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经历关键词与篆刻

李汉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前几个月,手机出现一条免费篆刻基础班广告,我估计是我常看书法页面所致。如今大数据时代,你的兴趣爱好随时在被监视搜索中。出于好奇,我跟学了十几节课。按照课里介绍买了基本的篆刻工具和一些石头,准备体验一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通过课程,对篆刻有点初步了解。篆刻方寸间大有乾坤,两三千年的发展,演绎了各种风格流派的兴衰。印章的作用也发生着变化,从标记信誉权力的象征演变到如今更多的显示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只是在书画界还有些实用。这里面讲究很多,字法,章法,刀法,花样繁多,朱文白文刻出万种风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照片上是印床和刻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初步体验后感觉有些力不从心,这岁数眼花就是一个障碍。走刀常有偏差,若是线条密集,容易刻乱。不过,抱着玩的心态,也就不给自己设计要求,随意而为只当消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篆刻有各种风格,有精雕细琢如绣花般仔细,也有大刀阔斧粗犷不加修饰的,秦汉印厚重平稳,古玺原始质朴。篆刻涉及到文字的演变过程,对认识文字很有益处。一般来说,篆刻主要是用篆字,也用篆以前的文字,如金文,甲骨文等。篆刻还有文字变体,这样就让篆刻显得深奥了,一般人也不易识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体验中我发现,篆刻还是有引人入胜之处。用刀做笔,金石碰撞的咔咔之声听起来是那么悦耳。篆刻基本步骤有下面几点,首先设计印稿,这是件脑力劳动。根据所刻内容选择表现形式,朱文还是白文,字数笔画字体都需统筹考虑。设计好印稿要将画稿上石,有几种方法可供选择。我基本采用直接反写,当然写的不正或写错也是经常的。这是需要一定历练的,我只是嫌麻烦图省事而这样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印稿上石后,就看刀工如何了。其实这个刀工劳动所占整个印章付出比例不大。刀法是需要用心磨练的,冲刀,切刀,基本方法简单,运用自如也需功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刻好印章看初次印蜕,然后再修,直至满意。印章为表现古朴,也常有做旧 一招,故意让印章斑驳损边缺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学篆刻,一些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买了几本字典,说文解字以及篆刻方法讲座之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有了体验之后,都想根据自己意愿刻些东西,比如名字格言什么的。虽然还非常幼稚笨拙,但总想看看结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段时间以后,感觉篆刻的内容其实是以闲章为主的,真正运用到名字里不是很多。也就是喜欢字画书法的人用人名章,大量使用的还是闲章。所谓闲章,就是格言警句,好话祝愿抒发感情的用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突发奇想,何不把我知青时期的常用语关键词也刻下来,每个词语后面都有故事啊。于是自不量力,试刻了几方。印面虽很笨拙,幼稚,甚至俗气,自我娱乐还是可以的吧。若是日后刻技有进步,反看这时印记或许也是个笑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之所以有刻知青年代词语的想法,主要是八年多的知青经历难以忘怀。人生起步从知青开始,半世纪过来,记忆深刻之处还在那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方印刻的是:难忘知青年代。边缘不整破损斑驳,象征知青不易创伤满身。只是喻意,有点牵强附会。</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66年小学毕业,中学虽没怎么正式上课,可时间到了1969年,这就算中学毕业了。赶上上山下乡风潮,知青命运由此开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枚印章均是上山下乡四个字。左边用的是甲骨文,右边的刻成下乡上山了,反正意思都一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69届,毕业时只有三个去向,黑龙江兵团,内蒙兵团,云南农场。囤垦戍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在当时也是挺激励人的,尤其是我们这些从小受到传统教育懵懂的孩子,大潮裹挟着就都报名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选择到黑龙江兵团,因为哥哥早我一年已经去了黑龙江。我们同学也大部分去了黑龙江,三个班去了72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两方印,左边刻的是北大荒,右边的是屯垦戍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印面刻的是:到边疆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国家一声召唤,那时年青人都听话响应。,大环境氛围就是这样。