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陕北根据地——读长征心得〈二十一〉

星火燎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党中央毛泽东带着队伍经过天险腊子口,然后翻越岷山来到了甘南漳县大草滩的地方休整补充。这里自然环境好,物产丰富,红军自长征以来第一次吃饱了饭,洗了个澡睡了个安稳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个月来,部队一直滞留在荒无人迹的雪山草地,基本上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为了明确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毛泽东让红一军团侦察连长梁兴初去哈达铺搞点精神食粮,梁兴初知道毛泽东要的精神食粮就是报刊杂志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铁匠出身的侦察连长梁兴初因几颗门牙又大又突出,所以队伍上都叫他梁大牙,他听了也乐意接受,因为中国有句俗语叫“人无外号不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似胆大粗犷的梁兴初其实是心细如发,要不然也当不了军团部直属侦察连长,他把侦察连化装成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他以国民党中央军中校军衔带着队伍直奔哈达铺镇,耀武扬威、南方口音的胡宗南长官的部队到来,受到了热情的款待和好吃好喝,在邮电所收集了一些报纸刊物后,把一名路过当地的国军少校也抓了俘虏带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梁兴初的满载而归令毛泽东喜出望外,他那几颗十分招眼的大门牙,今天是越看越可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长时间没有看到报纸的毛泽东在翻阅各类报刊杂志,他想经过阅读分析后,看看在哪里能找一块适合红军建立根据地的地方,看着看着,意外的惊喜出现了,一份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报纸刊登的消息说,共匪徐海东部与陕北刘志丹匪部会合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求得更多的消息,毛泽东在一份画报上看到了国民党绘制的陕北剿匪示意图,虽然地广人稀,但面积却与江西苏区的大小差不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征以来呕心沥血的毛泽东,这个晚上终于睡了一个好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饭后,全体人马直奔哈达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军前锋部队一个冲击就把保安队给打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哈达铺镇是个富裕的交通要地,国民党军鲁大昌部在这里设有军需给养和武器仓库,因来不及转运而成了红军的战利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丽富饶的甘南地区,是甘肃省的后花园和大粮仓。红军对国民党的地方粮库和地主土豪劣绅的粮仓进行开仓放粮,每天还邀请当地老百姓同吃五菜一汤,红军请老乡们吃饭和分粮的好事一下子就传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哈达铺的毛泽东,从梁兴初继续收集报刊杂志中获取的信息,最后中央政治局研究决定,中央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亲自担任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月二十三日,中央政治局率红军陕甘支队离开了哈达铺向北进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军离开哈达铺后,先是佯攻天水来调动正面的敌人,然后突然调头急行军二百多里顺利的过了渭河北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此要解释一个疑问,陕北有一块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根据地,为什么共产党的中央一直都不知情?而其他所有根据地的红军、包括坚持在大别山的红二十五军,都在受党中央的电报指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产生这个疑问确实事出有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是根据地形成规模相对比较晚,一九三四年十一月才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一九三五年一月改为陕北省苏维埃政府,这个时候中央红军已经开始长征了,对外联系都已中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是与上级联络少,陕北根据地的上级是中共北方局,而中共北方局在当时是一个在白区工作不能公开的党组织。他们平常与党中央很少联系,也没有条件联系,对上对下主要靠交通员传纸条捎口信,党中央从上海搬到瑞金后就中断联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方局于一九三二年派杜衡到陕北来担任省委书记,一九三三年逃跑叛变,北方局与陕北根据地联系中断;一九三五年七月,北方局才又派朱理治到陕北根据地任省委书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共北方局与陕北根据地中断了两年之久的联系后,又派了一名干部到陕北,仅仅比党中央到陕北才早两个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三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到长征结束之间,中共北方局同时与党中央和陕北根据地都中断了联系,所以党中央不知道陕北有一个根据地……不足为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以后,有不少文章和回忆录,都说是自己在哈达铺第一个在报纸上发现了陕北有红军根据地,又是自己第一个在第一时