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556]——母亲的思念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塔尔寺</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这是一座先有塔后有寺的寺庙;这是一座因缘而生的寺庙;这是一座堪称艺术宫殿的寺庙;这还是一座和母爱有关的寺庙……<div><br></div> 在青藏高原,说起佛祖释迦牟尼,似乎感到有些遥远,说到莲花生大师,也好像总是在聆听神话故事。但宗喀巴,这位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却很真实地出现在世人面前。<div><br></div> 宗喀巴的《缘起赞》提出“缘起性空”;“未曾有一法,不是因缘起,是故一切法,无不空者”.这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随缘而灭,世间一切都是虚幻。出于这个缘由,我就有了去黄教祖寺甘丹寺的愿望,曾两次赴拉萨郊外50公里的甘丹寺寻访,宗喀巴的样子几乎出现在每间殿堂里,我的心里也有了塔尔寺,很想去看看这个宗喀巴大师的诞生之地。<div><br></div> <p class="ql-block">果真是“因缘而起”,多年未见的老友邵林兄突然邀我到西宁一聚,我放下电话就购好了来回机票。7月底,上海还是酷热难当,而西宁已经有了秋的凉意,路边盛开着格桑花,挺拔的白杨树笔直的伸向蔚蓝的天空。</p><p class="ql-block"><br></p> 1357年,宗喀巴就诞生在这湟水边上,塔尔,藏语称“拱本”,意为“十万佛像”,宗喀巴大师诞生时,从母亲剪断脐带的滴血之处,长出一棵白菩提树,树上结出了10万片叶子,每片叶面上呈现一尊狮吼佛像。<div><br></div> 在宗喀巴22岁时,母亲年迈思儿心切,寄去白发一络嘱在西藏潜心钻研佛法儿子返回。宗喀巴为继续修佛,便给母亲寄去用自己鼻血绘成的自画像。宗喀巴还附上一封信说,“倘若在我出生之地,以十万尊狮吼佛像及菩提树为中心建一座佛塔,则如同亲唔儿面”。<div><br></div> 次年,母亲便在信徒的资助下,建起一座莲聚宝塔,母慈子孝的佳话,就此广为流传。600多年来,后人又在此基础上,依山构筑寺院,逐渐形成今天塔尔寺的规模。<div><br></div> <p class="ql-block">宗喀巴的时代,当时佛教自七世纪传入藏地开始,已到了14世纪的中期,各教派戒律松驰,争权逐利,日渐没落,僧人也荒于学习。宗喀巴以自己惊人的毅力,奔赴在雪域高原,倡导佛法的改革和振兴,使藏传佛教焕发了新的生命。数百年来,宗喀巴被藏族信徒尊为“天上、地上、地下之唯一明灯”。</p><p class="ql-block"><br></p> 塔尔寺和西藏的众多寺庙没有什么两样,房屋层层叠叠依山势而建,在阳光的照耀下,“世界一庄严”大金瓦殿光彩夺目,人们在殿内宗喀巴的佛像前,默默念诵、慢行和跪拜。<div><br></div> 一位信众点燃一盏小小的酥油灯,轻轻放在供桌上,在酥油灯温暖的光影里,我仿佛看到大师几百年前降生时地上长出的菩提树,又仿佛看见了大师向众生讲解“缘起性空”,在这光影流转之间,此岸是世间的苦与丑,圣灯闪烁之处则是彼岸的乐与美。<div><br></div> 塔尔寺完全是一个佛教艺术的世界,壁画、堆绣和酥油花“三绝”名冠天下,酥油本是青藏高原民众的日常食品,因其清香纯净,能够敬佛,于是出现在了供桌上,不过最初只是将其作为供品上的贴花,起到点缀与装饰的作用。<div><br></div> 酥油花能成为今天这样精美的艺术品,源自宗喀巴大师的一个奇梦,传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祈愿大法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荆棘变明灯”“杂草变鲜花”,醒来后惊诧于梦中的奇珍异宝,并开始思索天、地、人和佛旨统一的哲理。于是,大师依梦境组织僧人用酥油雕花塑形,供奉在佛祖面前。从此,酥油花这朵艺术奇葩,开始在雪域高原处处盛开。<div><br></div> 今天,塔尔寺的酥油花被陈列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房中,隔着一层玻璃,这些用酥油雕成的人物,还有花草树林和庙宇城池栩栩如生,虽然人物的表情各不相同,也不清楚其中所表述的故事与典故,但其生动的造型,鲜艳的色彩,仍然打动人心。<div><br></div> 因为酥油花易融化,所以制作酥油花都是在最寒冷的冬季进行,而人手是有温度的,为了不让体温融化酥油,僧人还得在旁边放一盆装入冰块的清水,在制作过程中要不时用冰水浸指降温。<div><br></div> 我常常惊叹于被冻得麻木的手指,是如何完成如此精美的艺术品,从这些美丽的酥油花上,我分明能够感受到上面凝结的虔诚、信仰、力量和温度。(谢谢浏览)<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