诉他我们此前在欧洲和北非投下炸弹后便径直飞行撤离了。他警告我说:'你不能直飞,因为爆炸时你正位于山顶上,没有人会知道你在哪里。'我当时好像明白了什么,他告知我必须利用物理学原理去躲避不断扩大的冲击波,向切角方向飞行。"<br><br>"奥本海默接着仔细地向我阐述了这个原理,并且告诉我如何去操作。他说我需要尽快快地旋转155度。为此我进行了足够多次的投弹,在投下炸药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需要40~43秒才能转成155度。我尽快回到了温多弗,然后坐上飞机继续我的练习。<br><br>我飞到了25000英尺的高度,并且尝试更陡的转弯,尽可能在40秒内将其拉回原处。这时候机尾晃动得很厉害,我都担心它会折断,但我并没有放弃。我一直在反复练习,直到我能够稳定在43秒内完成一切操作,直到真正去执行任务的那一天的到来……"</font></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9轰炸机投下原子弹</div><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ed2308">为何要以155度的姿势反方向飞行?</font></b></div><br>当原子弹脱仓后,受惯性影响,它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原速度与飞机一同飞行,所以这个时候飞机只能反方向逃离现场。至于为什么不能180度转向直飞,是因为经过精密计算,超过155度后飞机的速度就会受到影响,安全性大大降低,在高速撤离的过程中做出180度转向容易导致机身解体。除此之外,在以155度飞行时,冲击波会首先波及机尾而非机头或是发动机,这也将飞机的受损度降到了最低。<br><br>在确定了155度角转向后,机组人员也就开始具体计算逃离时间。B-29的最大时速是每小时574千米,每秒飞行距离约为159米,43秒能够飞行约6856米,也就是说B-29在43秒内以每小时574千米的最大速度可以飞到7千米左右,投弹后飞机立刻转向155度,拉开了与爆点的水平距离,并且为了转向与提速进行了一定俯冲。通过演算来看,这一时间是足够飞行员驾驶飞机逃生的。<br><br>后来在长崎投放第二颗原子弹"胖子"时,飞行员也是如法炮制了这一方法,尽管受到了天气与冲击波的影响,最终仍然顺利完成任务。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在被运往B-29的原子弹"胖子"</div><br>值得一提的是,核弹一般都是都带有降落伞的,而且这个降落伞重量很大,能够有效减缓其降落速度。关于广岛投放的原子弹是否携带了降落伞至今存在一些争议,广岛原子弹事件的一名幸存者——原田春夫,在其画作中描绘了装置着白色降落伞的"小男孩"缓缓降落的场景,也有许多幸存者都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到原子弹上有降落伞。但考虑到降落伞的漂移角度较大,容易影响投弹精度,也有大量持反对观点的人表示这种说法并不可信。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原田春夫的画作,爆炸发生时他年仅10岁</div><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原子弹下无冤魂"</font></b></div><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29"埃诺拉·盖伊"的飞行员保罗·蒂贝茨去世时已是92岁高龄,而导航员西奥多·范·柯克是机组人员的最后一名幸存者,于2014年去世,享年93岁。他们终其一生都没有为投下原子弹后悔,并且认为这是尽快结束战争的最有效途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当被问及对于核战争的看法时,蒂贝茨对此表态:"如果我有选择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消灭那些敌人,我从未对于投下原子弹而后悔。我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该死的战争去杀害那些无辜者,如果报纸只是报道'你杀了那么多平民',那是那些人身处此地的不幸。"</span></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晚年的保罗·蒂贝茨</div><br>而当有人问起柯克,如果知道广岛爆炸的后果,是否会再次选择参与,他这样回答道:"在同样的情况下,我会再做一次。我们当时陷入战争已经五年了,而我们的对手,是以永不屈服、从不接受失败而闻名的。仅仅用简单的话语难以谈论战争与道德,在战争中,我们很多时候都别无选择。轰炸德累斯顿、巴丹死亡游行、南京大屠杀、偷袭珍珠港是道德的吗?我只相信,一个国家在战争中,必须有勇气去做一些事,必须以最少的生命代价获得胜利。" 持同样态度的还有唯一一位参加了两次对日本原子轰炸的飞行员查尔斯·斯韦尼,为了驳斥一些日本右翼人士的极端论断,他曾经公开发表过一场名为《原子弹下无冤魂》的著名演说:"别忘了,日本首先发动了侵略战争,我曾经亲眼观看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里面详细地展现了日本士兵是如何残害了那么多无辜的中国百姓,他们对此就没有怜悯与同情了吗?这两颗原子弹就是警告,也是日本侵略者应该付出的代价。"<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结语</font></b></h1><br>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之所以做出投放原子弹的决定,是因为他深信此举能够缩短不必要的战争,从而挽救成千上万的美国士兵的性命,也能够阻止日本进一步深陷军国主义的泥潭,对日本士兵和民众也是也是有益的。<br><br>不过,二战结束后乃至今天,世界关于美国对日本广岛与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的行为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使用原子弹的必要性以及其道德含义,反对者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之声:"若是对付欧洲人,美国会采取如此迅速的行动吗?这其中是否涉及到了种族主义?美国为什么不可以在一个无人岛上爆炸一枚核弹以展示其强大威力,而是直接摧毁了两个人口密集的城市?难道已经不能采取其他方式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了吗?"<br></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岛的"惨状"</div><br>尽管关于广岛与长崎的两颗核弹争论没有休止,但毫无疑问的是,原子弹的运用永远地改变了世界战争的性质。二战时对于日本广岛与长崎的轰炸是唯一使用核武器的时刻,但在未来,核战争是否会再次爆发,我们不得而知。受制于核武器的威慑力,国际冲突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对峙都带有一定克制性,若是世界大战再次爆发,那将是可预见的人类无法承受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