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前行

江武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我的回忆(十八)</span></p> 献梓三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祖庙</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几年前的一天,我在东山的公共汽车上遇到一位东山考古专家,我问他:前个阶段中央电视台采访你,你介绍了东山关帝庙的情况,说到东山关帝庙是台湾百座关帝庙的祖庙,这个有出处吗?没想到,这位专家告诉我,这个情况大家都这么说的。东山级别的专家,人云亦云,不加考证,信口拈来。</p><p class="ql-block"> 东山关帝庙是台湾千座关帝庙的祖庙是我第一个向国人和世界各国报道的。</p><p class="ql-block"> 早在 1990年7月,东山县在东山华福酒店举行“三胞”省亲恳谈会(侨胞、港澳同胞、台胞),我受东山县政府邀请参加了会议。有200多名“三胞”和国内近百名企业界人士参加了这次恳谈会。当时,东山关帝节活动还处于民间活动,可以说是地下活动。这时台湾宗教协会组团参加恳谈会,其中有台湾宗教咨询委员会李炳南教授和台南县财团法人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经友人介绍,我釆访了李炳南教授。李炳南教授告诉我说,台湾现有注册的关帝庙宇三百多座,加上还未注册的有上千座。李教授说这次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台湾关帝庙的“根”。原来,台湾关帝庙都有一副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 ;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在台湾大家不明白此联说的意思,也不知道作者是谁。这次瞻仰了东山关帝庙才知道这是民族英雄黄道周为颂扬关帝爷的业绩而撰写的。台湾关帝庙渊源找到了,它的根就是东山关帝庙。据考证,台湾北部关帝庙宇以宜兰溪礁协天宫为主庙,南部以高雄市天衡殿为主庙,这两座古庙分别于清嘉庆年间和明万历年间台湾民众按照东山关帝庙样式建造的,也可以说从东山关帝庙传入台湾。现在台湾、澎湖有相当关帝庙宇都是按照东山关帝庙式样建造的,遵循的也是东山传入的古礼。</p><p class="ql-block"> 当时李教授还跟我相约:明天清晨早点起床,一起观看东山民众抬关帝神像游街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东山县“三胞”恳谈会历时三天。我也撰写了一篇通讯稿件,题目是《拳拳赤子心 融融投资情 ——东山县首届“三胞”省亲恳谈会侧记》。介绍了参加省亲恳谈会的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踊跃到东山岛投资的计划和打算。其中重点介绍了台胞李炳南教授、周大围教授考证确认东山关帝庙是台湾上千座关帝庙的“根”后,准备开发台湾至东山的宗教旅游线路。“三通”前,连续不断地组织关帝信众到东山关帝庙寻根探源,拜访台湾关帝庙的发源地。“三通”时将开辟宜兰至东山、高雄至东山的旅游线路。这篇通讯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国际商报等十多家新闻媒体上发表。特别是中新社发表后,国外多家华人媒体给予转载发表。</p><p class="ql-block"> 因随后东山县图书馆陈汉波先生发起的海峡两岸关帝文化研讨会要在华福酒店举办,酒店总经理刘鲁军特约我写一篇李炳南教授的专访稿,以供其《员工通讯》刊用。我特别撰写了《东山关帝庙是台湾关帝庙的“根”——访台湾李炳南教授》一稿。据说,这期《员工通讯》分发至全国各地星级酒店和港澳地区旅游部门。</p><p class="ql-block">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文釆用了我釆写的通讯稿,其中引用了此次省亲恳谈会主持人副县长林良炎的讲话。这种国家级规格的对外媒体能引用一位副县长的讲话也是少见的。说起东山一中校友林良炎,我多说几句。在这恳谈会之前,也是他从县委副书记换任为副县长的时候,当时他从省委党校学习刚回来,主动到闽南日报社找我泡茶,征求我对他变换职务的看法。我对他说,虽然级别没变,但从主角换成副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贬。他问我要怎么办较好,我对他说,要在市委常委中找几个对你认可的,起码两个。作用是有人对你提出问题,有人解释,并有人附和;用人时有人提名,有人赞同。这样仕途会更顺点。林良炎当时对我说,他只跟秘书长杨琼比较熟,杨曾在东山当县委书记。我笑着说,这就看你的本事了。我们的会面就这样结束了。校友林良炎在职场上经营有道,后来来个鳐鱼翻身,当上长泰县长。自此之后,我们就很少交往。记得在那次省亲恳谈会结束时,我要回漳州,他还特地带我到他家坐,并送给我一条大红鲷鱼。校友情,特难忘。</p><p class="ql-block"> 在我釆写的繁多家乡东山岛的稿件中应数这篇对东山的贡献最大,它提出东山关帝庙是台湾关帝庙的祖庙,解决了台湾关帝信众多年困惑的问题,提高东山岛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增进海峡两岸民众的交流,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不管现在人家认可不认可,事实胜于雄辩。</p> <p class="ql-block">专访台湾李炳南教授《铜陵关帝庙是台湾关帝文化的“根”》发表于1990年8月华福酒店《员工通讯》</p> <p class="ql-block">1990年8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出闽南日报记者江武烈釆写的东山县政府举行“三胞”省亲恳谈会的通讯《拳拳赤子心 融融投资情——福建省东山县首届“三胞”省亲恳谈会侧记》。</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1990年8月14日国际商报头版刊登江武烈釆写的东山县首届“三胞”省亲恳谈会的通讯。