间把报纸送给了毛主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都说自己是第一个,到底谁是第一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家,虽然刚刚率部翻越岷山休整在大草滩,但他的目光一刻也没停留的在放远万里洞悉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尽快的找个地方,让漂泊中的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落个脚,所以就派出了侦察连长带队去哈达铺收集报刊和情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绝对不会消极被动的遇机会和等消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正第一个把刊登有陕北红军根据地的报刊送给毛泽东的人是红一军团侦察连长,后来在东北黑山狙击战的十纵(四十七军)司令,抗美援朝的万岁军(三十八军)军长,一九五五年授予中将军衔的梁兴初,雅号梁大牙中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当时他自己也没有看报纸,更不知道报刊上有陕北根据地的消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后,相关人员都回忆发文章说自己是第一个,虽然他们肯定在哈达铺收集了报纸刊物,也送给了毛主席,只能说他们也确实起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消息的作用,但绝对不是第一个人和唯一的人!第一个人就是梁兴初!而其他人都比梁兴初晚两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不断收集积累的信息,中央政治局在渭河北岸的通渭县榜罗镇召开了会议,决定把革命大本营的落脚点放到陕北,从此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上午,党中央政治局在榜罗镇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大会,毛泽东主持大会作重要讲话,宣布已经穿越了十个省行程二万多里长征的落脚点在陕北,并着重讲了北上抗日的伟大意义和革命一定会大发展的美好前景。望着虽然历经千难万险但仍然革命精神非常饱满的红军各级指挥员,毛泽东深情的说,我昨天写了一首赞美红军长征的诗,大家愿不愿意听,众人异口同声喊道愿意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用他那湖南湘潭口音,抑扬顿挫的朗诵了在榜罗镇创作的《七律·长征》诗: </p><p class="ql-block">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p><p class="ql-block">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p><p class="ql-block">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p><p class="ql-block">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朗诵完毕,赢得了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是在大苦大难中备受煎熬的工农红军,从诗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辉明天而迸发出的心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来分析理解,这首诗是毛泽东在岷山脚下不远处的榜罗镇创作,所以诗篇从红军出发地于都河写起,描述了千山万水、金沙江、大渡河、泸定铁索寒桥、雪山草地,而岷山是这首诗创作时刚刚翻越的最后一座山,所以这首诗结束语的地名只能是岷山。</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课堂上和相关影视剧的画面上,基本上都讲解说《七律.长征》创作于长征到达陕北之后,看来是有误读!</p><p class="ql-block"> 创作在长征结束之前与结束之后,意义却完全不一样和天壤之别!</p><p class="ql-block"> 长征胜利到达了陕北和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会师以后,再创作出来的作品,无论描写的手法多么美妙,但只能算是一个总结性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而在长征的途中创作出来的作品,那可是先知先觉而最后又成为了现实,这就说明他是多么的伟大和神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喜岷山千里雪,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革命的理想主义和诗人的浪漫情怀来看待自然环境,其他人望而生畏的险恶环境,在他眼里却风光无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军过后尽开颜,在中央红军长征还没有结束,离陕北根据地还有一千多里远的地方,就提前发出了豪言壮语的结论;后来红二和红四两个方面军都翻越了岷山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伟大战略家的伟大而神奇的预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吃过了中午饭,队伍又继续向北进发,毛泽东带着林彪、彭德怀二员战将竟然走在了队伍的最前面,这个做法既不符合常理,又不符合任何一支军队的内务条令和作战条令的相关规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唯一可解释的应该是,他上午在大会上朗诵的《七律·长征》这首诗仍然在感染着他,伟大革命家的理想主义和诗人的浪漫情怀产生了催化剂,使他情不自禁的走在了正在行军作战队伍的最前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严格按照条令规定在队列中行军的其他中央领导,心里也在慢慢思考毛泽东的讲话和作品《七律·长征》这首诗;前面还有一千大几百里才能到达陕北,张学良和马家军组织了近二十万部队在进行围堵,就眼前这点人马能不能到达陕北苏区,心里还真没有底,已经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和还在乌蒙山区域打转转的红二方面军,当真会过草地翻越岷山北上吗?