记得我们在去东北的列车上,播送的就是‘中华儿女志在四方’这首歌。正是:去时一路春风,豪情满怀,回来旁门左道前途迷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69年8月28日,我们离开了北京。是从永定门火车站出发的。现在回想起来,场景历历在目。汽笛响起,火车开动,站台上人群骚动,知青们挥手告别。不过,在我们车厢里,却非常平静。那是因为,我们同学都是来自原子能所子弟学校,地处北京远郊房山。来永定门车站来送孩子的家长很少,看到个别家长来送行,心里好羡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永定门站,永远的记忆。所以刻上一枚印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经过三天行程,我们来到了乌苏里江边的饶河,县城就在江边。饶河当时属于珍宝岛地区。69年3月中苏刚发生边境冲突,当时边境形势还是挺紧张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乌苏里江是界河,滔滔江水向北流去。望着对岸大好河山,丢失也就百年历史,真是可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乌苏里江,也是我们常去洗衣,游泳,游玩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来到饶河,所在连队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22团畜牧连。连队位置紧靠饶河县城,购物看电影还比较方便,下个饭馆吃点冰棍下班就可以去。这点方便是其它连队比不了的。过去老农场时主要是畜牧为主,据说当初规模不小。改制兵团后,接收了不少知青,不过地只有三千亩属于小连队。我在畜牧连有一年半的时间,后来调到新建点了。不过畜牧连的生活也是回味无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两枚印章上,刻有畜牧连三字。右边的甲骨文连字改成了队,农场时也叫畜牧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方印章上刻的是:饶河钢字305信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我们当初的通讯地址主体,各连队在信箱后再加连队数字。钢字的来历是这样的:兵团六个师,用建设钢铁边防六个字分别代表各师的字,我们是三师取钢字,305意思是三师排序第五。这样的地址,知青使用了很多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兵团,收到家里的信或邮包是件高兴的事,那时与远方亲人联系只有信件。不像现在千里之遥都可视频通话。但在我看来,信件的内涵更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刻了几方 《家书抵万金》,左边一方是临刻朱文,右边甲骨文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兵团战士,当时感觉是挺自豪的称号。兵团属于解放军序列,进不了解放军行列,序列也行啊。但并不是每个知青都能叫做兵团战士的。到了连里还有过选评,不合格的称做职工,这叫什么事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字面:兵团战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两枚印章左边那个还是家书抵万金的意思,在正方形印面上摆放五个字,总有不适感觉。最后我刻两个竖道,权当等号吧,其实家书万金也说的通。我这是有点胡来,随意乱做。不合规章反正刀在我手,刻着玩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右边这件刻的是〈有你的信〉。相信很多知青都有这样体会,邮局信件来了,分发信件的战友递给你信的同时,一声有你的信,会让你心情大好。家人朋友来信,总能带新的信息,可望了解外面世界的心情是相通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两枚印章均是〈三十五块二〉字样。朱文白文各一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十五块二这名词,估计东北兵团边境连队的人都清楚。对,是兵团时期知青的工资。知青到兵团算是一级农工,工资32元。在边境团队,有边疆补助,为工资的百分之十,这样知青工资就是35.2元。这个工资持续很长时间,大概到1978年才长了几块钱。兵团农场就这点好,多少有工资,比起插队的似乎好一点。但兵团的严格制度繁重劳动也让人心有余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畜牧连,曾有半个月放牛经历。早上带上干粮,赶着八九只牛到远离连队的草场去,中午就在草场吃点干粮。这活比下大田劳动还是舒服的。在放牛场,有个公社的孩子,大概比我小两三岁。给队里放30多只牛,他能给家里挣工分。每天我们俩做伴,有时在自搭的窝棚聊大天,有时一起玩玩,或者地里掰点青玉米烧烤着吃。他放牛时间长,放牛有点经验,有时告我方法。他没去过城市,常问我一些城市的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每天从连里食堂带几个馒头咸菜当午饭。公社孩子带的是玉米大饼子和蒜,因为公社生产队种麦子少,所以白面他们吃的很少,不像兵团伙食以白面为主。我吃过他的大饼子,的确没馒头好吃。他爱吃馒头,于是我每天从食堂多拿两个馒头给他吃。和他短短的十几天相处也成了好朋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刻下这枚〈放牛娃〉闲章,记下我十六七时一小段经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打马草这工作,在北大荒干的很多。