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鲁迅1898年因寻找不交学费的学校,来南京上学,先后在南京读过二个学校。1902年3月毕业,赴日本公费留学,一共在南京呆了四年。<br>二十四年后的1926年,鲁迅在《莽原》杂志1926年第一卷第二十二期发表了《琐记》一文,文中对在南京四年求学的经历作了细致的回忆。鲁迅在文记到,到南京进的学校,目下不知道为什么了,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总之,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在这个学校上了一年,鲁迅总觉得不大合适,又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用“乌烟瘴气”几个字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br>鲁迅再记到:于是毫无问题,去考矿路学堂去了,也许是矿路学堂,已经有些记不真,文凭又不在手头,更无从考证。试验(入学考试)並不难,录取的。<br>鲁迅因时间长了,自己也记不清在南京求学的学校校名,为后人留下了疑问。一百多年来,后人在研究鲁迅时对他在南京求学进的第一个学校“江南水师学堂”的名称认识比较一致。主要基于鲁迅文章中提到的仪凤门、桅杆、烟通等几个元素即可确定是当时官办的又很有名气的江南水师学堂。而第二个学校鲁迅用“矿路学堂”名称,对这个名称鲁迅自己都高度怀疑,因一直没有直接的证据佐证,后人就以鲁迅在前文中猜测的矿路学堂称呼。<br>新世纪以来,作者在编纂《江苏省志》邮电分志时釆用一幅《1898年江宁府城电报线路和电报分局分布图》,正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的地图。参考南京出版社《江宁府城图》(1898年),后者正是前者的母图,也吸收了前者的电报线路和电报分局的信息。<br>该图由法国传教士方殿华(Louis.Gaillard)编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京城市最早的坐标地图,在图中对重要地名和机构都采用中文繁体和法语两种文字标注。图中信息具有完整的和准确的特征,可以作为证据使用。<br>从这张地图上很清楚的看到,鲁迅在南京求学的第一个学校名称就是“江南水师学堂”,第二个学校的中文名称是“備(备)材学堂”,法文名称是“Ecole.des.langues”,翻译成中文是语言学校。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出国留学的预备学堂,和鲁迅在1902年毕业时二十几名学生中以成绩第一名被选送赴日本公费留学相吻合。1902年3月24日一行5人由总办俞震明带队亲送日本留学。和鲁迅在1926年的回忆中怀疑名称是“矿路学堂”也能吻合。备材学堂只招收鲁迅这一期学生,鲁迅在文中说“那是第二年(1900年),听说学校就要裁撤了”,1902年刘坤一去世后的1903年,由陆师学堂自己新测的《金陵省城全图》中学校名称改成“格致书院”。从1898年的“备材学堂”到1903年“格致书院”名称变更不知是其中那一年,鲁迅毕业文凭是用什么校名颁发应以毕业证书为准。<br>办备材学堂为出国留学选拔优秀青年和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办学思路也是一致的。刘坤一晚年复任二江总督时,一推兴办以西学为主的学堂,再推送优秀青年赴日本等发达国家留学,为晚清开放国门进行不懈努力。<br>备材学堂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广泛的,包括不仅有英文,还有德文。西学课程有格致(清未对西学中的物理和化学等的统称)、金石学、地矿学、绘图。允许学生看“天演论”等科技书。还按排学生到煤矿实习。为学生出国留学作了充足的知识培训。<br>根据以上分析,鲁迅在南京求学的二所学校名称,第一所学校应是江南水师学堂。第二所学校肯定不是鲁迅文中回忆的“矿路学堂”。鲁迅在入学时校名应是“备材学堂(语言学校)”,毕业时大概率校名没有变。1902年刘坤一去世,“格致书院”名称是什么时候改的,还要有那批学生的毕业文凭才能证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