可他上午的动员讲话不置可否的断言,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马上就要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而且既豪言壮语又诗情画意放言,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这,这真的会实现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疑虑归疑虑,跟着走还是要坚定不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异常的危难时期,离开了毛泽东带领的党和红军这个大家庭,那可是一点活路都没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那几位年近六旬胡子一大把的老秀才红军,虽然喘着粗气拄着拐杖举步维艰,但始终坚定不移的跟着走,因为他们把生命和信念已经全部融合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队在通渭县沿途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和帮助,因为一个多月前,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徐海东带着红二十五军,故意在这里徘徊了十八天,并打土豪给百姓分粮,天天冒着被围歼的风险主动向国民党军叫板挑战,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不能到岷山一带围堵北上的中央红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党中央带着陕甘支队几乎是沿着红二十五军走过的路线行军北上,于十月七日来到了宁夏南北走向的六盘山,红军由西向东翻越六盘山后,在六盘山下的青石嘴消灭了围堵红军的国民党东北军的一个骑兵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二千九百二十八米的六盘山主峰上的毛泽东,在观察青石嘴战斗的同时,触景深情的吟诵了《长征谣》后改为《清平乐·六盘山》;不到长城非好汉,表明了北上的意志是任何力量也难以动摇,完全彻底的与张国焘南下逃跑分道扬镳!</p> <p class="ql-block">在甘南粮仓大草滩休整时,为了能尽快的让漂泊中的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有个地方落脚,毛泽东让紅一军团侦察连长梁兴初去搞点精神食粮,梁兴初带着侦察连化装成国军去哈达铺收集情报。</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从梁兴初收集来的报纸刊物上,发现了陕北有一块紅军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从大草滩来到了哈达铺</p> <p class="ql-block">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報纸,刊登了徐海东与刘子丹会师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红一方面军在哈达铺期间,政治部门向各个连队提出了吃好吃饱、每顿五菜一汤的要求,并邀求当地老乡与红军一起进餐,红军的美好形象深深的留在了人民群众的心间!</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渡过渭河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很有看点的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榜罗镇的住处</p> <p class="ql-block">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在榜罗镇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大会,毛泽东作了向陕北去的动员报告,并朗诵了《七律.长征》的作品,赢得了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p> <p class="ql-block">张闻天夫人刘英,经历和见证了毛泽东在红军陕甘支队连以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在讲话结束时朗诵了他的新作《七律.长征》。</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的陈列</p> <p class="ql-block">龙凤飞舞的手书</p> <p class="ql-block">站在二千九百多米的六盘山主峄,毛泽东望着一队队南飞的大雁远离自己的视线,心里默默的说道:南飞的大雁啊!你一定要捎到我对南方苏维埃根据地的无限思念!</p> <p class="ql-block">红军在翻越六盘山,宿营在一个村沟的红军、一夜中毒死亡三百多人,这个恶性事件严重的刺痛和激怒了毛泽东!他下令一定要查出投毒敌特分子给予严惩!</p><p class="ql-block"> 当时没有查出什么线索,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又多次派出高级侦察人员前来调查,并命令他们一但发现确定后,可立即就地正法,为死去的三百多红军报仇!</p><p class="ql-block"> 但每次均无结果。</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他让我党的情报总管周恩来从敌特档案中筛查,也没有线索,为此他遗憾了一生!</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九年兰州军区宁夏找水团在这里找水打井,听到了这个奇案后,对当年案发地的水质进行了取样化验,发现了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氰化钾,这东西伤口碰一点就立刻毙命,何况还喝到肚子里!</p><p class="ql-block"> 悬挂了半个世纪的迷案,终于真相大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