</p> <p class="ql-block">1997年6月,和中新社记者吕振亚(现为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在东山关帝庙釆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华福</span></p> <p class="ql-block">  1988年元旦刚过,我和记者杨建国来到东山对台接待站釆访。杨建国是个退伍军人,原在东海舰队某部服役。他告诉我,他有个战友叫刘鲁军,现在东山华福酒店当总经理。东山华福酒店是座三星级酒店,当时在漳州市县级单位是唯一一家三星级酒店,在全省也是罕有的。是时,华福酒店才试营业几个月,于是我们到华福酒店采访了刘鲁军。刘鲁军当时也是三十多岁的帅小伙子,开朗、善谈。他从部队退伍后分配在厦门一个企业当工人,因本人喜欢酒店管理而辞职受聘于一家旅游公司,曾到香港进修酒店管理课程。</p><p class="ql-block"> 华福酒店是福建省华福公司和东山县政府共同投资的项目,它委托厦门悦华酒店管理,悦华委派公关部经理刘鲁军当华福酒店总经理。刘鲁军到华福烧的第一把火是打破铁饭碗,取消干部和职工的区别,全员受聘于酒店。每个人都是酒店的员工,都必须和酒店签下受聘合同。员工干什么工作拿什么样的报酬。酒店建立起职工为班长负责,班长为主任负责,主任为经理负责的管理模式。树立起班长主要的职责不是自己干活,而是督促管理好组员干好活,解决下面工作中出现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和刘鲁军一个下午的长谈,他的管理理念颠覆了我们一贯的观念,确实让我们耳目一新。我们回到对台接待站,当晚就写出了一篇访问记,题目是《总经理的第一把火——访东山华福酒店刘鲁军》。回报社后,我们向总编江福全汇报了情况,他看完稿件后说,这可能会成为引领企业管理的新潮流。于是,第二天就在闽南日报第一版倒头条全文刊出。</p><p class="ql-block"> 此文刊出后,刘鲁军管理模式在漳州企业界引起极大的反响。旅游酒店业犹为突出。一时间东山华福酒店成为热门,上门取经的单位络绎不绝。连广东汕头等地都慕名前来参观。人家说雪球越滚越大一点不假,在当年“五一”华福酒店正式开业当天,有三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从北京坐专列专门来到海岛参加庆典。</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这篇稿件在当时计划经济时代给企业界带来震动不小,带来了全新的管理模式,随之也给东山带来影响力和知名度。这算是我给故乡带来的又一贡献吧。</p> <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0日闽南日报头版刊登东山华福酒店总经理刘鲁军专访。</p> <p class="ql-block">1988年夏闽南日报社记者江武烈(中)杨瑞仁(左二)杨建国(右二)和华福酒店《员工通讯》编辑部编辑在东山马銮湾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砂矿</span></p> <p class="ql-block">  1984年11月,东山县县政府召集全国各地专家在东山举行砂矿储量和质量鉴定会。经鉴定,东山硅砂矿储量达二亿多吨,其中硅砂含量达百分之九十八的有五千万吨。东山硅砂矿贮量大、品种全、质量好、规格高,是国内甚至是亚洲少有的。国家有关部门和上海耀华玻璃厂要在东山建造二座三千吨级泊位的硅砂码头。东山县要在1987年投产,年产玻璃砂、型砂四十万吨。</p><p class="ql-block"> 我了解到这一信息后,凭着新闻的敏感,认为这也是新闻的“金矿”。于是,我动手撰写了一篇五百字左右的新闻向各新闻单位发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经济日报、信息汇报等十多家新闻单位刊用了这篇稿件。特别是经济日报在第一版正中位置刊出,全国第一张信息汇刊信息汇报在报眼的位置刊出。这样能在国内外发挥东山岛发现大型硅砂矿的影响力。历史也证明,现在东山的硅砂成为县财政的主业。我不敢说,因为我的这篇报道引得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但我坚信这篇报道起到了发酵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当时,时任县计委主任的林定波在西埔车站遇到我,热情地对我说,谢谢你写了这篇新闻,我们要给你好好地奖励。后来他当上副县长也没有奖励我半毛钱。</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以上三篇是我从事新闻生涯所釆写众多关于东山新闻稿件中,对东山社会、经济作出一定贡献的三篇特别的稿件。</p> <p class="ql-block">1984年11月3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刊登上海耀华玻璃厂要在东山建造码头,共同开发东山硅砂矿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1984年11月24日信息汇报在报眼位置刊登东山发现大型硅砂矿消息。</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中国新闻社稿费凭证</p> <p class="ql-block">当年釆写硅砂矿消息留下的底稿。</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1987年7月3日光明日报第四版头条刊登我采写的通讯《青山不老水流长》,介绍抗日战争时期东山渔民在海上救起二名美国飞行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987年10月23日华声报刊登江武烈黄辉全合写稿件“画家谢学文和台湾渔民书画爱好者书画传情谊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988年3月12日福建日报刊登江武烈黄辉全合写稿件《两代寻富记》。</p> <p class="ql-block">1986年5月3日闽南日报付刊刊登江武烈采写稿件《昆剧一曲满庭欢——记东山民间昆曲老艺人黄匡国》。</p>