每年夏天,几乎都去。是为了给马做冬天饲料,我们主要选择小叶彰这种草。使用钐刀打草,还是有些技术含量的。钐刀不用磨,而是用小锤颠打刀刃,将刀刃砸扁。颠打不好,刀会变瓢不平,或是刀不快。打草印象最深的是蚊子张狂。草地里,蚊子围着人转,最喜欢落在人的肩膀上和大腿外侧。这两个部位工作时动作幅度小。蚊子隔着衣服就能把人血抽走。蚊子盯人,让人烦恼,一巴掌打死也不解气。曾经做过实验,待蚊子落在衣服上时,突然一巴掌,数一下,竟有四十个多只蚊子被一巴掌打死。还这样折磨过蚊子:蚊子落在手臂上看着它嘴插入肉皮里,眼看着蚊子肚子鼓起来,在它要飞走之前,手臂肌肉突然收紧。蚊子嘴拔不出来,于是轻轻捉住蚊子,先把翅膀撕下来,再把它几条小腿揪下来,这样,蚊子就剩下小肉身。也算是苦中取乐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使用钐刀有危险,班里知青曾被钐刀扎进屁股,受伤住院。打马草故事很多,这里暂不多说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方印章都是〈打马草〉,右下那方刻个长杆钐刀。印章随石面而刻,都是练习用石,现水平也不值得用正经印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网上照片,这照片里描写的就是知青钐刀打草。这照片明显摆拍,打草时不会背着枪的。主要看钐刀什么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兵团,连队盖房没有那么多砖头,窗台以上我们用坯垒墙。脱大坯可是东北四大累之一,每块坯长37厘米,搬起来很重。我们每天每人定额是120块。一般我们都是两人配合,从铡草和泥到完成脱坯,真是件不轻松的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两方印,左边是〈脱大坯〉。右边是脱坯两字下面刻了一个坯模子。只是示意,刻的随便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两印所刻〈我是大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连里盖房,班长给我一把大铲,我就是大工了。其实不会,跟着干就会了。垒过大墙烟囱,盘过炕。大工唯一的权威就是让小工来泥,哈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71年4月,我被调到新建点。所谓新建点就是在一片荒原中支起两个帐篷,开始生活生产。没有道路,我们是坐着拖拉机拉的大爬犁进驻的。新建点的日子艰苦闭塞,但也有不少乐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方印,〈荒原建点〉〈新建点〉〈马架帐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网上照片,拖拉机拉着大爬犁过草地。我们当初就是这样开进了新建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荒原趣味多〉〈遍地黄花〉,荒原有原始的美,在我们帐篷周围,春天黄花开满原野,一片金黄。那景致不输现在油菜花海。周边的树林里,候鸟成群,鸟窝成片。我们掏过鸟蛋,抓过小鸟,捡过野鸭蛋。在连队旁的小河,砸开冰窟窿用笊篱捞鱼,真切体会到瓢舀鱼说法不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枚所刻是〈村旁小河〉。应该是连队旁小河,图简单,刻成村旁小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条小河,让我记忆深刻,发源上游草地树林,注入连队后面的沼泽地大酱缸,最后流进挠力河。根据雨季的不同,河面宽窄经常变化。水大的时候,我们放过木排。水小的时候,也能够我们尽情玩耍。我们吃水,洗衣,洗澡都在这里。不同季节景象不同,小河承载着很多快乐回忆。可惜的是,随着近年发展,2011年去看时,小河消失了,周围都是水稻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北大荒,当了八年农工,全靠体力劳动。基本没什么技术含量,苦累自知。记得有位知名知青先进代表写过一首农工赞的诗,有两句:农工力无边,能把泰山肩,出大力,流大汗,至死我也干。这话只能当笑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两枚印章都是 : 农工八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北大荒几年后,知青人心浮动,特别是有门路的人离开兵团后,真的会引起波澜。光明正大的离开是上大学或当兵,要知道上大学多不容易。自己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竞争激烈其中内情不得而知。于是很多人另辟他径,转插病退也是路子,各显神通八仙过海,后来又有了困退一说。等到知青政策松动,也没有名正言顺的办理返城。每位知青回来都是因为有病或家里困难。明知都是在说谎,政府却和知青心照不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下乡时轰轰烈烈,大张旗鼓。回来却都是旁门左道,自我糟践才能通过,也是够奇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上方印〈病退转插〉下方印〈困退返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北大荒的知青岁月过去了,我们这一代人体会了不一样的经历,知青名字跟随影响了我们一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练习刻了这些词语,想刻的很多。这些印章,现在都很笨拙,幼稚,章法全无,自己都不太满意,只做为记录,待刻技提高有满意的再替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